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社区视域下城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策略研究

2023-12-26张孟怡张文朋张春丽

天津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韧性

张孟怡,张文朋,张春丽,李 悦

(天津市地震局 天津 300201)

0 引 言

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本单位,是提升公共避震逃生能力的最基本单元,社区韧性普遍较差的城市在面对灾害时将会是十分脆弱的。社区人群的自主避震减灾意识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当前社区承载着大量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社区科普就是其中之一[1]。在“韧性社区”理念下,研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策略、提升城市社区人群的避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是地震科普工作的重点。

1 韧性社区理念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Ferdinand·Tonn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后被翻译成英文《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翻译为《社区与社会》[2]。“韧性社区”就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韧性社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抗逆力、自治力、恢复力3个方面。抗逆力是指社区能容忍并克服极端事件带来的损失、生产力减退、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自治力是指社区成员具有很高的行动力,通过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实现快速反应;恢复力是指社区能够通过发掘其适应、学习和反馈能力,处理复杂的各级组织关系,从而使得社区在灾害或不利事件后获得修复和发展[3]。我国曾于2010年将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从社区做起”[4]。尤其在经历了新冠感染之后,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现出了鲜明的存在感,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与公共生活秩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地震灾害与韧性社区

2.1 地震灾害特点

地震灾害突发性强、破坏程度大、成灾具有瞬时性特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灾体的数量和类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面对灾害事件的脆弱性也随之变化。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大城市,高楼林立,各类生命线系统密集如蛛网,城镇化和经济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潜藏在城市群中的灾害链也越来越复杂。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地震灾害承受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的最基层组织单位,是居民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基层保卫阵地,也是地震发生后城市进行灾害处置的首要关口。

2.2 地震灾害与社区作用机制

地震灾害同社区互相作用主要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首先是灾前防御阶段,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社区自身固有的韧性抵御灾害,受社区组织的应急准备能力、社区建构筑物的脆弱性、社区居民防灾意识等因素影响;第二阶段是灾中适应阶段,在社区固有韧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应急措施对灾害进行抵抗和响应;最后是灾后恢复阶段,通过社区韧性吸收灾害带来的损失,使整个社区恢复到一定水平[5]。灾害科普宣传发挥的作用贯穿始终,所以围绕地震灾害与社区作用的3个阶段来研究社区层次的防震减灾科普策略,有助于通过发挥社区自身能动性提升社区科普效果,增强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最终提升社区自身固有韧性。

3 天津城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调查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为主题,参考邹文卫等对北京市社会公众地震科普认知与需求的研究成果[6]和天津实际设计调查问卷。围绕韧性社区的特点,随机选取了天津市区3个社区调查城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调查对象设定为在社区居住1年以上、年龄16岁以上的居民。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回收309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率为96.6%。通过SPSS 24.0的描述性分析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性别以男性受访者为主,年龄以25~35岁为主,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职业以企业职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受访者基本情况(题量20%)、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开展情况(25%)、社区居民减灾应对行为情况(40%)、社区居民对地震灾害科普形式期望(15%)。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

3.1 问卷总体情况

通过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来说明效度是否达到标准。当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时:一是KMO值指标结果必须大于0.6,二是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必须达到显著水平,则表明数据结构效度是合理的。经分析,总体问卷的KMO=0.952>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1,说明总体问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所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是调查受访者参与社区科普工作的频率、形式和对社区科普工作的反馈、有效性。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38.83%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讲座培训、宣传手册、宣传栏张贴);64.7%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社区周边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这说明防震减灾科普讲座进社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社区层次的应急准备组织工作和社区居民逃生意识的提升还有所欠缺。当被问及如果发生地震,所在社区的救援工作是否会顺利进行时,约70%受访者表示对所在社区有信心,这说明疫情后,居民对于社区的应急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比较认可,这也为今后社区的科普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3.2.2 社区居民减灾应对行为情况

社区居民减灾应对行为主要是通过调查居民是否准备家庭应急物品、是否了解自救互救常识、对巨灾保险的接纳程度等情况来掌握。61.80%的受访者对将来是否会购买巨灾保险表示没有必要,65.70%的受访者表示家中没有准备家庭应急物品。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组织居民进行应急演练非常有必要,但仅有18.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参加过演练,仅有48.87%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这说明居民普遍缺乏自救互救的实操经验,愿意在科普宣传中获得这方面的技能知识,且对于参与应急演练的意愿强烈。

3.2.3 受访者对地震灾害科普、内容形式的喜好情况

本研究对居民青睐的地震科普形式进行了调查(多选题形式),依次是短视频(80.91%)、科普纪录片(64.55%)、宣传海报和长图(34.55%)、地震科普APP(30.91%)、宣传展板(27.27%)、科普讲座(19.09%)。最受公众喜爱的地震科普内容依次为避震自救技能科普知识(67.31%)、地震监测原理(9.7%)、地震预报相关知识(5.8%)、地震成因科普(3.2%)。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获取地震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公众最关注的科普内容为如何避震和自救互救技能。

4 社区科普宣传策略

4.1 加大力量宣传科技成果

目前地震预警工程已完成设备安装,即将投入使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也基本完成,但调查中仅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地震预警工程”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对于将地震预警服务进一步解释成“地震发生后,提前几秒或几十秒提醒您晃动即将抵达”,约84%的受访者认为该提醒非常有必要,而且能够接受该提醒可能造成的虚惊一场。这说明对于预警工程与普查工程的成果宣传与应用转化还有所欠缺,建议行业部门在完成重大科技成果和工程项目的同时,同步推进专题科普工作,采取专题科普的形式,结合公众喜欢的科普载体,在社区短视频账号等宣传阵地有针对性地推出科普作品,让科普工作发挥时效性。

4.2 发展壮大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

行业专家的数量有限,其无法随时了解社区公众的科普需求。建议在促进公众参与科普的同时由社区牵头、各行业部门统筹推进,充分发挥辖区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机构的科普资源作用,支持职工参与社区科普工作;建立社区地震科普志愿者队伍,由各行业统筹定期组织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制作符合各社区特点的科普内容,选择更贴合社区居民、空间特点的科普形式;完善各个社区科普资源库,打造社区特色科普品牌,加深社区居民对地震科普工作的了解,提升居民对防震减灾科普的满意度,切实增强居民科学素养。

4.3 加强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沟通

本研究对震后公众希望获得灾害信息进行了调查(多选),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后续是否还有更大地震”(77.39%)、“周围可以去的避难场所”(71.86%)、“震中的破坏程度”(66.83%),说明公众对震后关注的信息集中在“灾害是否严重”“下一步如何应对”这两方面。随着地震科普工作的深入,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同居民的联系紧密往往能够掌握一手的舆情信息,社区机构可以发挥居民同行业部门的桥梁作用,给出明确的行动引导舆情,从容应对。

4.4 关注脆弱人群

对脆弱人群的防护是提升社区韧性的关键一环,脆弱人群的地震科普需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灾害来临时,对这一群体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社区层面能够掌握脆弱人群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情况,建议有关部门与街道、社区对接,摸清底数,建立清单,由行业专家指导各社区制定社区层面的脆弱人群疏散预案,定期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科普。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家庭防震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