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

2023-12-26王兴仁马瑞洋张显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王兴仁,马瑞洋,张显辉

(1.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2.陕西高校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300;3.黑龙江科技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引言

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陆续发布一系列相关文件[1]。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应对我国日益增加的经济挑战而提出的重大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注重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动合作,促使双方共同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将有利于新工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2]。预计到2023年,全国铁路将再投产新线3 000公里,其中高铁占比约83%。各岗位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但高质量的人才依然严重短缺[3]。因此,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一、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育人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高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指导[4]。以交通运输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开始逐渐认识到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建立校企合作中心,并尝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较为突出。例如,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方式单一,且企业参与度不够高,从而导致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一些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缺乏实际执行效力。此外,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这也影响了高校的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

(一)实验室设备不足

现有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可以满足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设计需求,但是对于高铁核心技术的实验教学来说则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高铁核心技术需要特定的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在缺乏这些专门的实验室和设备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和应用高铁技术,在校外实习或就业时也会面临知识和技术的巨大缺口。此外,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领域,企业希望通过和高校开展合作,获得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先进的技术培训,而实验室设备不足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由于“双师型”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重优势,这些人才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理论知识,他们能够将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有效的教学。其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由于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缺乏,教师难以满足企业对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三)校企发展理念的差异

目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校企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校企之间的目标发展取向不同,企业以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目标,注重结果和实际效果,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技术成熟的人才,而忽视了对人才能力的培养。相反,高校则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知识技能体系构建为目标,强调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在技能应用环节的培养相对薄弱。其次,校企之间的专业领域可能存在不同的需求和差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调整和更新技术和人才结构,而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

二、交通运输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构建

(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需要校企之间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交通运输专业的需求,掌握企业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工作内容和实践上的应用场景,与企业员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和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校企应共同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应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

(二)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制订校企人才培养方案之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制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逐步提高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课应包含4个部分:(1)公共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通识类课程和与思想品德修养相关的思政类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例如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基础课包括“交通工程”“运筹学”“结构非线性分析”等;(3)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工程结构分析方法”“道路材料力学行为”等;(4)实践课程,包括校内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两部分。同时校企合作共编教材,企业员工可以引入最新实践作为教学案例。

(三)校企共同开展教学与考核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需要采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任务驱动法[5],并通过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工作管理方法,明确教学任务和实验实践课时比例,企业教师数量和师生配比。在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制定校企人员互动机制,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员工进入高校教学,补齐实践教学短板。在学生考核过程中,也要注重校企结合,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针对岗位适用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引入企业工作项目的评价模式,并将职业能力鉴定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

三、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共建共管共育

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制定共同的教学工作管理方法,明确教学任务和实验实践课时比例、企业教师数量和师生配比。共同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将实践项目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需制定校企人员互动机制,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员工进入高校教学,补齐实践教学短板。在学生考核过程中,也要注重校企结合,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针对岗位适用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引入企业工作项目的评价模式[6-7],并将职业能力鉴定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构建育人长效机制

为适应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形势,校企合作应该开始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对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进行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应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8]。此外,还应该将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参与项目,校企合作应该制定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9-10]。

(三)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课程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注重行业发展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协同育人可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学年的教学应该以校内教学为主,企业合作为辅助,以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2)第二学年应该由高校和企业共协同教学,通过学校的教学和企业引导,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让学生为专业核心课程做铺垫,企业应该宣传专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3)第三学年应该由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企业人员可以来校进行实践技能培养和项目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4)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进行主导,安排学生参加到实际项目中去,让学生感受工作的真实环境,不断提高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强化师资队伍

在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需要深度参与教学,将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纳入教师团队,以共同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要进入企业进行历练,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项目全流程开发的学习,这样可以让教师直接接触企业业务,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企业需求的理解。另外,为了更好地补齐师资队伍短板,可以选择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进入高校,进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制,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对接产业的通道,加强交流,借助各方资源,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传授经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为培养高质量、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