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中的呈现与实践思维转变

2023-12-27魏熙畅

乐器 2023年11期
关键词:钢琴思政理念

文/魏熙畅

2020年5月28日,由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上,应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历史性和时代性转化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在高校钢琴专业教学和钢琴音乐人才的培养中更为有效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或者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钢琴教学做到完美地对接,对于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实施者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意味着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应积极改善传统的以技术传授作为唯一目的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坚持“德才辩证观”的原则和思想,积极促进实践思维的转变。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钢琴教学的背景下,也意味着“中国钢琴音乐”将被受到高度的重视,充分挖掘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既体现出了一位高校钢琴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钢琴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效性。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思政内涵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历史观

历史观指的是人们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对历史形成、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特点就是客观性和真实性。从某种程度上看,音乐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各种有关音乐的艺术实践活动,都与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说过“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所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这句话深刻地概括出了音乐艺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扮演的价值性角色。中国钢琴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充分借鉴了西方数百年的优秀音乐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以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以五千年中华文明而孕育的民族精神为内核,展现出了独有的音乐文化魅力。纵观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各种风格的钢琴作品,无一不是对时代的写照,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进程中附着在中华民族身上独特的气质、精神和情怀。如崔世光根据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曲目改编而成的《火炬舞》《就义歌》;储望华改编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等联合创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均是以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背景的钢琴作品。

(二)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民族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并从历史观和民族观相结合的角度又进一步做出了阐释“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钢琴音乐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过程中所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并没有违和感,从中就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就作品方面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作为创作元素的钢琴作品可谓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显示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以《西藏素描》(崔炳元作曲)、《新疆舞曲1-2号》(丁善德作曲)、《苗家新歌》(但昭义作曲)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既体现出了中国钢琴艺术家们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又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这些作品中,既内蕴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深刻民族内涵,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全体性文化认同。

(三)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文化观

中国钢琴音乐并非是中国文化内容与西方钢琴音乐形式简单的堆砌和叠加,也并非是音乐语言符号的简约化呈现或者纯技术性的音响化表现,从根本上说是百年来中国钢琴艺术家文化自信力的体现。这种自信力首先体现在中国钢琴音乐体裁的多样性上,在我国专业钢琴艺术实践出现之前,各种钢琴音乐体裁如独奏、协奏、室内乐等在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已经出现了数次高峰,然而在钢琴中国化的进程中,我国钢琴艺术家能够大胆借鉴西方钢琴音乐体裁成果,创作出了富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各类体裁作品,其底气正是来自于雄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次,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也体现了中国钢琴艺术家的文化自信力。无论是具有地域风格的特色的《云南民歌五首》(朱践耳作曲)、《山东民歌主题变奏曲》(安鲁新作曲);还是具有写意气息的《中国画意》(王斐南作曲)、《戏法》(汪立三作曲),都充分说明了中国钢琴音乐在风格拓展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这些作品的出现也说明了中国钢琴艺术家在创作意识、思维以及技法上的创新性追求,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在钢琴创作实践中注重对地域民间音乐元素、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中的呈现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目标

从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曲目中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中国钢琴音乐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均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钢琴音乐在演奏技术以及表演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教学价值。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予以深度的思考,才能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奠定基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布局:一是课程目标。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作为整体钢琴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应与钢琴课程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即在目标的制定上需要将课程思政的内涵融入进去,确定钢琴课程中思政目标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二是课堂教学目标。在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应做到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中的思政内涵,能够从作品的学习、练习和演奏中体悟有价值的道德观念。以《梅花三弄》(王建中改编)为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除了要达到克服演奏技术难点的目标外,应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深度把握在“梅花”身上所蕴含的高洁品质和“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意志,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教材挖掘

钢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主要集中在演奏技术方面,这种情况在钢琴作品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决定了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不能片面地指向于演奏技术这一唯一层面,而是要从思政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特别是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中,由于作品题材的丰富性、风格的地域性以及内涵的深刻性决定了有着诸多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对于很多高校钢琴教师而言,如何从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或者在一首作品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政内容,经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在很多教师的意识中,对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其中所反映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并没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的理解。以《翻身的日子》(储望华改编)为例,此曲原是一首中西混合乐队曲目,为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的插曲,表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后内心喜悦的心情以及对新中国、新生活的赞美之情。所以,对此曲思政元素的挖掘,就必须了解原曲产生的背景。除此之外,在对教材中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挖掘的过程中,还应当具有文献资料查阅的能力,既通过对现有关于曲目研究文献资料的阅读,对曲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探索和总结,也是一种十分有效地挖掘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的方式与方法。

(三)课程思政理念与情感构筑

音乐是一种具有高度抒情化的艺术形式,这种抒情性既贯穿于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中,也贯穿于具有二度创作性质的教学和表演实践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通过对钢琴作品的讲解、练习和演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育德的目的,才能够体现出了钢琴课程思政的真正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实现就必须通过情感构筑这一根本途径。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上,通过对不同地域风格作品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对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文化观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地方高校钢琴教学中,将富于本土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能够立志传播和弘扬本土文化,所以,在钢琴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过中国钢琴音乐这一媒介,就是能够引领学生在知、情、意三者的融合中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化情感为力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而努力。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思政意识培养与演奏技艺培养相结合

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善于从思政意识和演奏技艺两个方面对学生予以培养。相对于演奏技艺培养,思政意识培养更加具有隐蔽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演奏技艺成果较为明显,而思政意识的培养由于主要是从心理、思维和情感方面去影响学生,所以其成果难以用常规的评价方式进行衡量,但是在教学中又不能忽视这一层面。所谓思政意识培养与演奏技艺培养相结合,指的是要将思政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在教授一部新作品时,必须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内涵和思想,进而才能够明确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实际上这已经与演奏技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演奏技术,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剖作品,那么就很难以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多都具有标题性,这说明很多作品的主题内涵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更加注重思政意识与演奏技艺相结合。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师教研能力相结合

在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以及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中,其首要前提就是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在传统高校钢琴教学中,由于教师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演奏技术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将对作品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看作是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教师的角度看,自身必须要提高教研意识,不仅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解读,同时还需要广泛阅读、深度分析与作品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此才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教学实践。除此之外,就高校钢琴教师的教研情况看,由于高校钢琴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模式,各钢琴老师除了平时上课之外,很难进行集体性教研活动,所以,作为高校院系的教学职能部门,应定期组织钢琴教师集体教研,尤其是围绕思政元素挖掘问题而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研水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或者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背景下,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关键在于钢琴教师是否具有思政意识,然后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呈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也对高校钢琴教学实践思维起到了积极地转换作用,即改变了以演奏技艺作为唯一教学内容的现状,注重从作品内涵出发,向音乐的本质回归。

结语

对于高校钢琴教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机遇这一层面看,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被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正在逐步改变以外国作品为主导教学内容的局面,这也使很多优秀的、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能够融入到高校钢琴教学中,同时蕴含在这些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或者思政内容在当代钢琴艺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就挑战这一层面看,作为高校钢琴教师,在保持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水平,特别是在对中国音乐作品思政元素、内容的挖掘上,体现出了教师个人的教研能力。除此之外,在钢琴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上,也对当前钢琴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无论是对于高校中国钢琴音乐教学还是对于钢琴教师的能力而言,都体现出了新时代高校钢琴音乐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猜你喜欢

钢琴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