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深英文戏剧中的民族品格研究

2023-12-26吕姵瑾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摘要】洪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运动家,是中国戏剧重要的奠基人。洪深早年在美国留学,创作英文剧五部,《为之有室》《牛郎织女》《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虹》以及与张彭春合作的《木兰从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剧、中国国情与中国传统文化,被誉为向海外传播中国戏剧文化的第一人。洪深本人具有热烈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抱负,因此于美国留学期间致力于向海外传播中国的剧场文化和戏剧文化。本文以洪深的三部英文剧《牛郎织女》《木兰从军》《为之有室》作为支点,试论洪深英文剧中的蕴含的民族品格。

【关键词】洪深;为之有室;民族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8-006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21

洪深(1894—1955),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出生于江苏武进,是中国影剧届少见的全才,他从编、导、演三个方面都为中国现代戏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电影剧本,导演艺术作品以及戏剧理论、文艺评论类的文章。洪深的留美经历可以说是为他一生对于中国戏剧发展所作出过的贡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洪深于1916年赴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工程专业,但在学习烧磁工程期间,洪深发现自己依旧醉心于戏剧,于是1919年,洪深以优异的成绩转入哈佛大学戏剧系,师从乔治贝克,自此开始正式踏入系统学习戏剧的旅程。但由于历史久远,又远在大洋彼岸,学界对于洪深于美国学习期间的戏剧活动并不如其归国之后的戏剧活动重视。2012年,洪深女儿洪钤专程访美,寻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等多地,收集洪深留美期间的英文著述,并将其编撰成册,洪钤认为,“我有义务和责任、更有感情去努力让人们——现在的人和后来的人——哪怕是不多的人知道,中国社会曾经确确实实出现过、存在过这样的知识分子。”[1]15

因此,本文以洪深的英文剧本以及相关著述为基点,探源洪深英文剧作中所蕴含的民族品格。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宣扬

洪深于1917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创作英文剧本《为之有室》(The Wedding Husband)改编自包天笑于1909年“小说时报”发表的小说《一缕麻》,《为之有室》这个剧本1921年发表于《诗人传说》(Poet lore)春季号总第32卷,《诗人传说》是美国最古老的诗歌期刊,创刊于1889年,夏洛特·波特(Charlotte Porter)和海伦·克拉克(Helen Clarke)这两位进步的年轻莎士比亚学者是本刊最早的编辑,他们推出了《诗人传说》(Poet Lore),并将其作为“莎士比亚、勃朗宁和文学比较研究”的论坛。在《诗人传说》上,不仅刊登诗歌,也刊登戏剧作品,包括易卜生、契诃夫等优秀剧作家的作品。因此,在创刊之初的十年里,对世界文坛和剧坛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为之有室》是洪深的首部英文剧作,也是《诗人》杂志上首部发表的由中国人创作的戏剧作品,《为之有室》在世界剧坛与巨人比肩,其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且深远的。

《为之有室》是一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讲述了王老爷因为年轻时陈老爷于他有恩,所以将女儿许配给了陈老爷有些痴傻的儿子陈少爷,王小姐听闻后选择遵从父亲的旨意,斩断了与杨少爷的恋情,嫁给了陈少爷,陈少爷也一直对王小姐情根深种,但这只是因为知道王小姐将要许配给自己为妻。之后,王小姐染疾,陈少爷不顾自身安危,寸步不离地守在王小姐身边照顾,后来王小姐痊愈,陈少爷却不幸染疾身亡。王小姐得知此事后,拒绝了一直希望同王小姐私奔的杨少爷,决心为陈少爷守节终生,受过西式平等自由独立教育的杨少爷最终还是顺了维护传统家族荣誉与道德的王小姐的愿,独自离开了。

本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家族的尊严大于私人的感情,而三纲五常的礼教大于儿女情长,颇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洪深出生于清朝末年的官宦世家,祖上洪亮吉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榜眼,父亲洪述祖也是从晚清一直到民国期间皆为官员。因此,洪深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儒家思想对洪深的一生影响是重大的,这也体现在他的剧作中,正如洪深自己的剧作理论中也提到“任何一部剧作,在表现剧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以及其他情况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剧作者的哲学思考、见解和主张,尽管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有些人是不自知的,但他一定会流露出对某些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乃至行为、观点的态度”[2]也正是由于这种剧作家的自觉与不自觉的相互作用,造就了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全剧的最后,代表着西方自由思想的杨少爷最终拗不过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王小姐,遂了王小姐的意,这又何尝不是东方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鋒时的胜利。全剧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都是风轻云淡地化解冲突,更彰显出了东方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的不同之处,让西方人见到了不同的中国形象,为在国际上被丑化的、妖魔化的中国人正名。这是洪深民族自尊与民族品格的彰显,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普遍对于华人怀有强烈、普遍偏见的年代,第一次打响中国剧人走上世界舞台的响亮一枪。

“我取它的是,东方色彩很深厚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全剧没有一个故意作恶的人,且结局又避免了美国流行戏剧底大团圆的窠臼。”“我私心觉得,这是忠恕,这是美丽的牺牲,确然胜过西方的重视物质生活的婚姻结合;是美国人所决不肯做的。不妨表演出来,感化他们一下! 这是我的妙算?! 而美国人居然也有一部分领教的。”[3]这是洪深《戏剧的人生—— 《五奎桥》序》中所写,可以看出洪深在留美期间,发现了东西方人对待婚姻态度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并希望以戏剧作为媒介,向西方展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确实产生了效果,使美国人也有所领教。这作为当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的华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仅是普通观众或是学生,专业的戏剧家和媒体也纷纷对这部戏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它是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国学生举办的,一千三百多人挤满了上演这出戏的小教堂。该市所有的戏剧评论家都在媒体上发表了好评。这部剧被描述为拥有‘非凡的线条之美和令人愉快的喜剧片段。’”[4]

《为之有室》在西方世界第一次悬挂出一幅极具中国色彩的旗帜,百年前,洪深在西方世界以戏剧的方式自信、平等地展现出真实的中国,以具有千年底蕴的儒家文化思想做根基,展示中国独特的民族品格和伦理美德,于当时的国际风气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中国传统故事的解构与重构

继《为之有室》大获成功之后,洪深又接连创作了《木兰从军》与《牛郎织女》两部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蓝本的英文剧。

1920年春,洪深与张彭春合作《木兰》(也译为《木兰从军》),这部戏创作的目的是给遭遇饥荒的华北地区募捐,并于1921年3月上演于纽约寇特剧院,该剧对“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传统故事进行了解构与重构,不再使用原本的戏曲唱腔与唱词,却保留了戏曲的传统程式。《纽约时报》评论:“演出受到了高度的赞誉,申容(音译)扮演了后来被提拔为大将的何天宇(音译),伊娃李华(音译)扮演了木兰,虽然他们都是业余演员,但是申容举止文雅,伊娃李华(音译)扮相优美,两人相较于职业演员也并不逊色。演出服装十分华丽……”[5]“舞台的布景是典型中国式的,仅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后面有宽大的帷幕和演员的上场口下场口。表演完全是象征的,演员抬起腿来,意味着他跨上战马;他稍微转身并整理靴袜,是表现从马上下来。” ①可以看出,本次的演出也是大获成功的,使中国文化再一次地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洪深与张彭春对“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传统中国故事的重构,故事条理清楚,同时删除了唱腔但保留了程式,使得西方观众既能看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也因为删除了唱腔,而更方便于西方观众的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桌二椅,出将入相等极具象征性的舞台布景,也带给了西方人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些成就与洪深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洪深在国内读书期间,辗转武进、上海、北京、天津求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更是在上海徐汇中学、南洋中学求学期间经常去看戏,甚至因为沉迷看戏被南洋中学退学,这些求学经历上的积累,浸润着洪深的戏剧之路,在经过专业系统的戏剧学习后析出,开始大放光彩。

早在1919年12月,洪深就在哈佛大学青年会庆祝年节会上表演了京剧《李陵碑》和《打棍出箱》选段,进而在1920年,便创作出名动一时的《木兰从军》,这与洪深深厚的戏曲文化的底蕴是分不开的,他将自己所学展示给西方,让西方看到独属中国的文化魅力。《木兰从军》的成功上演,也为日后梅兰芳访美打下了中华传统文化普及的基础,为中国戏剧的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1921年,洪深创作改编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牛郎织女》(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发表于《戏剧》杂志(The Drama) ②,本剧在发表前,就于1920年在中国留美学生年会上演出,在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本土观众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该剧同样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在洪深创作的英文剧《牛郎织女》中,将牛郎设定为了一个皇子,而织女则是一个婢女,两人之间不仅有身份地位的悬殊,还有两人感情之间的猜疑试探,嚣张跋扈的皇兄和心怀阴谋的皇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也更加曲折动人。

英文剧《牛郎织女》是一个浪漫主义独幕剧,讲述了七月七日的前一天晚上,二皇子牛郎与老牛交谈,二皇子向老牛诉说自己与织女之间的隔阂,以及自己皇兄的飞扬跋扈,老牛则向二皇子表示出对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行为的强烈谴责,并且提醒二皇子要注意蛋糕。第二天,大皇子果然给牛郎送来了自己妻子制作的蛋糕,牛郎发现蛋糕里有毒,这时大皇子才后知后觉,原来是妻子妄图毒害弟弟,是大皇嫂想要使用这样的阴谋,阻挠牛郎与织女的婚事,识破皇嫂阴谋的牛郎凭借自己的真诚和热烈打动了织女,最后两人重归于好,兄弟也重新和睦。洪深版《牛郎织女》将传统故事中牛郎憨厚老实的形象,改编为了赤诚热烈、自信勇敢、通情达理,勇于冲破阶级桎梏的二皇子,对待爱情忠心、热烈、敢于冲破阶级的桎梏,也愿意为了织女放弃自己的所有。对待老牛毫无皇子架子,将其视为兄弟,并且也能听取老牛的建议,对待皇兄皇嫂,就算皇兄跋扈,阻碍他的婚事,皇嫂下毒妄图毒害他,他也能选择宽恕。牛郎这一形象在《牛郎织女》中的重构,展现了洪深理想中青年人应有的美德,忠贞、坚强、慈悲、自信、怜悯,也是洪深想向西方人展示的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并不是西方刻板印象下的模样,而是拥有浪漫民间传说的自信的民族。

如果说《为之有室》是中国传统伦理美德战胜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那么《木兰从军》则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精妙处理,而《牛郎织女》则是立足于民间传统的浪漫传说,向西方人展示中国的传统故事,打破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诚然这样的刻板印象并非洪深的个人努力便可以改变,但洪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是功不可没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③孔子将“恕道”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指导,这也是洪深一直以来秉持的创作内核,中正平和、温柔敦厚,这也是当时留美学生所展现出的普遍特点—— “基本上所有的戏剧都有两个目的: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以及表达学生们的感受、兴趣和对广泛问题的关注。”[6]

洪深的英文剧平淡缓和,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激进的政治色彩和说教意味,而是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渗透在剧作中、渗透进故事里,《为之有室》中对于伦理道德推崇和《牛郎织女》中冲破阶级桎梏的爱情看似矛盾,实则都是洪深对于中华文化的体认,不仅有现实伦理,也有浪漫主义的爱情,在悠长多样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现实的对于伦理的遵从,也有浪漫的幻想,而将这些带给西方,是难能可贵的。

三、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先驱

洪深作为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第一人,不仅创作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剧本,同时也在美国开展大量的戏剧活动来介绍中国。他与张彭春在《木兰从军》的演出过后,巡回在各地宣讲中国戏剧,为梅兰芳访美奠定了基础。洪深在美国留学只有六年(1916—1922),但这六年里,洪深都在致力于向西方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这样的努力是有效的,在国际上,洪深和中国戏剧也开始逐渐受到西方戏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最早出现的报道是1921年2月25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学生为赈灾公演(木兰)”;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西方学界开始广泛关注中国戏剧的发展,神父秉善仁(Joseph Schyns)于1948年主编《当代中国小说戏剧的1500种提要》,秉善仁的调查是天主教视角下的,他通过在中国的传教士来对中国19世纪末期的小说和戏剧进行英文本的汇编,在他的书中,中国文艺界的主要人物得到了最仔细和广泛的处理,包括他们作品的引文和中文评论。譬如洪深、田汉等都有专章介绍。秉善仁在书中写道:“他们从来不飞翔,而是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7]《二十世纪中国话剧选集》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Drama:An Anthology)是康奈爾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爱德华·冈恩(Edward M.Gunn)编辑的一本20世纪戏剧翻译选集,本书共收录了16部中国戏剧,代表了西方视角下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的发展趋势,尽管其中的翻译是粗糙的,但却是西方学习中国戏剧方向学生必读的教材[8]。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博士学位论文和书目,比如,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跨文化: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留学经历1900—1925》(Crossing the Cultures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S.A.1900—1925),其中对于当时留美学生的戏剧活动做了详细的阐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思远出版书目《洪深与现代中国剧坛中西方戏剧改编》(Hong Shen and Adaptation of Western Plays in Modern Chinese Theatre),其中详细介绍了洪深的改编剧,以及其给中国剧坛带来的影响,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改编剧极大地减少了中国话剧的学习半径”[9],等等。

能有这些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戏剧自1921年来的相继研究与报道,这与中国历代戏剧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洪深为中国戏剧在西方世界的发展传播打开了一个破口,率先以平和自信的心态让世界见到中国戏剧,见到中国民族的文化魅力与民族品格,当之无愧被称作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先驱。

洪深为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戏剧走向海外的先驱。洪深自己将“改译”定义为:“译剧乃甚难之事,往往有此国之风俗、习惯、行事、心理,断非他国人所能领悟了解者……改译云者,乃取不宜强译之事实,更改之为观众习知易解之事实也。”[10]那么,将中国故事中国伦理进行了更能被西方人所接受的解构与重构,也是一种“反向”的改译,而这种改译,无疑使中国的戏剧更容易被西方所接受理解。

在英文剧大获成功后,洪深又写就了论文《现代中国的剧场》,其中详细介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园子,向西方世界展现出不同的中国的舞台布景,且选择了三部风格不同但又代表着三类经典中国故事形态的剧目进行介绍,分别是《The Star of Hung-Luan》,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讲述了落魄书生娶了乞丐的女儿,考取功名后想要杀害糟糠之妻,但妻子幸运地被总督所营救,得知妻子遭遇后总督收养其为养女,书生想要迎娶总督的女儿,被总督一家严厉教导,最终幡然醒悟,一家人和睦圆满的故事。滑稽喜剧《Under the Yoke of a Brick》,讲述了一个丈夫害怕妻子的滑稽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惧妻”心理以及对于讽刺喜剧独到的处理方式。历史剧《The Orphan》,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勇,意图向西方展示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在对于《The Orphan》这部剧的介绍中,洪深主要介绍了中国戏曲中的写意性——脸谱代表着人物的善恶与性格,鞭子一挥就是上马,举起鞭子就是骑马,这都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方式。

同时,洪深也在这篇文章中表示,“戏曲寄托着中国人美好的人生愿景与想象,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娱乐方式。”[11]

洪深的英文剧不仅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同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眼中的形象。如洪深自己所言:“戏剧永远是为了影响人类行为所做的。”“戏剧必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为一个时代的情形环境所造成,是专对了一个时代而说话,也就是这个时代因隐隐的一个小影。”[12]

洪深于美国留学期间所创作的英文剧,也是以此为准绳,《为之有室》是洪深为向西方展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作,站在时代的洪流中,站在中国人被污名化的情境下創作,该剧在首演受到广泛好评的情况下,辗转美国多地校园以及社会进行演出,并且当时也有很多高校的教授收到了邀请观看演出的戏票,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木兰从军》和《牛郎织女》,是在《为之有室》成功上演的一年后发表并于剧院演出,这两部剧目皆是以中国传统故事为依托,《木兰从军》主要着重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写意性,《牛郎织女》则是展现中国传统浪漫的民间故事,以及洪深对牛郎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地改编,更向西方世界展现出中国青年的形象。以及本文没有提及的《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基于当时的留学生现状,进行辛辣地讽刺,三幕英文剧《彩虹》,讲述了山东发生灾害的故事,都是具有社会目的的。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勃兴和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大量贫苦的中国人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寻求生路,他们大多是工人,伴随他们的是繁重的工作和低廉的薪水,以及对华人有极大偏见的美国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晚清的中国派出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艺社科知识,这批留学生怀揣着复兴祖国、为中国人正名的使命,洪深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努力是行之有效的,洪深的英文剧为当时的西方带来了全新的中国人的形象,在铺天盖地种族歧视的声音中发出了行之有效的中国声音,也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西方世界、至少是一部分西方人开始正视中国,正视华人。

洪深留美期间的戏剧活动年表(1916—1922年)

综上,洪深的英文剧以深厚的民族品格为其内在的主旋律,同时也伴有他“戏剧永远是为了影响人类的行为所做的”[13]的戏剧思想为坚实有力的和声,才能在百年前西方世界对华人充满偏见的堡垒中,打开一个缺口,让世界重新看见中国,看见洪深剧作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也透过洪深的剧作,逐渐使中国戏剧、中国文化出现在西方戏剧研究的视野中。

注释:

①张镜潭译:中国学生为赈灾公演《木兰》,原载《纽约时报·戏剧评论》1921年2月25日。转引自《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张彭春》,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②陈美英:《洪深年谱》,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③刘胜利:《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页。

参考文献:

[1]洪钤.中国话剧电影先驱:洪深历世编年纪[M].香港:秀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2011:13.

[2]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A]//洪深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292.

[3]洪深.戏剧的人生[A]//洪深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481.

[4]Dave Williams,The Chinese Other1850-1925:An Anthology of Play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7:

462.

[5]张丽芬.洪深留美期间英文戏剧著述研究[J].四川戏剧,2022,(07):69-71.

[6]Weili Ye,Crossing the Cultures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S.A.1900-1925[D].Yale University,1989:443.

[7]Jos Schyns&others.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plays[M].Lung Men Bookstore,1948:404.

[8]Edward Gunn,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Dram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2.

[9]Siyuan Liu,Hong Shen and Adaptation of Western Plays in Modern Chinese Theatr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15:101.

[10]孔另境.劇本丛刊[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4:3.

[11]张丽芬.跨文化视域下洪深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J].四川戏剧,2019,(03):38-44.

[12]洪深.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A]//洪深研究专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159.

[13]John Steven Paul.Review of Mis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mages of the Chinese in Euroamerican Drama to 1925.Asian Theatre Journal,Vol.18,No.1,Special Issue on Puppetry(Spring,2001):

117-118.

作者简介:

吕姵瑾,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云南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外戏剧史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