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但民称便”做好官

2023-12-26孙凌宇

群众 2023年22期
关键词:欧阳修百姓

□ 孙凌宇

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毕生坚守自己“但民称便,即是良吏”的为官箴言,就是说从政者不管你的才能如何,也不管你如何施政,只要能让百姓感到便利,就是好官。他坚持尽行宽简、重农兴农、知民喜恶的便民之政,被世人称颂为“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宋史评价其“天下翕然师尊之”。

“宽简不扰”为便民解忧

欧阳修认为,“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以人情宽容为本,不行苟急之政,不做繁琐之事。尽行宽简,为民着想,为民解忧,是为便民的关键。

欧阳修主政扬州期间,坚持“宽简不扰”的施政原则。“宽”,并不是放纵不管,而是“不为苛急”。比如基础建设上,欧阳修的做法是“其余廨舍、城池,数世之利,无复增修,完小小斯不敢废坏尔”,没有大兴土木,扩建官府衙门,改善自己的居住和办公条件;也没有兴师动众,修建城墙、门楼,为自己留名方志、地记提供材料,“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只是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动用的钱、物、人力很少,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大的影响。“简”,也决不是疏忽草率,而是“治存大体”“去其繁碎”,纲举目张,讲求效率。“非盗贼大狱,不过终日”,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务,一方面不给心术不正的贪官污吏留出虚与周旋的时空余地,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行政成本。当时正逢朝廷有令,“非沿边州军,毋得以公使钱回易”,州府可支配收入明显减少。加上庆历八年,扬州年成不好,“蝗蝻稍稍生长,二麦虽丰,雨损其半”,幸亏欧阳修治理有方,没有引发饥荒和盗贼。欧阳修深知“民间极不易”,即便办公经费紧张,也决不向老百姓摊派苛捐杂税,所以“诸事裁损,日忧不济”。为了减少支出,更加大了行政精简的力度,因此,上任“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委派欧阳修赴河东路考察民情前,欧阳修上奏朝廷《画一起请札子》,请求下诏书,“不得令官吏及诸色人出城迎送,及不得作乐筵席”,希望授权“于本路选择干事官员,暂差勾当”,“凡有取索文字,并令画时应副”,沿途官员不准出城迎送,不准奢华接待,一切宜简,不能给基层加重负担。

皇祐二年(1050),欧阳修任应天府(今南京)知府。南京交通四通八达,文化深厚,商业繁华,商贾云集。欧阳修行简为政,不图虚名,得罪了一些权贵,被污蔑贪赃枉法。仁宗派宰相陈升之安抚京东路,私访调查此事。陈升之发现欧阳修对待宾客一视同仁,各个阶层的人都一致说,欧阳大人实行“宽简政治”,以宽避苛,宽而不纵,以简御繁,简而不略,使吏治有条不紊,社会安定、和谐,深受民众欢迎,就像一支照天蜡烛。陈升之上报仁宗,仁宗赞誉欧阳修“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重农兴农为“丰财积粟”

重农节用,丰财积粟。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现象,欧阳修推崇富国强兵,爱护农民,主张“丰财积粟”。

欧阳修知夷陵令时,积极推行、发展农桑。上任后,首先躬身考察了当地的农耕现状,并在诗文中写出了当时颇具夷陵特色的农耕情况,以及农民的耕作方式和规模。欧阳修还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动不违时”的政策,使用劳役不影响农时,促进了农业丰收,使百姓富足。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出使河东,老百姓前来诉苦:过去从近处解池领取蚕盐,官府下令,让百姓去远处三门领取蚕盐,由于路程较远,又是农忙季节,有的百姓交纳盐钱、放弃领盐,官府竟然不答应,强迫百姓前往三门领取蚕盐。欧阳修写了《免晋绛等州人户远请蚕盐牒》,奏请朝廷解除此令,放宽政策,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不仅如此,当看到贫民差役,“减耗贫虚,逃亡破败”,欧阳修上奏《义勇指挥使代贫民差役奏状》,奏请有作战经验、无田劳役的义勇指挥使(预备役)代贫民差役,同时解禁边界空置土地,倡导开荒耕耘,改善军民生活。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以兵部尚书知青州。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之际,由官府贷款予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收,纳息二分。其实“丰年常少而凶岁常多”,百姓一直受贫,不管百姓困顿,推行青苗法,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与“节用以爱农”相背离。欧阳修两次上奏,主张“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这年麦收季节,又恰逢青州一带大雨为患,“历四时而后实”的小麦,因“数日之雨而坏之”,欧阳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面奏请“本处灾民、无立业者,并免”青苗钱本息,一面“擅行止散”,在青州“擅自”停止了青苗法,受到了神宗和王安石的“谴呵”,为此,他写了《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表中写道:青苗钱事,“臣方久苦于昏衰,初莫详其利害。既已大喧于物议,始知不便于人情。亦尝略陈众弊……虽具奏陈,乃先擅止。据兹专辄,合被谴呵”。

“日询故老”为知民喜恶

欧阳修为官一生,始终注重调查研究。在知扬州时,他曾写信给韩琦说自己是“疏简之性,久习安闲,当此孔道,动须勉强”,字里行间表达了初上任的压力,他采取的首要对策是“日询故老去思之言”。勤于向年高德劭、有见识的地方长者请教,了解他们对前任知州施政得失的看法,倾听当地百姓的呼声,以便择善而从。

在滁州任上,“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杂然前陈的并不是山珍海味、鲍鱼燕翅,不过是些山肴野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没有乐队助兴,没有美女伴舞,太守宴上大家下棋、投壶,再简朴不过的野餐而已。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欧阳修得到了充分接近百姓、了解人民疾苦的机会。长条椅子中间有茶几,这是欧阳修的“办公桌”,他在其上批阅公文。见到老百姓喝酿泉之水,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喝热茶,一位老人说:“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工夫去喝热茶。喝这泉水既方便又清凉。”欧阳修听后感慨,此后他在亭中歇脚、议事,喝的也都是这酿泉之水。他同时要求幕僚们关心了解民生疾苦,“与民同味”。多年后的一位滁州知州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此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三十岁在夷陵,感慨“荆楚先贤多胜迹”,常常“不辞携酒问邻翁”;三十二岁在乾德,“尝为其县令,问其故老乡闾之贤者,皆曰有三人焉”;四十多岁在滁州,为了解那里的风土历史,以及956 年赵匡胤率兵与南唐作战的史实,“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可惜年代久远,“而故老皆无在者”;他为名相王旦作墓志铭,“谨考国史、实录,至于搢绅、故老之传”;他作《十国世家年谱》,为求史实真相,亦曾“闻于故老”。凡此种种,欧阳修做到了将“日询故老”贯穿于施政始终。

欧阳修从寒门孤儿到一代“文忠”,虽然人生之路坎坷崎岖,但是他始终以“但民称便,即良吏”为原则,宽简便民,为民为国尽心尽责,值得后人借鉴。

猜你喜欢

欧阳修百姓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百姓在心中
走进百姓
百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