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模式构建研究
2023-12-26赵敏
赵 敏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临沧 677000)
自媒体空前发展的今天,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对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其中微信的传播功能既优化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又增强了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沟通时效,微信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更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平等性。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可以由专业人员提供,但通过传统媒介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容易忽视,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多是由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通过微信获取所需知识,也可以任意选择获取知识的渠道、时间和地点,受教育者更具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具平等性。
(二)便捷性。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信朋友圈、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以语音、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方式传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将阅览到的知识进行分享,更多的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分享获得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的便捷性。
(三)互动性。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的朋友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情况,了解受教育者的关注点,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评价,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网络双向互动,进而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虚拟性。身份的虚拟性让受教育者在表达意愿的过程中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更能畅所欲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虚拟特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咨询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虚拟的网络平台消除了二者之间的隔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前可以畅聊无阻。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以“00后”为主体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思想解放、个性张扬,面对新事物乐于尝试并喜欢挑战。同时他们政治敏锐性弱、理想信念模糊,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新时代大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停留在网络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信息获取的通道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复杂,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首要方式。很多网络红人、网络大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热点的时候缺乏理性的分析,选择盲目的跟风和模仿。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发性和从众性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尤为突出。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获得者和接收者,而且成为信息的源头,信息的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消失了,每个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主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教育者必须立足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中微信突破常规课堂固定的时空限制,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形式进行实时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教室的限制,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实现全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公众平台重建设而轻管理。微信呈现出超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研究者高度的重视,各行政部门、各高校纷纷推出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中几乎每个部门、每个学院和组织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但很多微信公众平台却因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善沦为“僵尸”平台,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多,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微信公众平台却为数较少。
(二)网络公众平台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官方网络公众平台发布的内容多以通知公告、新闻动态等内容为主,有的公众信息则是以专业知识推送服务为主,此类内容对学生非常有用,但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学生很少主动去关注。网络公众号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从订阅号里寻找内容阅读,而要赢得更多的同学主动关注,并将自己喜欢的内容自愿分享和转发出去,而网络公众平台推出内容的质量决定了分享率。另外,很多官方网络公众平台处于疏于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态,缺乏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参与性不高,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信息,教育效果有限。
(三)“三全育人”意识不足。部分高校教师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自己做好专业课教学工作即可,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朋友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面引导不足。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分享的内容和方法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和分享,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和滞后,缺乏吸引力。
(四)网络互动存在无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微信添加好友后可在朋友圈中“互粉”,但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在朋友圈中的相互评论热热闹闹,但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不愿意多沟通的冷漠,有的甚至出现对面相见不相识的怪象,未能将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实际生活中。另外,朋友圈中的“互粉”仅仅表现在相互点赞及简单评论上,没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和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朋友圈的互动流于形式,落入俗套。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以内容为导向引领受教育者主动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的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植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和微信朋友圈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发出正能量、最强音,增强受教育者的认同感。另外,要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受教育者关注的领域,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的“泛娱乐化”,及时传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祛除负能量,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引领受教育者主动关注、主动思考和主动参与,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活动为导向引导受教育者主动互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微信的“转发”和“分享”功能,提高受教育者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双向互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线上投票、留言、评论、集赞、社交游戏和组织活动等。另外,平台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要提供及时的信息回复服务,积极与关注者沟通,增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与“粉丝”的感情和信任度,促进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保持活力和生命力。此外,还要尽可能地扩大互动的范围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举办线下活动的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促进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现实中的转化。
(三)以问题为导向引领教育者有效互动。微信朋友圈成为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想法的平台,是情感的集散地,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关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知识水平与学习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拉近了距离,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将受教育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微信公众号中开展普遍性的解答和引导。针对个别教育者的特殊问题,可以选择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地将网络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互动,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提高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以榜样为导向引导受教育者主动互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源,榜样可以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效仿和学习。随着微信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纷纷成为“低头一族”,榜样的作用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起引领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教师要积极成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潮流引领者,牢牢把握话语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潮流引领者的位置上,用教育者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开展有效的思想引导。此外,受教育者中先进的典型也应该培养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榜样,引导受教育者在微信朋友圈中主动发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平等交流,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热烈互动。
网络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意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与网下、受教育者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