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优化探析
2023-12-26尉浩
尉 浩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学情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技术赋能学情分析的教学新方法。随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逐渐普及,思政课教师倾向于掌握全面和准确的学情信息,进行更加精准的教学,以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政课学习[1]。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思政课的学情分析可以建立在大量、准确和动态的学情数据基础上,从而为更加科学、精准和有效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2],这也是应对信息化时代挑战,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3]的重要途径。
1 基于学情数据分析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方法、基于学情数据分析开展教学活动,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应对信息化时代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内在需要。
1.1 基于学情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过程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应对网络信息化时代挑战现实的迫切需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网络学习资源供给大量涌现,大学生逐渐形成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这给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在互联网中,道德信息涌流、多元道德观迅速传播,大学生普遍关注道德热点问题但缺乏马克思主义方法,容易受在互联网中流行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影响,使得大学生在道德观上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化、功利主义化等问题,同时出现片面化、简单化或偏激化等特征。随网络多元道德观影响而来的是另一个挑战: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上的权威性降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热点问题分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减弱,教学效果弱化,使得建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面临挑战。
信息化时代给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突破困境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基于大量学情数据优化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这种新方法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适应大学生网络化、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新需要,更有利于教师评估大学生道德观的发展现状、分析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有针对性地供给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资料,多频次地精准提供巩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分析热点现实道德问题的思考练习题目,及时地对学生加以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从而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提升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应对信息化挑战的能力。
1.2 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具有综合性、隐微性等特点,基于学情数据分析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内在的迫切需求
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知识习得和分数获取,而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问题分析能力,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精神,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并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践履和行为落实。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包含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教学目标综合性强、难度较高。
教学过程具有隐微性。一般而言,观念、思想和精神是内在的、隐微不显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要作用于大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和精神,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大学生道德观的内在的客观状态及其变化难以被确知和把握,在不掌握学生已有道德观念的客观内容及其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容易陷于无的放矢的泛泛而谈,导致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产生低效或无效的结果。
收集大量学情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发现和识别大学生内在隐微的真实道德观念及其发展倾向,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和特征、贴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活动充分作用于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意志精神形成的内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的收集
从教学实践活动上看,基于学情数据分析优化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收集、学情数据分析和基于学情数据分析调整教学活动[4]。其中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的收集是基于学情数据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功能,尽可能地收集大学生道德观学情数据,为下一阶段学情数据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材料。
2.1 教师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时段、自动化地收集道德观学情数据
当前为师生普遍使用的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提供网络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动化数据收集功能。在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问答、问卷、作业、小组协作和个性化指导等教学活动和学生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授课视频、浏览资料、完成测试考核等学习活动的同时,网络教学平台即自动完成了学情数据的上传、下载、生成、收集和保存工作。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全时段完整记录学情数据的功能。随着多频次、多期次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活动的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会自动记录下大量全面、客观和动态的学情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道德观学习和发展情况,可为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提供充分的、客观的信息支持。
2.2 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收集还需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方法
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不仅要求实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更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观念及其变化,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工具,精心设计和广泛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尽可能采集大学生内在的、真实的道德观念数据,比如教师可重点使用关于道德观念的问卷、投票,同时布置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道德热点问题并促进大学生深度思考的主题讨论题目和作业题目,辅以发布考察道德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题目,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包括兴趣关注、眼神体态、理解领悟神态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力图深入和全面地把握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观念及其变化情况。
3 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分析
初步收集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需要进一步分析,获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才能为下一阶段优化教学活动环节提供充分、准确的根据。笔者综合了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实践中所收集的学情数据,对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3.1 大学生的道德观现状
学情数据显示大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并能够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大学生比较普遍地推崇道德人格,认为道德是人的完善的重要目标、人应当过道德的生活,认同自强厚德、修己安人等儒家传统优秀道德,具有同情怜悯等道德情感,有扶危助困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意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让座、义务帮助他人等道德实践,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注意不干扰别人、保护环境,具有较高的公共道德素养。
另外,大学生较多关注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等道德热点问题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恋爱道德等。在道德标准方面,大学生更重视社会作用和贡献等功利标准甚于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
3.2 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存在把道德规范外在化、缺乏辩证认知能力等道德认知问题,还存在缺乏坚守道德原则的道德意志和精神
大学生倾向于把道德仅理解为外在规范,忽视道德具有的内在的情感和理性根据,容易把道德要求当做一种外在的束缚个人自由的强制力量。其次,大学生比较缺乏对道德的辩证认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具有复杂性,道德选择要根据具体情景和条件采取不同的行动,在特殊情况下甚至需要采取错误行为或损害性的行为,才能符合善的原则,这是道德规范具体灵活性与一般原则性相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不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另外,大学生还存在道德认知上的混乱矛盾和知行不统一等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意识到风险增加时、或者存在他人或群体影响时,大学生可能会突破道德原则和底线,显示其比较欠缺坚持原则的道德精神。
3.2.2 部分大学生存在片面的、偏激的错误道德观念
大学生在关注社会道德热点问题时,容易受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错误道德观念影响并全盘接受,比如对于当前流行的年轻人没有帮助老人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了人的自由等错误观点,部分大学生无法分辨甚至完全认同。而网络上的道德热点问题讨论由于具有匿名性、感染性和群体极化等原因,常常产生片面、偏激甚至极端的观点,大学生在网络冲浪中往往无法清晰识别和辩证分析,在其影响下,容易产生片面和偏激的道德观念。
3.2.3 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对,片面强调道德原则的多样性,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终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带来道德认知混乱和去道德化的虚无主义影响。[5]从价值原则上看,道德相对主义常与个人主义相结合,认为道德应由个人自主选择,不应用统一的道德原则评价和否定个人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认为不同个体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点都具有合理性,因而出于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而放弃对其非道德行为的批评和阻止,甚至认为非道德行为出于个人自主选择亦有合理性,这显示出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3.3 大学生道德观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道德观问题的产生除了有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反省能力不足等主观原因外,还有学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理论教育不足、个人主义思潮影响等客观原因。
3.3.1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反省能力不足
道德认知能力是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基础,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取决于掌握正确的道德理论和思维方法。在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之前,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不足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道德反省是根据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等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思考和评价。这种自我反省在三个方面对人的道德观念及其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指导和促进作用:一是自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并根据道德原理及其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二是用正确的道德认识指导自身的行为,在生活中做到为善去恶。三是对自身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欣喜情感和肯定赞许反馈,对自己错误行为产生羞耻和厌恶之情,对为善去恶形成自觉的追求和坚定的持守。由此可知,自我反省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内在力量和重要途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不竭的内生之源。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反省能力不足,是其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上出现犹豫甚至作出错误选择的内在原因。
3.3.2 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思维方法教育引导不足
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建立正确道德观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本知识,就无法正确认识道德的内涵、特征、本质和功能等基本问题,更无法正确剖析个人主义道德观和利己主义道德观的错误,难以避免片面的、偏激的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难以形成进行正确的道德践履。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现象、分析道德问题和批判错误道德观念的理论武器和方法工具,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等理论方法,难以对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道德现象和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准确把握。
3.3.3 个人主义思潮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还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导致出现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的观念和行为,这些思潮也冲击着社会公平、团结互助、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这是大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观深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经济原因。
4 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优化
基于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数据分析所总结出的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会主义道德观教学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4.1 教学内容的优化
4.1.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学理分析,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认同和理解,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个人主义道德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深化和细化社会主义道德基础理论教学是教学内容优化的重点,尤其要在与西方个人主义道德观的对比中透彻地分析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深层学理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是能让大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的本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基本理论内容,更能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道德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当大学生在理论上把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观后,就能提升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道德观的辨识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有助于其自觉地践履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4.1.2 廓清人的本质,深化大学生对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认知,确立其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深层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人本说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实践,人以其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活动从事和推动着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变革,并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个人与社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人是作为个人独立存在的,追求自身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但另一方面,完全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从来没有在人类社会真正存在过,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交往等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总是身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存在,“我们自然应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来界定人,从具体的、现实的关系来理解人。”[6]
通过廓清人的本质,让大学生基于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来理解人,才能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协调人己关系、群己关系是人社会性存在的必然结果,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以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为原则、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为指向、追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内容,也是社会性存在着的人的必然追求。
4.1.3 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学,提升大学生对德性修养的关注和自觉,促进大学生掌握道德修养方法和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坚定道德意志和挺立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美德以儒家道德观为代表,蕴涵着人的德性修养和人格完成等丰富内容。儒家认为良知是人内在的善良之知,使人具有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是一种不需要求助于他者或神灵而自我具备的道德能力。良知作为判断善恶的理性思考能力,内在作用于人的情感、意志,使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好善乐善和恶恶憎恶的道德情感,以及坚守道德选择、坚持道德践履的道德意志。对良知的体认和开启,意味着建立了内在的道德理性和价值标准,这可以使人由内而外地自觉调节言行、选择和践行善道,从而实现一种自作主宰的心灵和道德自由。[7]对大学生开展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启发大学生对良知的体认,可以内在地提升大学生对德性修养的关注和自觉,并促进大学生掌握道德修养方法,提升自我反省能力和道德践履精神。
4.1.4 增加社会道德热点问题分析,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道德问题,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道德认知的目的是对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和价值混乱现象予以清晰的解释,并能够作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正确且坚定的道德选择,针对大学生难以对现实复杂的道德问题进行辩证思考、深入剖析和作出正确判断等问题,在教学中增加社会道德热点问题分析和案例分析,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帮助极为必要。
在讨论道德热点问题时,要坚持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分析实际案例,追求在实事上呈显价值、在现实中透出理论的效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道德问题,形成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用老人强迫让座案例深入解析道德绑架说的逻辑错误,探讨道德起源论、道德义务论等道德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明晰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自由;用扶摔倒老人遭讹案例启发大学生多角度分析产生社会道德问题的原因并多角度探索解决方法。同时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思潮,及时回应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热点的关注,辅助大学生分析纠正网络中存在的个人主义道德观和片面极端的错误观点等,引导大学生走出道德迷思。
4.2 教学方法优化
要适应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在理论方法的深度和与现实结合的紧密度上的高要求,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充分运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论学习和正确分析现实热点问题,还要运用主题探究和实践体知等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深入思考,并在知行合一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
4.2.1 问题驱动方法
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有显著的逻辑体系性和思辨性,对大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且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给予引导。我们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方法,以提出问题——深究根源——剖析现象为一个完整过程。问题的提出可以从身边和浅近处入手,关键在于问题虽浅近,却指向理论内涵。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从引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到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进入理论思考,并在追根求源的好奇心驱动下,跟随教师一起深入探究理论内涵,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
4.2.2 案例分析方法
理论并非一种纯粹的头脑运动,而是一种思考问题和批判现实的武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有显著的现实指向,即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和解决道德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是一种高级能力,大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充分的练习。因此教师可选择多种适当的道德案例,为大学生示范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道德问题,并提供多种现实道德问题案例让大学生多次练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且容易受网络流行的一些错误观点影响,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可重点选择网络上热议的热点道德问题,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网络错误观点进行重点剖析,不仅让大学生摆脱错误观点影响,而且形成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正确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分析方法并不停留在案例本身,目的是授人以渔,让大学生掌握分析错误观点的武器、方法与能力。
4.2.3 主题探究方法
如果说问题启发、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教师对大学生的引导为主,类似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搭“梯子”[8],即为大学生自主地构建内在知识体系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前进的路径,那么主题探究方法主要以大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让大学生在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初步形成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道德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索和知识构建。学生自主进行主题探究可以包括以下环节:内容和本质探究、原因和背景分析、措施和方案设计、演示文稿展示、视频拍摄制作等。经过主题探究方法的锻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水平将进入到独立建构、自主运用和持续发展的阶段。
4.2.4 实践体知方法
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养成不仅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更需要在生活中坚定地践行道德。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内在要求知行合一,不能仅停留于道德理论的学习和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上,因此需要采用实践体知方法。实践体知方法的重点是教师要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的道德实践任务,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践行道德规范,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道德实践任务可以包括:对急需援助的同学施以帮助、为父母做一件宽心温暖的事情、帮助一位困境中或有受助需要的陌生人等。
道德的切身实践任务具有其他思考型任务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是大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践行和落实道德规范而非仅用头脑思考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使得看似抽象的和外在的道德规范变为大学生亲身在场并以己身实现的内在之物,让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内在性有真实的现实体验。二是道德的切身实践任务可促进大学生自觉地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真实地体认到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紧密关联,有助于在理性认知上树立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观、树立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指向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并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整自己的行为、调整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三是道德的切身实践任务可以促使大学生更细致地、深入地体会践行道德后所产生的愉悦和快乐的肯定性情感,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肯认善的价值、坚定道德精神。
总之,基于学情数据分析优化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把整个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活动建立在大量学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基础上。从教学实践活动上看,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观学情数据收集、学情数据分析和基于学情数据分析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三个环节在内的完整过程。其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功能收集大量学情信息数据是优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及时、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的道德观念动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是优化教学的关键环节,根据学情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的主体过程。基于学情数据分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学,可以显著提升科学性、精准度和效能性,有助于推进实现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