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3-12-25刘丽萍陈家梅
刘丽萍 陈家梅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的认识。文章通过“餐桌上的数学”情境引入,从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的数量抽象出小数,突显0.1和十进制,让学生通过数0.1而认识一位小数,进而沟通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建立大概念,形成大结构。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数;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9-0062-04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数与运算”板块。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过“万以内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后面还将进一步认识小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
【《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单元大概念】
基于上述分析,整数、小数、分数的一致性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都是通过数计数单位的个数而来,每增加一个计数单位就得到一个新的数;数的比大小是比计数单位个数的多少;运算的一致性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
【第一课时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2)借助生活经验,在类比整数、分数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感悟数的认识一致性,发展数感。(3)沟通整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对数的概念形成结构化认识,发展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设计思路】
大单元教学要站在单元整体角度考虑一个课时的教学,即“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因此,大单元教学必须以大情境、大任务作支撑。大情境既要引出旧知,又要引出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并贯穿单元的始终。通过大情境引出大任务,在大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本单元的知识点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大情境,引出大任务,分析大问题
1.发现问题
师(出示图1):同学们!亮亮家正在吃早餐。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图中有3个人、9块饼干、1.2元的糖果、3.5元的瓶装饮料、[16]杯果汁。
2.提出问题
师:哪些数是我们学过的?其中涉及什么知识?
生2:整数和分数是我们学过的数,其中涉及整数和分数的产生、含义、读写、计数单位、比大小、计算等知识。
3.揭示课题
师:1.2和 3.5这两个数和之前学过的数不一样,它们叫作小数,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4.分析问题
师:关于小数,你认为将要学习哪些知识?
生3:小数的产生、含义、读写、比大小和简单的加减计算等。
5.细分内容
师:小数的产生、含义、读写、比大小和简单的加减计算等是本单元要研究的内容,小数的产生、含义、读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6.解决问题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小数的产生、含义和读写?(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分数的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举例验证—总结评价”的学习方法)
点评:“餐桌上的数学”作为本单元的主题情境,将贯穿本单元学习的始终。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和提问,复习旧知——整数、分数的产生、含义、读写、计数单位、计算。激发学生思考:小数是不是也要学习它的产生、含义、计数单位等知识?将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自然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明确本单元的大任务,在任务的驅动下进入课时的探究学习,从而落实《课程标准》的“四能”。
二、探究新任务,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知识
师(出示图1):妈妈想要给餐桌买一块桌垫,需要测量餐桌的长和宽,桌子的长和宽都不是整米数,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1.探究小数的产生与含义
动手操作: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小组用1米长的直尺合作测量)
研究任务:桌子长( )米、宽( )米。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有的填[610, 410];有的填0.6,0.4。
师(追问填0.6,0.4的学生):请借助直尺说一说0.6米、0.4米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把1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是[610]米,还可以用0.6米表示;其中的4份是[410]米,还可以用0.4米表示。)
2.感悟计数单位0.1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米?
生1:因为1米等于10分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1分米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师:0.6米和0.4米里分别有几个0.1米?
(教师引导学生数:1个0.1,2个0.1……)
师:0.7米里面有几个0.1米?0.5米呢?1米呢?(引出10个0.1米是1米)
点评: 经历小数产生的过程,小数是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得不到单位的整数时而产生的。学生初步认识小数0.4和0.6,同时感悟小数也有单位(0.1),小数也有十进制(10个0.1是10)。
3.认识其他一位小数
师(出示图2):你能在下面的图形里找到0.3吗?你是怎么找到的?还能找到哪些小数?
(引导学生理解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0.1,3个0.1就是0.3)
师(小结):不管是直尺,还是正方形图、长方形图以及线段图等,只要将其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几个0.1,就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点评:通过直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线段的10等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同时感悟小数的计数单位0.1的意义。
4.教学一位小数的含义
师:[110]、[410]、[610]这样的分数可以写成0.1、0.4、0.6这样的一位小数。那[13100]、[35100]可以写成怎样的小数?
点评: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沟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并迁移引申到两位小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5.探究大于1的一位小数
师:商品的价格中也有小数,餐桌上的饮料和饼干的價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如图1),谁来说说这两个小数表示多少钱?
生2:1.2元是1元2角,3.5元是3元5角。
师:请你用正方形画一画或用手中的1角硬币数一数,表示出你的想法。
(1)展示数人民币的方法
生2:10个1角是1元,2个1角是0.2元,合起来是1.2元。
师:为什么2个1角是0.2元?
生2:因为1元等于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份是0.1元,2份就是0.2元。
师:10份呢?
生2:10份就是10个0.1元,是1元。
(2)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图略)
(学生有的将正方形图竖着或横着分成10等份,有的将正方形图横竖交叉分成10等份)
生3:1个正方形表示1元,3个正方形就表示3元,将第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5份就表示0.5元,合起来就是3.5元。
生4:我把两个正方形全部平均分成10份,数出12份就是1.2元。
师:为什么12个0.1元是1.2元?
生5:因为10个0.1元是1元,2个0.1元是0.2元,1元和0.2元合起来是1.2元。
点评:不管是通过数人民币10个1角是1元,还是用正方形表示10个0.1元是1元,都渗透着十进制思想,学生能感悟到计数单位0.1的重要性。
三、应用新任务,解决真问题,提升新能力
(1)判断:图3中哪个选项里可以找到0.1?
(2)找数轴上的小数
①出示数轴上的整数。今天学习的小数在哪呢?(引导学生找在相邻两个整数之间的小数)
②找小数:0.8,0.9,1.2。分别数一数,每个小数里面有几个0.1?
(3)比赛成绩为什么用小数表示?(见表1)
点评:第(1)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加深他们对0.1的理解;第(2)题在数轴上找小数,首先让学生理解小数介于两个整数之间,是通过“分”而得到的,进一步体会小数是细分出来的,同时通过数小数里面有几个0.1,进一步感悟0.1的意义;第(3)题则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即小数是用来精准表达的。
四、回顾旧知识,沟通一致性,建立大概念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小数,之前我们还学习了整数、分数。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生共同总结:虽然小数、整数和分数是不同的数,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有计数单位,都是一个一个计数单位数出来的,同时都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价值。)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回顾,沟通整数、分数、小数的联系,达成数概念的一致性,形成知识网,建立数的结构。
【总评】
1.渗透计数单位0.1,感悟数都有计数单位
《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要关注计数单位在其中的统领作用和计数单位累加的思想方法。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一位小数就是由0.1累加而来,因此,0.1是认识一位小数的关键。在上述教学环节中,0.6米和0.4米里面分别有几个0.1米,让学生数一数。数过之后再数0.7米、0.5米和1米里面分别有几个0.1米,初步感知0.1米的价值。接着借助正方形、长方形和线段,多元表征感知3个0.1就是0.3,对0.1和0.3进行抽象。练习的第(1)题判断哪个选项里可以找到0.1,通过不同的数量(1元、1千克、1米)抽象出计数单位0.1的本质意义,再次感悟0.1的价值。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一位小数的概念模型,体会零点几的一位小数就是含有几个0.1。
2.感悟小数的十进制,体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量中(如1米、1元、1千克)感悟小数的十进制,体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本节课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1米等于10分米)和人民币单位(1元等于10角)为引入,暗含了小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数出10个0.1是1,沟通1和0.1的联系,进一步感知小数的十进制。在多元表征0.3时,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沟通1和0.1之间的联系,把1平均分成10份,1里面有10个0.1,再次感悟小数的十进制。在认识大于1的小数时,教师多次让学生感悟十进制。如用1角的人民币数出1.2元和3.5元,用正方形表示1.2元和3.5元,都暗含着十进制,强化感悟小数的十进制。在练习时让学生判断四个选项中是否有0.1,再一次渗透十进制。
3.通过一次次的数小数,领悟数都是数出来的
华罗庚曾说:“数源于数。”数的本质其实就是数,而数的本质在于数计数单位的个数。整数是一个一个、十个十个……数出来的,通过十进制得出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小数的认识也是如此,通过数0.1得到一位小数。如在上述教学中,当学生初步感悟0.1米之后,再引导学生数计数单位的个数:1个0.1、2个0.1、3个0.1……。接下来在认识大于1的小数以及巩固练习中,都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数而认识一位小数。学生通过数经历计数单位累加的过程,深化了对小数意义的认知,意识到计数单位0.1的重要性,领悟数都是数出来的,培养数感。
4.感悟数认识的本质性,建立数概念的结构化认识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认识小数,而是将小数放到数的体系中去,从数(整数、分数、小数)的整体关系网中,让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全面地认识小数。
教师在引入的情境中巧妙地设计了三种数:整数、分数、小数。先是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整数和分数,进而引发猜想:小数是不是和整数、分数一样,也要学习这些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自学教材,探究小数的产生过程、含义等,并渗透计数单位0.1的意义。在最后的全课总结中,师生全面沟通了整数、分数、小数的联系,展示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有计数单位,都是一个一个计数单位累加数出来的,让学生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最终培养数感,提升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袁晓萍.整体关联 自然生长:“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设计路径与实施[J].小学数学教师,2022(12):42-46.
[2] 陈静.“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为例[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2):77-79.
[3] 曹一鸣.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