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023-12-26张春华樊士德
□ 张春华 樊士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更好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我们需要对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形成系统科学的把握与认识。
从以专业知识为核心转向以能力素质为导向。在传统模式下,高等教育采用近代沿袭的科学范式,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人才。随着网络科技、人工智能以及媒体融合的不断升级,知识的垄断逐步被打破,它不再囿于大学课堂和实验室之内,而是通过各类数字平台和终端向全社会扩散。在此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升级,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还要求人才具有复合型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文化适应能力等更为高阶的特质和素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遵循数字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基本逻辑,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以人才品德、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生命线,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捕捉社会需求,推动教学改革回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四新”学科建设,尤其要优化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时代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整合与互动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包括从海量信息中检索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捕捉理论和实践前沿的能力,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向“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转变。
从以课程为核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高等教育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是传播的主体,而由于信息搜集的能力和条件相对不足,学生处于传播链的底端,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大量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推广运用,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必然要发生转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高校推行的“翻转课堂”“成果导向教育”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制于教学制度、培养模式、大学文化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其变革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其一,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字时代对人才素养的全新要求,从思想观念更新和体系化建设入手,创新教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文化,优化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其二,对于教师而言,应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以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估教学数据,并基于数据作出科学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各类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综合性发展。
从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转向多课堂融合互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知识传播基本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及其反馈中完成。这一模式根植于近代以来高等教育所秉承的以知识传播和课堂操作为中心的传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生产的壁垒不复存在,知识传播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更多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其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面临着新的调整与变革。数字技术不仅使得高校与社会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还为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数字技术带来的开放、高效等价值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逐渐凸显。其一,数字平台的海量信息储备与即时互动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获取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依托海量信息,学生基础知识的自主积累成为可能,大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的空间,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有利于拓展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依托各大教育平台与各类大众即时通信工具,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延伸到日常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使得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学习得以联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其二,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多种类型课堂的互动融合提供可能,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与系统化。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内容丰富多元、平台便利多样、传播迅捷广泛的比较优势,形成“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育人空间。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之外,师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的链接功能,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夯实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学校、企业、行业与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单向度终结性考核转向全过程性综合考评。在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核心、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模式之下,人才培养教学与考核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主要体现为考核方式单一、评价反馈滞后、考核综合性不强,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考核。数字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全面科学评价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得多维度、多指标、综合性、全程性综合考评成为可能。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构建学生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打造全新的学生素养评价模型,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其一,在考核维度方面,依托数字平台,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的考核和评价。秉承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进行评价,依托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学习平台,强化过程性考核,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考评;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评,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其二,在考核主体方面,依托智慧平台,实现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学生互评、人工智能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协同互动。多主体考核有助于避免单一教师评价的主观性,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功能,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测评点,并对之赋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评,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人才评价体系从单向度终结性考核向多维度全程性考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