荀勖对古代律尺的考订
2023-12-27关增建
文/关增建
荀勖(xù),出生年月不详,卒于289 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晋代著名音律学家。他,世家出身,曾祖父荀爽是东汉有名的经学家,汉献帝初年曾任司空。荀勖自幼丧父,舅舅将其抚养成人。他从小聪明好学,十几岁就能写出漂亮文章。他的堂外祖父曹魏太傅钟繇曾感叹道,“此儿当及其曾祖”(《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说他长大后在学术上能达到其曾祖父荀爽的高度。荀勖博学多才,成人后走上从政的道路,先后经历曹魏和西晋两个政权,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中仕宦终生。在曹魏政权中,他历任安阳令、从事中郎、中书监等官职,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掌管乐事,官终尚书令。西晋初年,他主持乐律改革,依照三分损益法制造了与十二律相应的十二支笛,在此过程中发现了管口校正数,对中国音律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他考校和制订了新的律尺,并因此在中国计量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荀勖的从政特点
荀勖擅于明哲保身。他最初仕魏,投靠的是手握实权的大将军曹爽。后来,曹爽在与司马懿争权的斗争中失败而被杀。慑于司马氏的权势,曹爽被杀之后,他的门生故吏没有人敢去吊唁,唯独荀勖只身前往,表达了对曹爽的哀悼。荀勖去过之后,其他人才陆续登门。但是,荀勖对曹氏家族的忠心也只表达到这一步。接着,他就投身到了司马氏门下,获得司马家族的欢心。在晋武帝重点提拔的官员中,荀勖赫然名列其中。
在不涉及自己利害关系的情况下,荀勖颇有政治家气度。当时,曹髦是魏国的皇帝,因对司马昭的专权不堪忍受,便率领几百名禁卫军进攻司马昭,被司马昭的部下成倅杀死。事变发生时,司马昭的弟弟司马干闻讯而去,被把守阊阖门的孙佑用计支开。事后,因为成倅杀死皇帝是逆天悖理的行为,为堵塞舆论的指责,司马昭被迫将其斩首。但司马昭真正恼恨的是孙佑,准备将其全家统统斩首。荀勖劝阻他说,孙佑阻止司马干入内,确实应该受罚,但施用刑罚不能以个人喜怒为轻重,成倅罪名大,受到刑罚的只是他本人,孙佑罪名小,反而要全家受株,这恐怕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司马昭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想法确实不妥,便只好将孙佑撤职。
司马昭把持曹魏政权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昭拟派遣刺客入蜀行刺政敌,荀勖劝阻说:您应该堂堂正正地讨伐这些分裂政权者,用暗杀手段是不能争取到天下民心的。他的意见得到了司马昭的赞同。后来,司马昭兴兵伐蜀,荀勖建议以卫瓘为监军。蜀汉被攻克后,伐蜀魏军发生叛乱,最后有赖于卫瓘得以平定。而这次叛乱的首领,正是荀勖的从舅钟会。通过此事,司马昭对荀勖更信任了。荀勖的政治家气度和见识为自己赢得了这种信任。
但是,在涉及切身利益时,荀勖行事就不那么光明磊落了。他与贾充是莫逆之交。一次,晋武帝准备派贾充领兵外出,荀勖私下对他的另一位朋友冯紞说:“贾公远放,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为妃,则不留而自停矣。”于是,他和冯紞两人寻机会向晋武帝进言,说贾充之女聪明漂亮,品德又好,一定能成为太子的贤内助。武帝听信了他们的话。贾充之女成了太子妃,贾充领兵外出的差事也因此被搁置了起来。这位太子妃就是后来把持朝纲、搅乱朝政的贾后。荀勖此举,当时就受到了那些正直的人的指责,但他却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晋武帝的这位太子,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糊涂皇帝晋惠帝。武帝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糊涂,不放心把国家交给他,于是派遣荀勖、和峤前往考查。考查回来,荀勖向晋武帝满口称赞太子的功德,而和峤却直言不讳地说太子一如既往,没有什么长进。消息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和峤而贬低荀勖。和峤也因此很看不起荀勖。当时荀勖任中书监,和峤任中书令,中书监与中书令并为三品,掌管诏命撰写、记录时事等,属于朝廷重臣。按制度,中书监、中书令应同乘一辆车去官署,但和峤瞧不起荀勖的阿谀品行,公车一来,就抢先登车,不给荀勖留座位。荀勖只能另外找车。从此,中书监、中书令各自拥有马车。
晋武帝对太子妃不满意,想把她废掉。荀勖与冯紞知道后,赶快前往劝谏,使武帝打消了废掉太子妃的念头。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荀勖的做法颇有非议,认为他这样做是误国害民。而荀勖敢于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力保太子和太子妃,完全是为了保全他自己。
荀勖从政,一大特点是明哲保身。力保太子和太子妃,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同时,他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十分小心,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他长期任职中书监,掌管机密,口风很严,对机密大事从不泄露。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说:“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 他忠于晋王朝,担心若营植私党,一旦暴露,就会有身家性命之忧,因此不愿为之。荀勖作为一名封建帝王的臣子,在当时尔虞我诈的朝廷里,注意保全自己,有可理解之处。至于他出于一己私念,阿附贾充,趋炎附势,排斥正人君子,被舆论斥责为倾国害时,是咎由自取。
二、荀勖对律尺基准的考订
荀勖对科学史的最大贡献是在音律领域,这是与计量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领域。
晋朝立国之后,在礼乐方面沿用的是曹魏时期杜夔所定的音律制度。但是,杜夔所定的音律并不十分准确。晋武帝泰始九年(273 年),荀勖在考校音乐时,发现八音不和,于是受晋武帝的指派,开始了考订音律的工作。
要考订音律,不能不涉及尺度的问题。这是因为,按照当时公认的计量理论,音律是万事之本,黄钟律管的长度就是长度基准。长度单位确定之后,反过来又能够以之为依据制作乐器。如果长度单位不准确,制作出来的乐器音高就会有偏差,演奏时就会导致八音不和。
要考订音律,首先就要找到能发出标准音高的乐器,再按这种乐器所提供的长度基准来核定尺度,尺度确定之后,就可以根据新的尺度,按照规定的尺寸制作出新的乐器了。可以看出,长度基准的确定,是考订音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荀勖在计量史上的贡献,就是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发现了当时的尺度与古尺之差别,制订出了新的律尺,从而为后世考订音律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荀勖在考订音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行乐器音高不符合标准,那么该向何处去寻找一个能发出标准音高的乐器呢?荀勖精通音律,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的人说荀勖在音律方面天分极高,于是让他来调律吕,正雅乐。每当朝廷举行盛大集会,在殿庭演奏音乐,荀勖就亲自调整乐器,确定音高。经他调整的乐器,演奏起来音韵非常协调。像荀勖这样的学者,若要他判定一个乐器所发音高是否符合标准,这不是难事,但要他去寻找一个能发出标准音的乐器,并以之为标准来进行校正,又谈何容易。这时,荀勖想起街市上遇到的商人牛车,牛所悬佩的铎(铃铛)恰能发出合乎标准的音高。现在,他掌管乐事,需要这只牛铎,于是就下令各地把能找到的牛铎都送上来,果然在其中就找到了能发出标准音高的牛铎。荀勖找到了那只牛铎,就可以用它来考订其他乐器与之是否相配,也就等于找到了可以用来考订音律的标准器。
找到了音律标准器后,荀勖的工作进展可谓一帆风顺。第二年,他就向晋武帝奏请制作新的律尺度。他在考校中发现,当时所使用的尺度,沿用的是自东汉以来的标准,该标准比起《周礼》上所用的尺度,长了四分多。由于乐器尺度数值依据的是《周礼》的规定,而现行的尺度又长于周尺,这样看似依《周礼》规定制作乐器,实际上已经不符合《周礼》的规定,当然也就不可能发出标准音高来。因此,要把音律考订好,必须制作出符合《周礼》规定的尺度来。他的要求得到了晋武帝的同意。很快,新律尺被制作出来了。
新律尺的尺长标准确定后,荀勖对之做了仔细的验证。首先,他依据新律尺制造了乐器,以检验其音韵是否协调。演奏的结果,“宫商克谐”,证明他的新律尺在音乐实践中是成功的。其次,他进一步用该尺测量了当时存有的古代器物,测量结果与这些器物铭文上所记尺寸是一致的。这表明他的新律尺与古制是相合的。经过了多次检验,效果都不错,这使得荀勖对他的新律尺充满了信心。他撰写铭文,记述了考校经过。《晋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他撰写的铭文。
勖铭其尺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余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也。
铭文中所谓“今尺”,是晋朝当时音律用尺,即杜夔尺。“此尺”即荀勖自己考订出来的新尺。考校结果,大部分古代器物的音响效果都与他用新尺制作的乐器相一致,说明他制作的新尺与当时找到的古代标准器物尺度基本是一致的。这一考订过程体现了荀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荀勖律尺的意义及影响
荀勖制尺,在计量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古人制作度量衡器,希望保持其稳定性,正如《淮南子·主术训》所希冀的。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
但实际上,度量衡器制在历代都有流变,这就需要对之进行校正。而按传统的度量衡理论,校正的途径是从音律入手,依据一定尺度标准制作的乐器,必须能发出符合要求的音高,否则尺度就不合标准。但音律高低是人的主观感觉,因此这种做法难度很大。现在荀勖的所为,就是应用此种方法的一种尝试。
荀勖制作的律尺,在当时发掘出土的文物身上得到了证实。《晋书·律历志》对此有所记载。
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律命之皆应。
荀勖让著作郎刘恭按照他考订出来的尺度制作成尺子,他认为那就是《周礼》中记载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古尺。他用这种古尺去量古代留存下来的器物,所得结果与那些器物本身上的铭文标记的尺寸一致。当时汲郡有盗贼挖掘战国时魏国魏襄王的坟墓,得到了当时的玉律和钟、磬,敲击它们时发出的声音,与按照荀勖新尺制作的乐曲声韵一致。当时其他郡县有汉代的钟,敲击它时,声音与荀勖新律音调也都一致。
经过这些核验,荀勖坚信他考订的汉代尺度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人对之提出异议。当时著名的音律家阮咸就认为他的结果不正确,《晋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此事。
荀勖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惟散骑侍郎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非兴国之音,亡国之音。亡国之音哀以思,其人困。今声不合雅,惧非德正至和之音,必古今尺有长短所致也。会咸病卒,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故施用之。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长勖尺四分,时人服咸之妙,而莫能厝意焉。
荀勖在当时因为口碑不好,在音律考订上被阮咸提出质疑,又被一莫名其妙的古铜尺证实了阮咸的怀疑,引起人们兴奋。围绕该事产生了各种传说,如《世说新语·术解》就绘声绘色对该事做了新的叙写。
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这里说荀勖因为不满阮咸的评论,对其进行打击报复,设法将他排挤到外地做官。后来一田夫耕地,得到了周时的玉尺,荀勖用它校验自己制作的律尺,发现果然短了一黍,于是暗中佩服阮咸的判断。在这里,“岁久欲腐”的“古铜尺”,变成了“周时玉尺”“天下正尺”,夸张之辞跃然纸上,作者显然是在贬低荀勖。对这件事,《晋书·律历志》的作者,著名天文、音律学家李淳风曾在《晋书·律历志》中发表过评论。
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也。而时人寡识,据无闻之一尺,忽周汉之两器,雷同臧否,何其谬哉!
李淳风的评价是有道理的。考订音律用尺,以秦汉器物为检验标准,是合理的,但用来作为检验标准的秦汉器物其本身在当时的权威性如何,是首先要考虑的。正如李淳风所言,拿一把不曾听闻的尺子,就要否定战国秦汉之器物检验的结果,“何其谬哉”!李淳风对荀勖考订的结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荀勖新律尺问世以后,对当时影响很大。著名医家裴頠就曾上言 :既然荀勖新尺已经证明当时通行的尺度过大,那么就应该对度量衡制度进行改革。如果改革一时不能完全到位,至少也应该先对医用权衡进行改革。因为“药物轻重,分两乖互,所可伤夭,为害尤深”(《晋书·律历志》)。裴頠还分析说:古代的人都很高寿,当代人却夭折得多,这未必不是由于度量衡制度混乱导致用药不规范所造成的。裴頠所说的古代人都高寿,未必言实,但他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重要性的强调,则是完全正确的。遗憾的是,由于各种缘故,裴頠的建议并未被晋武帝所采纳。尽管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但这至少表明有识之士已经从中看到了荀勖工作的意义。
荀勖制作的标准尺后来被祖冲之所收藏,从祖冲之处又辗转传到了李淳风手中,李淳风在考订历代尺度时,把荀勖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物看待。后世在考订音律时,也多以荀勖尺为参照。这使得荀勖律尺成了中国尺度发展史上判定古代尺度的一个重要坐标。经今人研究,魏晋以前调律用尺和日常用尺是一致的,但魏晋以后日常用尺逐渐增大。荀勖经过考校,发现当时所定音高与古代不同,并通过寻找能发出标准音高的乐器、测量古器物尺度值等方法,求证了古尺的度值,发现魏晋尺长于古尺四分有余,荀勖复原了古尺,乃专以此调律,名为荀勖律尺。因为荀勖律尺是晋以前的尺度值,故史称“晋前尺”。自此,专门用于调律的尺就与日常用尺分离了,而且两者按各自的演变规律,走上了不同的变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