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实践探讨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2023-12-26刘克中刘敬贤肖进丽

航海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海事课程体系专业

马 勇,刘克中,刘 奕,刘敬贤,郝 勇,肖进丽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 430063)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助力引领全面推动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各项学科建设,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着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为海事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了海事教育的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同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在2019—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旨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3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指出应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是首批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直接面向海事系统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是我国海事人才培养的摇篮。该专业建设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工程技术背景、水上交通管理能力和法律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国家和海事行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近年来,世界水路交通工程科技呈现以“安全、智能、绿色”为主的发展趋势,各国及国际组织均在谋划海事科技未来发展,着眼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智慧海事创新人才,海事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我国对于水路交通发展的需求。

2022年,得益于先前海事管理专业建设水平、专业综合改革取得的进展以及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海事管理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对于专业发展本身而言,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有利于吸引优秀教师资源和生源,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以及学校的资源倾斜,有利于专业建设。在此契机下,海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面向海事系统人才出口量、专业类别归属、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建设责任主体、学生专业认可度等专业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设以海事业务活动为核心,以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为特色,研究解决海事安全、航行保障、船舶防污等方面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的宽口径特色专业,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智慧海事创新人才,服务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

二、海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该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其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只有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通常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以及专业特征等因素确定。

(一)水运交通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

海事系统作为国家水上行政执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海事系统需要全面履行“三保一维护”职责,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实干创新的海事人才队伍是推动“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与坚强保障。2019年,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2019年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将“加强智能航运人才培养”列为智能航运发展的十大任务之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运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不断融入水运交通行业。就海事系统而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大融合、大协同、大中枢、大服务”,全力构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的现代化的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基本形成“水上大交管”动态管控新格局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同时,海事管理专业承担着服务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航运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历史重任,需要培养能够拥有综合运用交通、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了解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海事方面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的高精尖人才。

(二)海事管理专业特征

海事管理专业是具有工科背景的管理学专业,专业理论基础教学重视数理化知识传输,物理学、力学、电子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工程研究基础;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海事顶岗实习、海上航行实习、创新课程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优秀的技术应用实践能力;教学和科研方面注重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培养实施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程项目,在工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与能力[1]。

海事管理活动属于综合性质的管理与调节活动,其管理对象涵盖船舶、船员、港口、航道、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既有经济管理的特征,也有技术管理的特征,还涉及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海事管理专业的学科交叉属性很强,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航运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涉及各国之间的贸易和物流,需要遵守国际海事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为其管理与调节者,海事行业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领域。因此,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包括了解国际海事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规则、了解国际航运市场动态等。此外,海事管理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运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以推动海事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基于以上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以及专业特征等因素,海事管理专业是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背景的专业,融合交通运输、公共管理、数据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背景,满足国情需要的国际化高层次、高素质海事管理专门人才。

三、海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困境

国家一流专业是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入选专业应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举措,积极推进“四新”建设,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明确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以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需求和海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海事管理专业应围绕“海事综合管理人才”“海事工程技术人才”和“海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懂管理、有技术、爱科研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拔尖创新性人才,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水上特色本科专业。归纳起来,当前海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出口人才无法满足海事系统需求,缺乏竞争优势

当前,海事管理机构及航海保障等单位人才需求较大,每年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机构招收应届毕业生超过1000人,与海事业务相关的事业单位及省属海事管理机构等人才需求估计超过1500人。而国内开设海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部湾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广州航海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每年培养学生数量不到300人,远远少于海事系统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海事系统吸纳海事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逐年减少,以2023年度国家直属海事系统招录(不含航保)为例,招录835人,海事/航海/轮机/船海/劳动保障/法律/船电等专业整体联合招录65人,以海事管理为独立招录条目仅11人。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家直属海事单位的评价体系中,海事管理专业毕业生与航海/轮机/船海/劳动保障/法律/船电等其他水上交通专业相比,未能体现独特竞争优势,难以满足海事系统的实际需求。

(二)专业学科归属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匹配

海事管理专业具有工管结合的独特优势,在工科教育的基础上,贴合海事系统的工作性质,加入必要的公共管理能力培训,天然具备了适应交通行业岗位多样化的柔性,为海事系统输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海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类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这与海事管理专业主要为我国海事管理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初衷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海事管理机构属于交通运输行业,且其业务与航海技术、港航工程、船岸通信、船舶工程等相关度强,工程实践特征强于管理学特征。

(三)课程体系冗余,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度不高,多学科交叉不足

海事管理专业涉及航运、港口、船舶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和应用相关技能和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海事人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航运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海事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逐渐增强,学生需要了解国际海运规则、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船级社等相关国际组织,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船舶航行安全管理是水上交通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事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从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力,了解掌握航海技术相关船舶结构、船舶航行的基础知识是相当必要的。因此,考虑到海事管理专业很多知识和航海技术具有同质性,海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简化借用航海技术课程体系的痕迹较为明显,如“船舶引航”“海上货物运输”“船舶操纵与避碰”等航海技术必修课程直接设置为海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忽略了两个专业对核心知识掌握要求的差异性,导致课程体系的冗余,对培养方案的支撑度较低。

2004年以后,海事系统参照公务员录用机制招收海事工作人员,增大了海事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海事系统的难度,促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向多元化发展[2]。在此背景下,根据学生对于自身就业情况的反馈,海事管理专业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延展,在促进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部分课程知识重复,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同时,传统“航海知识本位型”课程体系下,其他学科知识融入较浅,特别是与计算机、信息、文法等学科交叉不足、融合不深,专业知识体系与当前海事系统对复合型、高层次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适应性有待加强。

(四)专业建设主体缺失,工作导向机制有待提升,缺乏自我改进的动力

海事管理专业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国际化视野开阔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业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首席教授1人、博导4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4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5人次),中国交通教育终身成就奖1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产学研特聘教授/专家5人,精品课程名师1人。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0%,均具有海外1~6年留学背景,同时,邀请了严新平院士团队讲授专业课程。教师队伍虽根据教学相关性、互补性组成了教学团队,包括两个省部级团队,但大部分团队的本质仍是停留在课题研究层面的教改项目,并没有真正影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资源和行政权限。海事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本质上仍是停留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针对专业的长期规划和教学改革在一人统筹之下难免出现力有不逮、管中窥豹。

同时,专业建设工作导向机制有待提升,缺乏合适的任务驱动模式与目标绩效奖惩机制。任课教师没有动机、权限和资源从专业发展如何契合外部变化的角度去完善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只需要固守原有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就能维持收入,缺乏自我改进的动力,陷入遵循既往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路径依赖。

(五)学生专业认同感差,学习积极性低

海事系统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水上主要行政执法力量,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海事管理专业作为我国海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支持海事系统建设的重要人才基地,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海事管理专业招生按照陆上专业招生,依托211大学具有非常优秀的生源。然而,由于学生对海事管理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加上社会对“冷门专业”的狭隘解读[3],海事管理专业的学科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从未接触过的知识领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海事管理专业转专业率一直偏高。

四、海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改革主要思路与具体措施

(一)转变海事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向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海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现代海事业务组织模式较传统发生了深度变革,海事发展的新形势也对海事专门人才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实践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4]。面对以上挑战,海事管理专业将以工管结合、多学科交叉为抓手,以智慧为主导,探索海事管理育人新途径,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推进的理念,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行业对智慧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公共管理知识、海事业务能力、数据分析技能”为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和专业管理素质,能驱动行业创新、服务航运经济发展、引领海事未来变革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实现海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向。海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二)申请海事管理纳入交通运输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较于公共管理类和管理学学位,交通运输类更贴合海事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工学学位更符合海事管理专业工管结合的内涵。其优势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需按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增加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实训内容,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水平;其二,海事、航保招录中可将海事管理纳入交通类名录,学生可填报交通大类专业岗位,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就业渠道,扩大了学生面向海事系统就业的体量;其三,海事管理专业进入交通类目录,可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海事系统相关专业的部分背景知识纳入交通大类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凸显专业集群优势。

图1 科学定向海事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三强”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新时代海事管理专业应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智慧海事创新人才为目标,服务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机制,形成学校与海事主管机构、航运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强”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其一,构建开放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海事管理专业所拥有的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虚拟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合作基地、教学实习船、海事大数据实验室、海事调查与情景推演实验室等实训、实践、实习基地的作用,以基础实践为根本,以创新型实践为主体[5],以项目/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以孵化科研创新创业成果为标杆,涵盖校内实验室、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线上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创新创业基地四个层次,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其二,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合作,邀请外教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海事动态前沿,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其三,与海事部门、知名航运企业合作,邀请海事专家、企业精英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了解面向海事系统的就业前景、岗位要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在知识选择上过分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导致传统海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航海类基础课程占据大量学分,而这些航海类基础课程部分内容存在多处重合,部分内容对海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支撑度极低。学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学时学习重复的、无效的知识,损耗精力的同时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海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产出为导向,紧扣海事管理专业复合型、高层次海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具体措施如下:其一,整编航海基础类课程,合并精简同质化课程,剔除对培养目标支撑度不够的教学内容,建设3~4门专业基础知识金课,在保证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情况下缩减冗余课程;其二,紧扣“公共管理、海事业务、数据工程”三大海事主题课程模块,同时突出专业知识体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联系,引入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加深技术赋能,使知识体系“软”“硬”皆备、管理与技术并重。调整后海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海事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四)建立专业建设团队制度,明确责权利,激发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的活力

无论是管理学的“指挥统一”还是经济学的“产权明确”原则都指出,提高效益的第一原则是明确事务的负责主体或收益损失的产权单位,设立专业建设团队负责制度就是要将专业建设的职责和权利赋予明确的个人和团队,使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可用的资源和可行的手段进行本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6]。海事管理专业应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从专业发展、学缘结构、学术方向和年龄结构的角度出发组建核心团队,为公共管理、海事业务、数据工程等三大海事核心方向分别配置专业秘书,同时从其他院系、海事系统、企业聘请专家顾问,帮助负责人推进专业建设改革。专业建设团队结构如图4所示。专业建设团队制度可以监督和协助专业负责人完善专业改革方案,既防止负责人出现精力不足、考虑不周或一意孤行等问题,又能促进其他教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

图4 专业建设团队结构

同时,应该依据海事系统人才培养需求与海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进一步规划和分解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考评奖惩机制,进一步释放各教学团队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不甘雌伏、个个奋进的学科专业建设氛围。教学团队自我改进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教学团队自我改进体系

(五)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培养过程全链条参与度,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动力

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运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8]: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中发挥了重要支点作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海事管理专业作为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专业,应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海事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递进式课程思政体系(如图6),注重培养学生将个人远大理想与抱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9]和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求学态度。同时,要发挥海事管理专业所拥有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践平台作用,增加主动学习课时比例,提升学生培养过程全链条参与度,潜移默化中使海事管理专业学生领悟所肩负的引领航运业安全、绿色、智慧发展的使命,增强其专业自豪感、认同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自我提升的动力,降低海事管理专业学生转专业率,使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工作之中。

图6 递进式课程思政体系

五、结语

当前海事管理专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海事管理专业在面向海事系统的学生出口量、专业类别归属、课程体系设置、教师专业建设参与度、学生专业认可度等诸多方面的困境。而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正好为海事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海事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海事管理专业应抓住机遇,成立专业建设团队,对海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精简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兼顾课程思政;立足于交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结合,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引领行业的复合型卓越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海事课程体系专业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