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里的“坏孩子”: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陪伴

2023-12-26金雨萱江苏省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100 2023年44期
关键词:古力坏孩子本能

文/金雨萱 江苏省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借助绘本中正面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是很多家长、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比如我国情商培养绘本系列中《我不怕失败》《不哭也能解决问题》等优秀作品都是“正念”儿童行为的典范作品。但生活是面多棱镜,儿童生来不同,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社区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行为怪异;亦或有些儿童天生就很“奇怪”,却拥有特异的潜能。在常人眼中,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甚至闪光点也被忽视,比如“充沛的生命力”“敏感的内心”,但他们并非品德低下、顽固不化,成人却片面地把他们定义为“坏孩子”“熊孩子”。不过有些作者,如伯宁罕,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创作出《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丑狗辛普》这类非常规正面形象,“正视”儿童的不完美,以期让现实中的“好孩子”了解差异、尊重个体,让现实中的不完美儿童--“坏孩子”产生皈依感,基于对作品角色的身份认同,感到被看见、被接纳,以此愉悦情绪和转化行为,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承认“坏孩子”:了解“坏因”,靠近“善果”

儿童与儿童,生来不一样,但都独一无二、值得尊重。有“好孩子”就会存在“坏孩子”,不过,先别急着给儿童贴标签。儿童天生就有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死本能则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毁灭行为。生本能让儿童呈现宜人、积极的面貌;而负面情绪和怪异行为则是死本能在作祟,生、死本能之间相互冲突、转化和妥协,造就了每一个独特的儿童。儿童发展就是不断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与别人不一样不是什么错,可通过不同的路径选择成为有价值的人。因此,让我们静待成长,重视了解差异化的“坏因”,帮助儿童靠近“善果”。只呈现正面的故事,是对儿童个体差异的不尊,若加入多元化的“坏孩子”角色能让儿童对自己、对他人有更多认知,有助于儿童积累经验、明辨是非,后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特别是绘本中有某方面不足,甚至残缺的儿童,不要轻易定义他们,而要真真切切站在他们的立场,了解“坏因”,引导儿童与之共情,充分使用文学作品的育人功用。正如趣味图像绘本大师赖马的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中,阿古力无法及时控制情绪,变成了一只喷火龙,只要一开口,就会有火冒出来,鼻子里的火更是二十四小时喷个不停,无法吃饭,无法刷牙,甚至连邻居也惨遭他的毒火。在阅读时,我们很容易给阿古力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但阿古力为什么生气呢?儿童也许会注意到,在故事的开始,阿古力一大早就被蚊子波泰叮了一个包,所以他很生气。成人的目标导向,可能更注重如何缓解坏情绪,以便在现实中运用,但也需了解坏情绪产生的原因,正视坏情绪,允许儿童合理地抒发坏情绪,这才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认识“坏孩子”:辨识“本我”,赋能“超我”

“坏孩子”绘本有利于儿童辨识“本我”。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给儿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儿童将会运用其惊人的模仿能力从外界汲取能量。在亲子共读《大卫,不可以》时,淘气的大卫在游戏时差点将鱼缸打翻,危险地站在椅子边缘只为拿到饼干桶,在外面滚了一身泥巴,把家里的地板踩脏,洗澡时把水弄得满屋子都是,光着身子跑出门外……他的行为让成人频频摇头,妈妈经常对大卫说:“大卫,不可以!”儿童眼中,绘本中妈妈的“不”和现实中父母的“不”无限重合,儿童产生代入感,理解大卫,引发儿童对自己日常行为的思考。“坏孩子”绘本给儿童提供了看见错误的机会,通过他人的故事理解犯错后果及家长的看法。或许家长已经注意到,《野兽国》的最后,马克斯和野兽再见,乘船回到了家,餐桌上有热乎乎的晚饭等待他;《大卫,不可以》中,大卫最后明白自己的错误,妈妈没有再批评他,而是给予大卫温暖的拥抱。这类绘本让儿童逐渐意识到,犯错误很正常,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爸爸妈妈会陪伴他一起面对。

“坏孩子”绘本让儿童发现潜能。荣格认为,不同的我拥有不同的世界,意识的我拥有现实世界,而另一个我,梦想中的我拥有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梦想中的我无时无刻不在与集体无意识对话。儿童的“梦想我”是如此发达,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小世界里充满了幻想,这些奇思妙想是非理性的、主观的,以自我为中心。儿童在两个世界自由地遨游、游戏,即非理性活动,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坏孩子”游戏便是在儿童水平基于梦想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或许,也是未来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来源。正如漫画家朱德庸,他小时候设法让蜘蛛打架,用瓦斯急冻蜜蜂然后剪去它们的尾针,不断按别人家的门铃再逃走……后来这些童年的游戏经历竟成为其漫画的灵感来源。不仅漫画如此,创造神话、童话、艺术、游戏都需要有非理性成分的参与。因此,在童年赋予儿童梦想的权利,看见儿童的“坏”,给予儿童“使坏”的机会,这些看似“坏”的活动中可能就藏匿着儿童独特的天赋。无需害怕儿童总是保持在这一水平,因为成人会给他提供获得更多高尚、满足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儿童本人亦有追求更为高级、更为高尚的生活本能。

三、转变“坏孩子”:平衡“生长”,形成“个性”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适应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自然界与社会具有一体性,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也有重合部分,两者并不冲突。因此,在社会化的同时,善待自然给我们留下的野性力量--“动物性”,不断引导其向个性转化,这才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让儿童适应眼前的环境,过好当下的生活,满足其当下的兴趣与需要,随之,儿童便自然生长出应对未来、应对社会的能力。绘本中“坏孩子”主角并非是品德低下、野马无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他们展现出不配合大人的特质,也有自己的小小苦恼,他们“坏而不恶”,这些生动的角色给一些不断寻求社会认同的家长和孩子喘息的空间。正如《和甘伯伯去游河》,一对兄妹和很多小动物想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甘伯伯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游船规则,小孩和动物们都满口答应,但一上船却又出尔反尔,最后船都翻了……《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小女孩,她总喜欢假装听不见,父母叫她起床、刷牙、吃早饭、和客人打招呼……这些她都不愿意做,但是喊她去游乐园,她一下子就蹦起来了,她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儿童在看这些书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共鸣,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读:为什么不想听爸爸妈妈的话?原因和我一样吗?在这些绘本里,他们或许寻求到了认同,也许发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麻烦,从而愿意改变,这才是儿童社会化的现实途径--“主动模仿”。

儿童是独特的存在,体内蕴含着独特的力量,对儿童抱有一颗敬畏的心,打破“好孩子”准则,承认绘本中的“坏孩子”,给予儿童主动选择、自由生长的权利。在成人的“正视”差异与“正念”指引下,最终都会创造出应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方法。

猜你喜欢

古力坏孩子本能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没带作业的“坏孩子”
吉米问答秀
NBA坏孩子
古力娜扎
语录
古力娜扎:我不止你们所看到的那样
我们都是坏孩子,恋着青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