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2023-12-26李俊毅

种子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羊肚混合物菌种

李俊毅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立远林场,甘肃 天水 741036)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其外形像羊肚子而得名“羊肚菌”。羊肚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被誉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食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山区人民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林下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栽培羊肚菌的林地选择

选择海拔400~850 m,坡度≤30°,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或暗棕壤,腐殖质含量高(6%以上),排水良好,光照充足,有灌溉条件的中上等肥沃、湿润,酸性沙页岩山地,禁止在低洼积水地和盐碱涝洼地上建园[1]。同时,注意与主栽作物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其生长。

另外,需严格检测新开垦种植土地,确保没有任何污染源后才能用于羊肚菌栽培。要想获得高产稳产,选择适宜的栽培场地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合适的栽培场地,才能保证羊肚菌正常生长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实现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

2 菌种制作

2.1 优选种源

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新鲜子实体,用75%乙醇浸泡消毒20 min 后晾干备用。同时,所选菌株应与当地主栽品种或其他优良品种间有亲和性,以确保出菇正常和产量稳定。另外,在进行原种扩繁时也需要考虑到菌种纯度问题。对于从外地引进的新菌株应进行隔离试种,经检验确认无杂菌感染后方可混配使用。为了保证菌种质量,避免混杂,每批次生产前应对所用菌种进行严格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平板培养法、孢子捕捉法等。种源是制约羊肚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筛选[3],只有种源纯正、品质优良的菌种才能保障羊肚菌高产稳产。

2.2 一级菌种制作

确保所有工具都经过消毒处理后放入无菌箱,然后将马铃薯和广口罐头瓶放进高压锅里,完全蒸熟后放入无菌接种箱。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工作人员不过多停留,防止细菌传播。冷却后,将马铃薯掰成两半,用手指捏出内部物质,并放进广口罐头瓶中。

制作好马铃薯泥并将其均匀摊开,使其覆盖在2~2.5 cm 的广口罐头瓶底,以便一次性取出。将选定的羊肚蘑菌种放入消毒的小木棍中,将其头部朝下,腿部朝上,悬挂在广口罐头瓶的瓶口处,使其与马铃薯泥保持1 cm 的距离。9.5 d 后羊肚蘑菌种制作完成。

2.3 二级菌种制作

将马铃薯泥与腐殖土混合,将混合物倒入广口罐头瓶中,并使用高压锅将混合物煮沸。将混合物倒入一级菌种的培养基中,并将混合物倒入二级菌种的培养基中。再将混合物倒入一级菌种的培养基中,并使用木棍将混合物固定,使混合物保持紧密。将样品置于阴暗的环境中,41~42 d 后即可获得二级菌株[4]。

2.4 三级菌种制作

将75%木屑、20%麸皮、2%杨树烧制的木灰以及3%杨树腐殖土(含水量保持在60%)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倒入高压锅内消毒。将混合物填满整个容器,并在容器的中央用木棍将混合物固定在3/4 的位置,直径约为2 cm。接着将二级菌种从上到下分割为8 块,然后在中央横向分割一刀,共分割为16 块,将一块放入三级菌种的容器中,并用木棍将容器密封。将经过消毒的三级菌种放入室内,通过调节温度,将其维持在20~25 ℃,并利用微弱的散射光刺激羊肚菌生长[5]。

3 栽培方法

羊肚菌喜欢湿润、阴凉、寒冷的环境,在10 月表现出最佳生长状态。在野外,如果杨树林没有受到污染,可以不用消毒,只需要使用铁耙或镐将土壤深挖5~8 cm[6]。将三级菌种掰成小块,均匀地撒在刨过的地面上,然后用铁耙将腐殖土压实,再覆盖一层阔叶树叶,树叶的厚度控制在80~100 cm,并在其上方压一层薄草帘,保持湿润,并在其上方洒水,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次年早春,由于降水充沛、湿度温度适宜,羊肚菌的菌丝体得以茁壮生长,形成菌带。当羊肚菌进入杨树林时,可沿着没有覆盖草帘的空地行走,踩断菌丝体,使菌丝体的断面处产生菌核,菌核表面会出现闪闪发光的小水滴,几周内,温度应保持在5~18 ℃,会促使羊肚菌的子实体形成,从小水滴的中心开始,形成子实体的原基凸起,然后逐渐增高,最终发育壮大。当菌株变得越来越大时,就能清晰地看到其外形。通过观察羊肚菌的菌柄和菌冒,可以在其成熟时每天采摘。

羊肚菌菌丝通常生长在薄膜下,并且能够维持基本的温度和湿度。由于温差很小,通常不会长出。每年10 月,为了确保羊肚菌安全过冬,需要揭开草帘,清洁种植区域,并覆盖一层阔叶树叶。如果湿度不足,还需要适量浇水。为了防止人类或动物的侵扰,应在周围设置警戒线或使用树枝阻隔。第2 年小满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破坏羊肚菌的菌丝结构,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随着菌丝的发展,羊肚菌的子实体变得越来越强壮,将大大提升其产量和收益[7]。

4 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4.1 试验概况

本次试验地位于甘肃小陇山,海拔2 200 m 左右,年均气温1 ℃左右,最高气温不超过30 ℃,最低气温-10 ℃左右;年均降水量约为400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无霜期约为120 d。通过与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羊肚菌菌丝生长情况有一定影响。其中,覆土深度为2 cm 时,出菇时间早且产量高,达到了227 kg/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可选择覆土深度为2 cm 进行后续试验。

不同配方对羊肚菌子实体农艺性状也有所影响[8]。通过对比发现,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的培养料更适合羊肚菌生长。同时,添加适量石膏或碳酸钙能够提高羊肚菌产量及品质。

4.2 试验材料

供试的10 个配方分别为A、B、C、D、E、F、G、H、I和J。其中,A 为对照组(不接种);B—G 均在PDA 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拮抗菌进行处理;H 为含有6%鸡粪+4%玉米芯+3%石灰土的PDA 培养基;I 为含有7%鸡粪+4%玉米芯+3%石灰土的PDA 培养基;J 为含有8%鸡粪+4%玉米芯+3%石灰土的PDA培养基。每种处理重复3 次,共计9 个处理组合。所有培养料都采用当年新采伐的松塔木屑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石膏将pH 值调节为6 左右。同时,所有处理组合的水分控制在60%~70%。以上各种原辅材料均购自当地市场,经检测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3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 个处理,分别为A1(CK)、A2(覆土+接种块)、B1(不覆土+接种块)、B2(不接种块),每个处理重复3 次。小区面积70 m2,长宽比1∶6,行距80 cm、株距30 cm。播种前深翻整地,按照试验方案要求将各材料均匀混合后撒播于地表,然后用工具轻压使其与地面充分接触并稍加镇压。

在整个生长期内不再施肥和喷施农药,以保证羊肚菌正常生长。不同处理间菌丝萌发时间差异不大;但是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各处理之间原基形成数量存在明显差别。其中,B2 处理原基数量最多且长得最快,而B1 处理则最少且发育迟缓。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B2 处理较为适合该地区林下羊肚菌种植[9]。

5 林下羊肚菌栽培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5.1 林下羊肚菌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壤湿度大、通气性差。在林地建床时,地面不平整或其他原因导致床面高低起伏较大,使得床土不均匀、土壤紧实度不一致。同时,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会产生较强的还原作用,引起土壤湿度过大,通气性变差,严重影响羊肚菌生长及其产量与品质。二是高温干旱、光照不足。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类群,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5 ℃,子实体形成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由于7—9 月持续晴热少雨,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过快,地表龟裂,甚至干枯,不仅直接影响羊肚菌出菇时间和数量,还会引发病虫害。因此,要做好遮阳降温措施,比如搭盖遮阳网、种植绿肥植物等。三是连作障碍、病害多发。羊肚菌忌重茬,如果同一地块连年栽种同科不同属或者不同科的食用菌,极易发生连作障碍,导致病害频发。应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种植,避免连续多年使用相同的基质配方和覆土材料。

5.2 原因分析

一是气候因素。林下羊肚菌生长所需温度为20~35 ℃,而林区昼夜温差较大,导致羊肚菌出菇期间易受到低温冻害影响。同时,高温高湿天气也会抑制羊肚菌正常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二是土壤环境因素。林下土壤通气性差、保水性能较弱,不利于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原基分化,从而出现“烧菌”现象。此外,林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pH 值偏高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羊肚菌产量和品质。三是病虫草害因素。在羊肚菌种植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比如地老虎、金针虫、软腐病、黑斑病等,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羊肚菌的产量与质量。

5.3 解决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科学种植知识,提高其对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的认识水平。二是优化场地环境条件[10]。合理规划林地面积,避免在低洼潮湿地区进行栽培,同时做好排水设施建设工作,防止积水过多导致病害发生。三是选用适宜品种。选择生长健壮、抗病性强、产量高且耐高温的优良品种,比如六妹、七妹羊肚菌等。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杂灌,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控制水分含量,适时追肥并防治病虫害。五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羊肚菌生产监测与调控,实现精准化管理,提高效益。

5.4 前景展望

一是优化栽培基质配方。目前,大多数栽培户仍然采用传统的栽培方法,即以玉米芯、木屑为主要原料配制营养袋作为栽培料。这种配方虽然成本低廉且易于操作,但却难以满足羊肚菌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要求。应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基质配方,以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条件。二是改进播种技术。由于林下土壤较为湿润,空气湿度较大,导致羊肚菌出苗不整齐或无法正常出土。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尝试将催芽后的种子直接点播到畦面上,然后覆盖一层松针或者稻草保湿,最后再喷一次透水,这样既能保证出苗率又不会影响幼苗生长。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林下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虫害的侵袭,如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以及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为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例如,利用灯光诱杀、黄板粘捕等物理手段降低虫口密度[11]。

6 结束语

通过对林下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及不同配方基质的筛选试验,确定了以玉米芯为主料、石灰石粉为辅料的配方较为适宜。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羊肚菌室内袋栽和室外大田仿生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配方进行羊肚菌栽培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目前尚未有关于羊肚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还需进一步加强开展相关工作,提高羊肚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猜你喜欢

羊肚混合物菌种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多组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通用计算模型研制
正丁醇和松节油混合物对组织脱水不良的补救应用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混合物按照欧盟CLP进行分类标签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