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践探索

2023-12-26杨志华方贤文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杨志华 方贤文

(1.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教务处 安徽淮南 232001)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号召,既需要制度设计,也需要载体跟上。”[1]在其综合改革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施和推广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可行性强的制度来推进落实。学校通过实施一整套计划,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保障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一、聚焦重点难点,坚持精准施策,积极开展“三大攻坚行动”

(一)开展“协同”攻坚行动,构建协同联动体制机制。“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2]要坚持“调查→统计→反馈→部署→方案→实施→调查”循环工作体系,针对学生最关注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方面的问题建立每月“清单销号”制度,形成流畅良性的与人交流工作制度;建立不同队伍之间的协同机制,健全“岗位交流”“交叉任职”等制度,以此破解协同联动困难的问题,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合力。

(二)开展“共识”攻坚行动,提升育人队伍活力能力。针对育人队伍活力不足问题,高校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激励人员担当作为,推进人员能上能下;通过育人队伍分类考核,细化职称晋升标准,明确各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通过育人工作骨干遴选,鼓励参加访学研修等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其育人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先锋岗(队)创建,表彰先进典型,构建“三全育人”工作荣誉体系,形成良好育人氛围;通过典型案例通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促使育人队伍保持干净纯洁。

(三)开展“融入”攻坚行动,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要建立责任清单、工作台账,层层压实责任,学校各部门按期系统梳理归纳本单位的育人元素和成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领导小组,保障育人工作时时有人抓,处处有抓手,件件能落实;重点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医教研协同推进、教管服一体化运行、智慧平安校园建设等,牢牢抓住“课堂”“宿舍”“网络”三个育人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形成育人工作新常态;着重加强青年之声、校长邮箱、大学生自管会、校园表白墙、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等形式,打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建议,探索呼应学生需求的反馈机制,千方百计地解决影响学生生活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加大爱校荣校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尊重感和幸福感。

二、创新思维,培育育人特色,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做法

(一)注重协同联动,构建“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围绕地点、时段、规划等方面建立联动机制。第一,立足“第一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立足“第二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立足网络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第二,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实施成长引航计划,大一重在“养成教育”、大二重在“素质拓展”、大三重在“专业应用”、大四重在“职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教育体系,以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五育并举”,在政治素质、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社会实践、道德素养、身心健康、劳动意识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增加考核比重。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构筑“三全育人”智慧平台。要建立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推进学院、职能部门制作、传播贴近校园生活的新媒体作品;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研判,重点对经济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心理问题生、危机事件关联学生等特殊学生进行多样化、精准智慧帮扶;建成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校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强化网络育人。

三、坚持分类推进,因事制宜,推动“十大育人”工程落地生根

第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制定出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组织修订所有课程教学大纲,深入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开展好期中示范教学观摩、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课比赛、“讲好红色故事”优秀作品展评等活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第二,制定政策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进创业。开展双创培训、学术诚信教育活动、学术规范与道德等方面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源自教师科研项目。第三,构建了“4455”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实施创新、创业、创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学生群体,构建了“四自三创三型”实践育人新模式。第四,通过十大项目,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育人工作中。新建彰显校园文化特质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小品。根据“一院一品”原则,各个院(部)完成文化上墙工作。“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应对其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3]第五,以“贴近学生、着眼发展、融合服务、浸润教育”为标准,将“易班”建设与智慧思政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相结合,建成了集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育人平台,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互联网学习文化、生活文化、实践创新文化。第六,建成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了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传统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心理游戏与素质拓展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学生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每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情景剧”等活动百余项。第七,对标上级文件,做好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废改立释”,形成运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完善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完善管理队伍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导航计划、朋辈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构建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育人体系。第八,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民主接待日制度等,提供靶向服务。强化“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服务育人功能,及时处理来访信件;把服务育人成效纳入服务岗位人员年度考核中,让服务育人成为行为自觉。完善了电子政务、迎新、教务、科研、实验、财务、图书查询、一卡通等系统功能,进一步开放共享教学科研等各类资源。第九,健全以国家和学校资助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资助体系,修订完善资助文件。学校先后设立各类奖助学金,覆盖率超过50%,做到“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资助、励学、育人”相结合,“助学、筑梦、铸人”相结合。第十,构建了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开展各类评选、创建、教育活动,举办“青马工程”校、院两级学生骨干培训班,开展优秀人物事迹分享交流会,发挥榜样力量。成立学生“寓管会”“伙管会”“教管会”,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四、凝练育人内涵,打造育人品牌,突出育人制度成效和效果成效

(一)实施“363“计划,基本实现全员育人,学生“十能力提升”方向感明显清晰。“‘三全育人’要求以高校全体教职工为主体的人员都要成为‘教育者’,将育人作为‘天职’‘本职’,产生育人实效。”[4]通过开展“三个提升计划”(教师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服务人员素养提升计划),提高“三全育人”主体育人能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通过开展“六个项目”(职业规划培训、工作小组研讨、专题工作沙龙、素质拓展活动、创作征文比赛、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促使“三全育人”主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建立“三个联系”(校领导联系学院和班级,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教师联系宿舍),提升思政工作协同性,实现全员育人。

(二)建立“453”培养模式,基本实现全过程育人,学生“五育并举”获得感明显提升。通过“四级递进”(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实现—目标评价)模式,针对四个年级,开展侧重不同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重点抓好“五条线”(意识形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养成教育、思政课程改革、三创教育等五条主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系统设计“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课程及活动方案,打通壁垒。

(三)构建“364”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方位育人,学生“四大指标”幸福感明显提高。学校通过“三个层面”(学校、学院、校外层面)落实相关工作,即学校层面成立由校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校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评价考核机制、经费使用制度等;学院层面明确院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联系年级、班级、学生的帮扶制度;校外层面整合社会、家庭、校友等各方面资源,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推动相关工作,即每年校、院两级领导负责联系一个班级,每月有一名学校领导组织一次与学生对话交流活动,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每月开展一次交流,专业教师与学生每月开展一次结对活动,辅导员每月与学生开展一次“三全育”专题交流,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班会反馈学校“三全育人”实施感受;通过健全“四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形成党委领导、协调各方、协作共进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结语

通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践探索,学校不断完善实施计划、培养模式和保障体系三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重点内容,促进学生坚定信念,明确方向,收获成长,获得发展,通过建立“十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从而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