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2023-12-26王学华

关键词:小说分析

王学华

高频考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其中的小说阅读不但需要考生系统地学习知识点,更需要考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考查的难度和深度都相对较高。

小说阅读能够让考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这不仅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也是培养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引导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关注文本本身,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小说阅读的高频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情节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概括与作用分析;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小说语言的分析与鉴赏;探究文本。

设题方式

一、情节的概括与分析

1.概括情节型

即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设题方向一般有两种:

(1)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

(2)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从某一角度对小说情节或情感变化进行概括。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4)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是怎么贯串全文的?请作简要分析。

2.分析情节型

即对小说中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

(2)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懸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亦不同。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事件?小说在描写××时作了哪些铺垫?有何作用?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段写了××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1.整体分析概括型

即从文本的整体上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有的只概括不分析,有的先概括再分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2.局部分析概括型

即只对文本中人物的局部作分析,例如性格、心理等。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从××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3)结合画线的文字,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环境描写的特点概括与作用分析

1.赏析自然环境描写型

即对文本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进行赏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2)指出××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探究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深刻寓意,并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4)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自然环境),请分析其特色。

2.赏析社会环境描写型

即对文本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进行赏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赏析画线部分的社会环境描写。

(2)指出小说××处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开头/结尾/××段落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

1.叙述视角型

即对文本中叙述视角或叙述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小说用什么人称(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2)小说运用了什么视角(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有什么好处?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什么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4)小说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为什么要采用该人称来叙述?

2.技巧分析型

即对文本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的作用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文中的××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有什么作用?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

(4)文中××是怎么组织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说的开头(或结尾)运用了怎样的技巧?

五、小说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即对文本中的语言风格、语体色彩等进行分析与鉴赏。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赏析某一个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

2.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3.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请分析某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5.请探究小说画线句的意蕴。

六、结合文本探究

1.探究主旨意蕴型

即对文本的主旨意蕴进行探究与思考。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从××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写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作品蕴含的情感。

(6)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探究情节构思型

即对文本中的情节构思与安排进行探究与分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3)小说的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探究人物形象型

即对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概括。

主要有几下设题方式:

(1)文中××形象与××笔下的形象有不少異同之处,请简析,并分析其根源。

(2)作者在××段落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价××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作者塑造了××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

(4)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

(5)请简要分析××人物的艺术价值,这个人物对你有什么启示?

(6)探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

(7)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

(8)探究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探究标题型

即对文本标题的含义、作用等进行分析与概括。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探究。

(2)××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标题为“××”,但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5.探究表达技巧型

即对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进行探究与分析。

主要有以下设题方式:

(1)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3)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4)本文采用了××的写法,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提分要领

一、情节的概括与分析

1.概述情节型

(1)从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应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这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语言结构组织答案,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

2.分析情节型

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还要注意有时应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方面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小说各部分的作用及答题规范:

(1)小说开头的作用

①设疑(悬念)。在开头便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有: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②写景。如鲁迅的《药》的第1段写秋天后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孙梨的《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

②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③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莫泊桑的《项链》。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中,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埋下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②令人伤感的结局。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群众的愚昧。影响上,令人感动,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死,引读者思考她死亡的原因。

③令人喜悦的结局。表达效果上,小说喜剧结局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1.整体分析概括型

解答“整体分析概括型”类试题应注意: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整体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小说主人公的作用

①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有些作品的标题就点明了主人公。小说情节的开端通常是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之后的故事情节便围绕这些矛盾冲突展开。主人公是小说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也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者,其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②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在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便是主人公,作者重点刻画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其他人物则起陪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2)弄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主要人物。赏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小说创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带来的启示,即结合主要人物分析小说主题和意图。

②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陪村作用;贯穿全文,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同主要人物共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

③物象。小说中重要物象的基本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衬托环境;表达某种象征意义;丰富小说内容。

(3)如何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①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的态度。

②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细节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③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④概括形象特点时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用原文中的语句。

⑤注意题干要求,如要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形象特点”除了要分析“性格特点”,还要分析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

⑥筛选相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首先,要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加以分析评判。其次,注意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分析,如次要人物的言行、神态、所处环境等。

⑦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与人物言行举止有关的描写性文字,而忽略了在情节中把握人物。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要好好把握。

⑧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言行舉止、个性特征也不同。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①题干若问“××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为:

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再分别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②题干若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答题模式为: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解答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设题的角度灵活作答,不要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

2.局部分析概括型

(1)要读懂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结构。

(2)锁定具体语境,注意关键词。对于所给的片段,要分清是哪类描写,描写了什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3)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在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4)设身处地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行为: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境下做的?

(5)充分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三、环境描写的特点概括与作用分析

1.概括环境特点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描写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3)根据语句,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类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5)分析景物的寓意,要关注描写景物时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理解其寓意。

2.自然环境描写型

(1)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

(2)明确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①自然环境本身(交代xx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xx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②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3.赏析社会环境描写型

(1)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

(2)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考生可以参考一下答题模式:

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②烘托(衬托、映衬)了xx(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手法型

(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2)根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3)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四、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

1.叙述视角型

(1)小说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认为所描述的一切是“我”亲历的,给读者以真实之感,从而显得亲切自然,以便更自然地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增加故事的亲切感,就好像是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加强感染力,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比较客观公正,可以看作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从多方面进行叙述,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从而更直观地反映现实。

(2)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叙述人称的特殊作用

小说叙述人称的普遍作用是解题的前提,应结合具体作品的内容分析叙述人称的作用。须做到“四结合”:

①结合情节发展,看叙述是否自由。

②结合人物性格和心理,看叙述是否真实。

③结合抒情议论,看是否客观公正。

④结合读者距离远近,来判断是否亲切。

考生可以参考y以下答题模式:

确定人称——概括作用(效果)——实例分析。

2.技巧分析型

对小说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语言特色。下面重点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三方面进行解读。

回答品析小说表达技巧题可以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即运用了什么技巧,描写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不过,分析不同的技巧有不同的侧重点:

(1)一定要注意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的分析。

(2)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可以涵蓋其他文学体裁的所有写法,分析时要注意视野的广阔性,重点关注情节、环境、细节、人物和表现手法。

(3)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表达视角”方面,分析“表达作用”;二是读者方面,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4)表达技巧类题目要先明确小说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辨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在文章中要表现的内容,并结合具体语句对此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五、小说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1.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依据小说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中的人物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2.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还是深沉,并将其语言风格与作品的主旨表达联系起来分析。

3.具体鉴赏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语体和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如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细描和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即运用了什么技巧,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心情,收到了什么效果。

六、结合文本探究

1.探究主旨意蕴型

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2.探究情节构思型

(1)表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写作时代特点、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总分式)

(2)表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节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综合上述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总分总式)

3.探究人物形象型

(1)表明观点。如“我以为……”“我赞同……”

(2)阐述理由。如理由:“①……②……③……”

(3)总结句。如“所以……”。

当然,这三步都要按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的具体表现来回答。

4.探究标题型

(1)理解标题的内涵:一是具体的含意(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含意。

(2)简析标题的作用:①××;②××;③××。(若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探究表达技巧型

(1)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明确答题角度。

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抑扬、巧合等)?在塑造形象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④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是怎样的?

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用词丰富而多样。)

(2)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直击高考

一、(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環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解析】B项对文章相关内容“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此处父亲并不是在教儿子如何通过看神情聽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参考答案】B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解析】C项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已”说的是父亲希望 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参考答案】C

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与鉴赏,品味语言精彩的表达艺术。答题时要从句子本身着手,从具体语境中把握小说的意蕴。整个段落虽然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但父亲满怀深情地细数村庄的各种作物“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和劳动工具,描绘那锻炼人身心的劳动场景和那淳朴祥和美好的生活画面——“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亲对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父亲让儿子“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是想让儿子经受劳动的洗礼,从而锻炼身心,获得难忘的人生体验。根据“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可知,在父亲看来,村庄的风情、风物应该永远存在,不应随着现代化发展而被抛弃,“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才得以延续”说的是大地的输出让人类存活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滋养哺育人类的大地的感激。

【参考答案】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解析】这道题主要是对小说的主旨意蕴和表达技巧进行探究。对哪组关键词最有感触和思考,就选择哪组关键词来写。

如果选择甲组,要重点思考“未来”“回忆”“成长”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键。“未来”“回忆”这两者在内容上有何体现?通过阅读可知,小说主要写的是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当年自己插队的地方走走看看,儿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等都是父亲的想象,父亲给儿子讲的村庄的事都是他对过去的回忆。那么“来来”“回忆”与“成长”有何关联?小说没有直接写“成长”,“成长”指向的是主旨:父亲年轻时在插队的地方获得了成长,也希望儿子重走自己走过的路,学会跟人相处,学会在坟茔触摸历史感,学会辨认庄稼,学会懂得父亲,更学会懂得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找到自我。由此,“成长”将“未来”和“回忆”串联了起来。

如果选择乙组,要先确定“河流”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然后挖掘其象征义或比喻义,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承载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甲组: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本文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二、(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最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从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缕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貴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错。原文“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表达的是德贵对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B

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賞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画线部分的描写,形成人、牛、犁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第一,从内容上看,一人,一牛,一犁,三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第二,从形式上看,“人老,牛老,犁也老”“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第三,从手法上看,“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人老,牛老,犁也老”,人赶着牛,肩扛着犁,彼此相依,浑然一体;作者用语简洁,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3.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小说中写德贵与牛、犁对话:“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据此看出德贵问牛和犁,但牛和犁是不会回答的,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据此看出,德贵心里早有答案,不怕失败,坚持耕种,衬托出德贵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答案】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机电局长的一天

◎蒋子龙

一个人一生当中会有多少个关键的一天,一个单位一天当中又会碰到多少桩不平常的事情?

今天,机电局接到国家计委的通知,要派负责生产的干部到北京参加计划会议。生产处长王凯准备出发。可是,对今年的生产怎么样估计,明年做什么打算?飞、跑、走、蹭四种计划,他带哪一类计划进京?

今天,气象台预报夜晚有场暴雨,而机电局必须在山洪到来之前交付矿山四千台二百五十毫米潜孔钻机。这个铁任务落在矿山机械厂。如果这场雨引起大水,铁任务就要受到影响,怎么向国家汇报?

今天,又是机电局每月例行一次的生产调度会。全局三百多个企业,成千上万的喜讯,成千上万的产品,成千上万的困难,成千上万的矛盾,一大摊子事情都要在调度会上解决、调整。这会儿,参加调度会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快到齐了,可是,会议还没有主持人!

这一切问题,只要有一个人在就好办了,大主意由他拿,调度会由他主持。谁?机电局局长——霍大道,可他前天在起重机厂劳动,心绞痛复发,住进医院了。

老霍住院第三天,能下地走动了,就坚决要求出院。医生拗不过他,打电话请来了他的爱人——卫生局组织处处长庄林。庄大姐听了医生的陈述,摇摇头说:“我知道他的病很重,但更知道他的脾气?让他回家吧。”

老霍说着先下楼了。机电局副局长徐进亭也跟下来。

一坐进车子里。老霍就问:“潜孔钻机进度怎么样?”

“差不多。”

“差多少?”

“也就几十台吧。”

“嗯?前天才装起三千零七十五台,这两天能搞出那么多?”

老霍知道,自己这样着急的事情,老徐却没有往心里去,再问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了。于是,他转换话题,兴奋地谈起一个新的想法:“上周我到部里开会,国家要试制六十吨矿用汽车,部领导看我们压力太大,想安排给别的省市,我得到信儿,就去抢来了。你看,以矿机厂为主,组织一场专业化生产协作怎么样?也好为将来咱们局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练练兵,打下基础。”

这时,小万一按喇叭,车子在机电局门口停住了。

霍大道和徐进亭一前一后走进会议室,人们又惊又喜。特别是生产处长王凯,他刚才正被一大串矛盾缠绕,会议让于德禄给卡住了。

“于德禄同志!”老霍点名叫号,口气不容你讨价还价,“这个月的计划一斤一两不能少,特别是那四千台潜孔钻机。你听气象预报了吗?雨季一到,老钻机没法再用了,必须换成新钻机。钢铁要大上,机械工业要发展,开矿不跟上去还行!”

“还有五天哪,我说局长!”

“群众发动起来,五天也能抢上去。”

“光这样还不行!”老霍这句话说得很平静,可是在场的人听着都吃了一惊。只听老霍接着说下去,“要不断地给自己出新的难题,做新的文章。我们局从部里抢来了一个新的任务,要试制六十电矿用汽车。于德禄,这么个重大而光荣的担子摆在眼前,你们搞矿山机械的厂子不伸肩啊?”

接着,生产处长王凯讲了试制的办法和计划。

思想统一了,各厂的头头们一窝蜂地围住生产处长,抢头一份的竟是刚才叫苦连天的于德禄。

调度会痛快利落地结束了,王凯很满意。他每参加一次老霍主持的生产会,就像参加了一次哲学讨论会一样痛快豁亮。

老霍给局党委书记云海桂打了个电话,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征求了书记的意见。抓空又转了几个车间,特别是到铸造车间对六十吨汽车底盘的任务摸摸底。又给水泵厂党委打了电话,叫他们把突击队调来。

党委会还没散,有两队人马敲锣打鼓拥过来。一队是水泵厂帮助大战潜孔钻机的突击队来报到,

一队是铸造车间来请求党委批准制造矿用汽车底盘的自动生产线。

矿山机械厂掀起了热浪。

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到了。老霍陡然站起身来,看了看黑沉沉的天色说:“我要到矿机厂去一下。”

靳师傅站在露出水面的半截水泥桩上,向北湾桥方向瞭望,他的心是和老霍相通的。他坚信在这样的时刻老霍会到厂里来。当他一看到老霍他们隐约的身影,就急步奔过去,顾不得水花把上衣打湿。一靠近老霍,这位老工人发红的眼睛里满是泪水,嘴唇抖动着,稳稳把住了老霍:“我在等你,我知道你会来的。”

矿山机械厂排水护厂的工人,看见靳师傅果然把霍局长迎来了,他们发疯似的踢飞洪水,飞跑过去。这群和风雨搏斗了一夜不曾皱眉、不曾叹一口气的汉子,这工夫眼眶子全湿了。

两个小时后,雨停了,水排净了。城市格外干净,空气格外清新。生产处长王凯进京开计划会议,来到北灣区。这里已经看不出丝毫雨淋水泡的痕迹,而像洪水一样波浪齐天、猛劲上涨的是工人更大的热情和干劲。矿山机械厂更像开了锅。转配工靳师傅正往车间东墙上贴标语。鲜红的大标语似雨后彩虹:

“把丢掉的时间抢回来!”

“把落下的任务补回来!”

王凯好不容易才在炉台上找到了满头大汗的老霍,他扫一眼身穿炼钢服的于德禄,凑过去揶揄地说:“你这头狮子又欢起来了。”

进京的车子,在坦荡的大道上轻快地向前飞去。

新的一天开始了。机电局胜利地度过了不平常的一天。但这一天对机电局长霍大道说来,却很平常。在他一生的战斗里程上,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一天,还要迎来多少个这样严峻而壮丽的一天!

(节选自《蒋子龙小说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矿山机械厂排水护厂的工人们看到霍大道,全都飞跑过来,眼眶子全湿了,侧面刻画出霍大道受人拥戴的形象。

B.靳师傅看到冒着洪水来到矿山机械厂的霍大道,情绪激动,说明他急切盼望霍大道来到厂里给大家鼓舞士气。

C.“你这头狮子又欢起来了”喻示了于德禄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反映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霍大道一天的工作为缩影,反映了工人们全力以赴抓生产、促生产的社会现象,歌颂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三件“不平常的事”开篇,通过问句设置悬念,为霍大道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围绕霍大道解决这三件“不平常的事”展开情节。

B.本文对副局长徐进亭着墨不多,“差不多”“没有往心里去”表明他对机电局的工作任务胸有成竹,与霍大道的关心形成对比。

C.矿山机械厂墙上的标语从侧面突出了历尽艰辛和风雨搏斗后,生产战线上下一心、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地努力生产的场面。

D.小说结尾写“进京的车子,在坦荡的大道上轻快地向前飞去”,既照应了开头,又写出了王凯有备而去的自信与乐观。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霍大道这一人物形象。

答:

4.小说的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叙述人语言),请根据选文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谈谈其各自的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乡巨变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

解放前,刘雨生家里顶穷。他只读得两年私塾。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现贫农;或者用亭面胡的话来说:“是一个角色。”他的记性非常好。开会时,他不记笔记,全靠心记。开完了会,他能把他听到的报告大致不差地传达给人家。许他发挥时,他就举些本地的例子,讲得具体而生动,非常投合群众的口味。

刘雨生的互助组的八户人家和周围单干的家底,人口和田土,以至这些田土的丘名、亩级和产量,他都背得熟历历。他出生在这块地方,又在这里作了十六年的田。村里的每一块山场,每一丘田,每一条田塍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他都清楚。他是清溪乡的一本活的田亩册。

他为人和睦、本真、心地纯良,又吃得亏,村里的人,全都拥护他。

但是,刘雨生所走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且也并不平坦。村里组织互助組时,他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如今,上级忽然派个邓秀梅来了,说是要办社。他心里想,组还没搞好,怎么办社呢?不积极吧,怕挨批评,说他不像个党员,而且自己心里也不安;要是积极呢,又怕选为社主任,会更耽误工夫,张桂贞会吵得更加厉害,说不定还会闹翻。想起这些,想起他的相当标致的堂客,会要离开他,他不由得心灰意冷,打算缩脚了。

“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的心里有个严厉的声音,责问自己,“入党时节的宣誓,你忘记了吗?”

开支部会时,听了邓秀梅的报告,刘雨生回到家里,困在床上,睁开眼睛,翻来覆去,想了一通宵。一直到早晨,他的主意才打定。他想清了:“不能落后,只许争先。不能在群众跟前,丢党的脸。家庭会散板,也顾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参与了合作化运动。张桂贞看他全然不问家里的冷暖,时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发躁气,跟他吵闹。刘雨生每天回来都很晚,吃了饭就上床睡了,使她根本没有吵架的机会。开这群众会的头一天晚上,刘雨生回家,发现灶上锅里,既没有菜,也没有饭,张桂贞本意是要激起他吵的,但他也没有作声,拿灯照照,看见米桶是空的,就忍饥挨饿,吹熄灯睡了。张桂贞翻了一个身,满含怨意地说道:“你呀,哼,心上还有家?”

第二天,也就是开这会的同一天的上半日,张桂贞从床上起来,带着她的三岁的孩子,回到了娘家,找哥嫂商量去了。她的娘家,就在本乡。她父母双亡,娘家的人只有大哥和大嫂。她的大哥张桂秋,人生得矮小,人都叫他秋丝瓜,解放以前,他是个兵痞,家里也穷。土改时,化作贫农,如今成了上中农。他一心一意,盘算要把他久想离婚的妹妹嫁到城里去,给他当跳板,好让他往城里发展。

虽说眼看要遭遇不幸,他喜欢的儿子要遭到他们的婚变的影响,但刘雨生还是忍着心痛,出席和主持了晚上的会议,并且平平静静地做了报告。在灯光下面,人们看得出,他的脸上有愁云,眼睛含着沉郁凄楚的神色。

“他心里好像有事。”亭面胡旁边有一个人低低地说。

亭面胡并非精细一流的人物,平常对自己马马虎虎,对人家也谈不上细致,但经人说破,他也看出了,刘雨生显出没有精神、大有心事的样子。

“准是他的堂客又跟他吵了。”面胡身边那个人又低声地说。

“这号没得用的堂客,要是落在我手里,早拿烟壶脑壳挖死了!”面胡一边说,一边把他的烟壳脑壳在高凳脚上磕得嘣咚嘣咚响,好像高凳的脚就是张桂贞的脚一样。

面胡正在说的时候,一个短小单瘦的中年人来了。刘雨生的报告顿了一顿;手也好像轻轻抖动了。他的眼睛有意避开不看这个进来的男子。

“那是哪一个?”桌子边上,邓秀梅小声地问陈大春。

“那是雨胡子的大舅子,张桂秋,小名秋丝瓜。”陈大春说,声音也没有平常粗大。

稍稍打了一阵顿,刘雨生忍住心里的凄楚,继续做他的报告。他说起了农业社的优越性,又谈到将来,乡里要把有一些田塍通开,小丘改成大丘;所有的田,除缺水的干鱼子脑壳,都插双季稻;按照土地的质量,肯长什么,就种什么,有的插稻谷,有的秧豆子,有的贴黄麻,有的种瓜菜。

听到刘雨生说起这些具体的作田的事,大家都用心地听。刘雨生的心也轻快一些了。

(节选自《山乡巨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雨生作报告,他既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传达得一清二楚,表明他记性好,非常实在。

B.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刘雨生的家庭情况和学历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雨生成长过程中的艰难和开展工作的不易。

C.亭面胡说刘雨生“是一个角色”,这是对刘雨生的讽刺,说明刘雨生善于伪装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D.张桂贞看到自己的丈夫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不问家里冷暖,非常生气,她只想跟刘雨生吵架、发脾气,甚至想着离婚。

2.关于文章最后刘雨生所作报告内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雨生看到了农村农业社的优越性,并且对自己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

B.报告指明了当时农村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C.刘雨生认为农业生产要走集约化、机械化道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刘雨生的报告有较强的针对性,思路清晰,具体实用,大家都用心地听。

3.在《山乡巨变》中,刘雨生的情绪是如何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4.周立波在谈到创作《山乡巨变》时说:“我以为文学语言,特别是小说里的人物的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口语化,但也要提炼、润色。”请简要说明,作者采用这样的创作语言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咳嗽天鹅

◎铁 凝

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就没断过。

刘富洗漱完毕,来到院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

刘富的女儿正念初中,欢喜着上网查天鹅的资料,对照着这只活生生的鹅,她得出结论:它的学名叫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女儿把这些信息告诉刘富,刘富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天鹅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刘富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琢磨怎么给它治病。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吃了喝了,那咳嗽一般的叫声也亮堂了。天鹅养了些日子,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转眼间,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已经两个多月。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走又走不好。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鸟”这个词。天鹅是候鸟,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刘富问女儿。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省城动物园有个天鹅馆。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晚上,刘富对香改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这天一早,刘富把天鹅装进当初那个竹筐,让天鹅和香改都坐在后排座上直奔动物园。天鹅馆的景班长出来迎他。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急,我们先要给它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引刘富进了池旁一间小屋,说就在这吃了饭再走,这大冷的天……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鲜。”刘富问:“这是鸭呀?”景班长说:“是鹅,就你送来的那只鹅。”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盯着景班长。班长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脏器老化,养着它成本太高。”劉富问:“多老算是老啊?”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饭碗。当他发动车子时,才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漫开来。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刘富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早上来时他是想着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咳嗽声,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8段描写天鹅馆的图片,其用意是让刘富认定了动物园是咳嗽天鹅最理想的去处,与下文病鹅被杀构成反讽;“成双结对”的天鹅喻示刘富与香改关系的修复。

B.将天鹅送到动物园,最后却成了下酒菜,刘富脚趾缝“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反映景班长的残忍。

C.将天鹅肉烹食不仅吞噬掉天鹅本身,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画上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句号,发人深思。

D.刘富对待妻子香改从不宽容,但天鹅之死让他震惊,也让他的天性向着自己的妻子敞开,他醒悟到妻子需要得到他的爱惜和呵护。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标题,在结构上,引出这篇小说的写作对象——咳嗽天鹅;内容上,通过咳嗽天鹅反映生态问题不仅仅依赖于人的理性来解决,还要依赖人的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B.小说讲述人和一只飞禽白天鹅的故事,作者的视点并不是聚焦在天鹅身上,天鹅的命运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而人物的命运只是衬托作用。

C.第2段运用了插叙,补充情节。交代刘富因香改生性邋遢而坚持离婚,香改气急落下咳嗽病根,为下文刘富误会天鹅的学名及带香改治病伏笔。

D.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手法是欲扬先抑,从咳嗽这一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小的现象入手,反映生态忧思、“人态”忧思的重大问题。

3.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

4.本文写了咳嗽天鹅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 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漂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

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

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癥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

“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

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

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

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

“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

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

“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

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

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

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

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

“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

(摘编自《江南》2022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

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

C.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

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做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

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

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

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窩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

3.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 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她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抽了抽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2.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3.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答:

4.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猜你喜欢

小说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明代围棋与小说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