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变”与“不变”*

2023-12-27吴佳珍

中国德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榜样青少年精神

■ 梅 萍 吴佳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道德具象化、人格化、生动化,因而较之于其他德育形式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榜样人物的先锋示范,更加需要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榜样教育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理性审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变”与“不变”,并在坚守“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榜样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凝聚榜样力量。

一、新时代榜样教育之“变”

人的存在的未完成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实现社会化的需求性为榜样教育创造了条件。榜样教育,就是以榜样这一理想人格,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内化榜样的先进价值、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从而不断“榜样化”,实现“理想我”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榜样教育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新时代榜样教育具有与传统榜样教育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性。

(一)榜样形象:由完美崇高向朴实亲民转变

“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2]榜样形象的选取和塑造反映着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价值期待,影响着榜样教育实效。过去,为了体现榜样的权威性、崇高性和引导力,教育者在宣传中对榜样进行过度的“美化”与“包装”,强调“政治上绝对先进、工作中绝对无私、生活上绝对奉献”[3]的“完人”形象,使得榜样形象失真,走向远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神圣化维度,让人可望而不可及。“道德榜样不一定具有所有的美德,也不一定在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美德。”[4]榜样人物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依赖于榜样形象的真实性与亲和性。从本体性意义出发,新时代榜样涵盖了各行各业中为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也包含平常生活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其来源之广、类型之多体现出榜样形象从神圣化、精英化向草根化、平民化的演变趋势。新时代榜样都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5]。这既展现了党和国家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人民英雄观的坚持,又有益于帮助人们深刻领会“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道理,进而坚定“人人皆可成为英雄”的信心。

(二)教育对象: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追随转变

榜样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只有当这种外在的力量转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时,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释放出来。传统榜样教育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未充分关照教育对象的主体诉求和价值需要,代替教育对象选定榜样,并向其单向灌输抽象的道德观,导致教育对象陷入被动接受和机械认同的窘境,对榜样教育产生消极的刻板印象和抵触心理。进入新时代,人们享有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丰富精神世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强烈的期盼,对榜样内蕴的真善美有着强烈的向往。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见识和阅历更为丰富,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进一步提升,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和选择自己的榜样。更为根本的是,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这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时机。当前,众多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榜样成为青少年学习崇拜的对象,不少挺身而出、勇毅担当的平凡英雄成为“00后”主动追的“星”。“燃灯校长”张桂梅成为无数追梦者的“光”,“国士无双”的钟南山成为不少青少年心目中的“男神”,“国家脊梁”袁隆平成为中国人的时代偶像……这些都说明新时代的人们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对榜样的关注更多、认同更深、学习意愿更强,彰显出榜样教育发展变革的有利趋向。

(三)教育内容:由爱国奉献向奋斗担当转变

榜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6]不同于以形象为重的偶像崇拜,榜样教育以特质为核心,引导教育对象不断去思索、去探寻、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意义世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获得持久、延续的激励力量。因此,可以说榜样教育实际上就是榜样精神教育,榜样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就由榜样精神构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榜样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会因时空境遇和社会实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体现,会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先进因子,融合新的价值元素,为榜样教育增添新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树立了一大批忠诚爱国、大公无私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大大激发了人民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新时代是使命更艰巨、任务更繁重、挑战更严峻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全国人民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需要从榜样人物及其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使命担当。因而,新时代榜样精神的内涵不仅包含爱国奉献,更强调奋斗担当。当然,奋斗担当并非对爱国奉献的简单否定,而是爱国奉献在新环境新主题下的升华发展与时代表达。新时代榜样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要通过榜样向社会传递勇于担当、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砥砺人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勇往直前、坚定信心、接续奋斗。

(四)教育阵地: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

榜样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对象聚在何处,榜样教育的触角就应伸向何处,榜样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应放在何处。当今时代是个“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时代,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榜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手段、开辟了新的阵地。借助网络平台宣传榜样人物、传播榜样事迹、弘扬榜样精神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共产党员榜样网、中华英雄网、人民英模网等网络平台相继建立,抖音、快手、B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榜样宣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关英雄榜样的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扩大了榜样教育的辐射范围,增强了榜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众多高校也积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榜样教育平台。新冠疫情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立足“双微”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抗疫故事,宣传抗疫英雄,引导学生直观感悟抗疫精神。天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利用网络直播推出战“疫”微课堂,将抗疫实践转化为榜样教育的鲜活教材,帮助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不日新者必日退”,榜样教育只有及时研判和把握网络时代的“时”与“势”,不断推动榜样教育“触网入云”,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

二、新时代榜样教育之“不变”

如果说“变”体现了榜样教育的时代发展性,那么“不变”则体现了榜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是榜样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时代榜样教育只有把握好“变”中之“不变”,才能在“不变”中求“变”。

(一)立德树人的使命不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帮助青少年形成优良品德,是榜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内容。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内在的善品和外在的善行的统一”[8],能够激发个体内部的道德需要,促进其在对标内省的过程中加强品德修养,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榜样蕴藏着无穷的道德力量,赋予人们具体的道德期望和行为动力,其“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爱国情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美德和“使命在肩、舍我其谁”的自觉担当精神等,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染力和价值感召力,是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养料。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时代变迁的加速、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生的不确定性等现实因素,部分青少年对个人前途和生命价值感到迷茫和彷徨,以“躺平”“佛系”“摆烂”的心态消极应对,放逐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崇高道德的坚守。新时代青少年的困惑、纠结、迷惘,迫切需要正能量榜样的启发疏导,迫切需要现实道德模范的导航引领,从而砥砺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二)价值引领的目标不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9]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突出,强调发挥其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形态,若不结合具体的人或事加以生动形象的阐释,便难以被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榜样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载体,承载和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榜样不仅体现着价值应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生动诠释和现实表达。新时代以来,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社会涌现出一批批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榜样人物,为人们树立了可观可感的价值标杆,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具象化提供了有效路径。由此观之,榜样教育实际上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形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到实践、由价值到行动的渐进转化与深入落实。当前,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影响下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和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榜样教育需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匡正价值偏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价值支撑。

(三)服务大局的要求不变

榜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各个时期榜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唯有如此,榜样教育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有效引领各个时期的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大批舍生忘死、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应运而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稳固新生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无数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助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大量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的改革先锋迎难而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顺利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众多默默担当、倾情奉献的平凡英雄挺身而出。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榜样都是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都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都为解决时代课题、完成党的中心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足迹,映照了党百年来带领人民奋进求索的艰辛历程。当前,我们要继续挖掘和宣传更多反映人民愿望、契合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榜样,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在“变”与“不变”中实现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守正创新

“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变”中蕴藏着“不变”,“不变”中也存在着“变”。面对新环境和新要求,榜样教育只有因势而新、顺势而为,把握“变化”的“现象”,抓住“不变”的“实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实现守正创新。

(一)贴近生活选树身边榜样,增进情感认同

“理想在建造的时候必须与现实的人的生活有关。”[10]伟大崇高的榜样固然必不可少,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榜样更具有发挥作用的现实根基。榜样教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落实到人们身边,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里。因此,教育者要避免将榜样形象神化、圣化、纯化,避免将榜样塑造为高不可攀的神圣标杆或脱离现实的完美人格,要善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选取“小人物”“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譬如,对于青少年来说,榜样不仅可以是具有非凡成就的民族英雄或时代楷模,也可以是身边品学兼优的朋辈、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含辛茹苦的父母等看得到、摸得着、学得来的现实对象,这些“接地气”的榜样更具可比性和可学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情和反思。为此,一方面,教育者可通过“美德少年”“先进个人”“自强自立之星”“三好学生标兵”等评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可亲可敬可学的学习样板,鼓励青少年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中广泛挖掘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帮助青少年深刻体会“伟大来自平凡”[11]的内在意涵,激发其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砥砺其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成为“强国先锋”与“复兴栋梁”。

(二)借鉴偶像崇拜积极因素,助榜样破壁入圈

“泛偶像化”时代,偶像明星同英雄榜样一起构成影响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他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弱化了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青少年为何热衷于追星?偶像崇拜中有哪些好的机制和方法值得借鉴?如何实现榜样“偶像化”?新时代榜样教育只有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圈、成长圈,从而发挥对青少年的生命激励和价值感召作用。首先,榜样类型要多样化,满足青少年个性化成长需求。“实力派”“颜值派”“二次元”“声控系”等多类型多风格偶像的出现,迎合了青少年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个体需求的丰富性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要求教育者扩充榜样类型,基于不同的职业类型、成就类型、价值类型构建榜样资源库,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其次,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提升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养成系”造星模式中,粉丝是“偶像制作人”,全程参与偶像成长过程,满足了青少年自我建构的主体需求。教育者在榜样教育中也应赋予青少年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引导青少年参与到榜样选树、确立、宣传的各个环节,在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中实现“我的榜样我做主”。最后,将理性化认知与感性化体验相结合,使榜样兼具“榜样特质”与“偶像气质”。偶像理想化、浪漫化、个性化的特征,使青少年在丰富而极致的官能感受中增强对偶像的情感依恋。榜样教育应兼顾精神高度和人性温度,既重价值引领又显人格魅力,既讲理又动情,通过讲好榜样故事,呈现立体丰满、真实可敬的榜样形象,为榜样“赋魅”,帮助榜样“圈粉”更多青少年。

(三)紧扣时代主题挖掘榜样精神,凝聚复兴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榜样。不同的时代际遇会催生出不同的榜样和榜样精神,同样地,不同的榜样和榜样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主题与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大会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方向。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过去,在榜样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一代代中华儿女顽强斗争、奋勇拼搏,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当前,走好新的“赶考”路,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同样需要榜样精神引领方向、激发斗志、凝聚力量。因此,我们要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积极选树和广泛宣传各行各业的“追梦人”“奋斗者”,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爱国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榜样精神,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意志和力量,随时准备迎接和战胜民族复兴进程中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四)全面拓展育人场域,构建全方位榜样教育格局

全方位育人理念下,各种与教育对象成长生活相关的空间因素都具备育人功能。榜样教育要提质增效,就需树立大榜样教育观,以开放性理念和系统性思维全面拓展育人场域,最大化凝聚育人合力,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大格局。其一,拓展榜样教育的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对榜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增强榜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利用虚拟手段模拟再现榜样的先进事迹,使榜样的光辉形象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使榜样的崇高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其二,善用“社会大课堂”,促进校内校外协调联动。“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榜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将道德理论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相对接,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为源头活水,善于将抢险救灾最前线、科技攻关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奥运竞技赛场中鲜活的榜样人物、感人的榜样故事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伟人走过的路”,到榜样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参观学习,到有关英雄榜样的红色旧址和纪念场馆瞻仰缅怀,“在场”感受榜样的青春印记和成长历程,深化对榜样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践行。

猜你喜欢

榜样青少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青少年发明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