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

2023-12-26欧阳燕张世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生物思政课程

欧阳燕,欧 沙,张世超

(贵州医科大学 生物与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学习、发展等多个方面。而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义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

深入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将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探索对大学生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课程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结合专业知识提炼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进而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简介

生物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交叉的一门新学科,是目前有机化学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课程主要介绍生物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特点及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讨论如何应用有机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应用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发展有机化学,要求学生具备“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后学生需掌握生物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对现阶段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在深层次上相互渗透及相互促进有更多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介绍生物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掌握生物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有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新动态有相应的了解。另一部分则以问题式学习进行,以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锻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演讲的能力。

二、制定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思政教育目标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思政类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将通过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育目标,以鞭策任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方针,督促学生完成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实施策略主要是争取将育人目标落实到“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各个章节中,授课教师通过结合专业特点挖掘相应的思政教育素材,并制定对应的思政教育目标,从而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三、思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融入

(一)结合生物有机化学学科内容进行科研精神教育

诺贝尔奖堪称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它承载了获奖者及其团队深邃独到的见解和巧妙的构思,以及坚持不懈的追求。我们将通过了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前言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生物有机化学”课程贯穿了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阐述,正因无数科学家呕心沥血地钻研与探索,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枯燥乏味、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值得后人称赞和学习。例如:介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全面负责“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在此之前,被国内其他科研人员用于筛选抗疟疾效果的化合物有4万多种,但效果不佳。当屠呦呦看到《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相关内容的记载时,意识到青蒿治病用到的是青蒿汁,进而联想到温度对青蒿汁的提取或许至为关键,尝试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并经过不断地分离和改造后,提取出了药效好、毒性低的青蒿素,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依旧能保持初心,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威廉·凯林、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格雷格·塞门扎,他们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最终“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他们的故事提醒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要保持不惧困难、不忘初心、求真务实的态度[4],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世界顶尖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也可以根据课程的专业知识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代谢相关章节时,通过了解糖酵解的主要两个阶段,即葡萄糖裂解成丙酮酸的耗能阶段和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的产能阶段,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引出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学生意识到在科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伟大的奉献精神。

(二)结合生物有机化学学科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

在开始学习与“代谢”有关章节时,引入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借助优美的诗词引出代谢一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现代人群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如长期过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引发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进而诱发高脂血症,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脂代谢紊乱更为突出[5],从而引出当今普遍且逐渐年轻化的肥胖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肥胖及减肥问题,这是许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身边热点事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思维,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市面上的减肥产品有哪些,然后给学生讲解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减肥药物,大多服用后会导致腹泻,让人们误以为在排毒,实则是在损害自己的身体。提醒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建议学生合理饮食,结合运动,以健康的方式减肥。还有比较热门的“生酮饮食减肥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构成比例,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增加高脂肪类事物的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使机体正常的代谢模式发生改变,以此产生体重减轻的现象。当“生酮饮食减肥法”成功的案例发生后,学生不禁会特别关注:“生酮饮食减肥法”是不是一种很科学的减肥方法呢?是不是每个人都很适用呢?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该方法形成自己的理解,会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甚至对于某一类人来说是有危害的。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科学认识方法的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评判事物是否正确。在学习阿司匹林参与的化学反应时,理解其解热镇痛的生化机理和副作用。阿司匹林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等功效外,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作用,但这一作用也可能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出血不止。而且阿司匹林可能有刺激胃黏膜导致胃溃疡的风险[6]。教师在课程中还可引入最新研究文献,介绍阿司匹林的适用人群和相关风险,提醒学生要告知身边人不要擅自服用阿司匹林,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作为一名大学生,需借助专业知识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结合生物有机化学学科内容进行创新精神教育

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和学术成就,学习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精神。例如:Watson和Crick在前人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和分子模型实验,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NA双螺旋结构设想,这一构想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奠定了基础[7]。Wohler在加热氰酸铵时发现了尿素,当时的理论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无机物不可能转变成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只能在生物细胞有生命力的作用下形成,不可能进行人工合成。该发现创造了利用无机物人工制成有机物的实例,颠覆了当时其导师Berzilius作为代表人物的生命力论。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创新科研思维的意义,也提示学生不盲目服从权威,保持批判思维分析问题的科学素养。在《核苷酸代谢》章节中,介绍与核酸相关的用于传统化疗的抗代谢物,如氟尿嘧啶:氟尿嘧啶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阻断了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抑制了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导致DNA的合成受到严重抑制,且甲氨蝶呤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也有抑制作用;6-巯基嘌呤:6-巯基嘌呤进入体内,在细胞内必须由磷酸核糖转移酶转为6-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后,才会有活性,抑制次黄嘌呤核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及鸟嘌呤核苷酸,因而抑制DNA的形成等。通过介绍这些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创新的科研精神。

(四)结合生物化学工作者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经过反复的实验摸索,不断交流讨论,及时分析总结,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观察到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结晶,证实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的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且与天然分子化学结构相同,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飞跃和开拓了人工全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与影响[8]。1931年,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至今仍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变性理论,代表着我国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1981年,我国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发扬和坚持科学精神,对事物的认知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找出其中的科学规律,争取创造更伟大的科技成果,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后备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有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后,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从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能够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身负为国家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引导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其主要任务之一。新时代下的高校教学,不再单一地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基础知识,而是教书和育人同步进行,协同作用。课程思政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形成优良的道德和政治素养。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整体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争取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总目标。课程融入思政是指课程教师结合所讲授的学科特点,立足专业现状,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深度挖掘课程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素材,找准重点,把握好度并有效地融入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到课程与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点,让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做学问,还要教育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中增加思政元素,让课堂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传输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极其重要。通过结合专业课程适时适当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全方位人才。采用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课堂中“灌输式”教学的缺点,将科学育人与学科育人有机结合,构建新时代的新教育模式,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生物思政课程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