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亮眼经济数据背后的隐秘现实
2023-12-25宋效军余翔
宋效军?余翔
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美国经济数据显得非常亮眼,尤其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政策成就,其中就包括股市市值不断刷新历史高点、失业率持续下降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拜登政府希望凭借这些成绩,成为美国史上的“经济奇迹创造者”。然而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美国经济的“色差”
制造业是美国崛起为全球经济强国的重要支柱,但随着金融资本的兴起,逐渐边缘化。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迫使美国重新重视制造业,奥巴马政府随即提出“振兴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拜登上台后,通过多项法案支持美国本土制造业振兴。2023年全球对美投资活跃,美国制造业迎来所谓“超级周期”。根据联邦储备经济数据(FRED)统计,美国制造业投资从2022年底的1332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5月的1943亿美元,制造业厂房投资增长80%,为上半年GDP增长贡献了约0.4个百分点。拜登政府大肆宣扬这一“政绩”,拜登本人亦称自己“最亲近工人”,并亲往芝加哥支持汽车工人罢工,成为二战后首位亲临罢工现场支持工人的在任总统。
现实又是怎样的?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经济增长、特别是制造业扩张,通常会伴随用电量增加。然而在2023年上半年,美国的GDP同比增长了2.3%,全国用电量却同比下降3%。这或许是因为工业用电量的增长被居民和商业用电量下降所抵消,但实际情况是,工业、商业和居民用电量均有所下降。美国能源信息署(EIA)9月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预计,2023年全年美国电力消费降幅将为1.26%,其中居民用电量下降2.69%,商业用电下降1.8%,工业用电下降1.39%。
在拜登政府大力推动的制造业振兴战略下,制造业岗位自2023年1月以来基本保持在1300万的水平上,仅较2020年初增加了约20万人。制造业进入“超级周期”,却没有带动就业水平的上升,难道扩张主要集中在用工较少的高科技领域?这显然说不通,也非“拜登经济学”追求的目标。毕竟,“拜登经济学”希望实现的是全产业链制造业振兴并创造更多本土就业。另外,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自2022年12月以来一直低于50的荣枯线,连续11个月处于萎缩区间。因此,美国制造业真的开启所谓“超级周期”了吗?这颇令人怀疑。
制造业重地得克萨斯州的数据也反映出问题。虽然得州一地的数据不能代表全美,但如果美国实现了“制造业振兴”,得州一定也会有所表现。然而,根据2023年8月底发布的得州《制造业前景调查》《服务业前景调查》和《零售业前景调查》,当月该州工厂活动再次收缩,生产指数降至-11.2,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其他指标也在下滑:新订单指数持续处于负值区间,8月为-15.8;产能利用率指数下降至-3.7;出货量指数降至-15.8;资本支出指数降至-8.6,创三年来新低。
物流数据亦不支持经济快速复苏的结论。美国知名投资人“木头姐”(Cathie Wood,方舟投资“ARK Invest”创始人、CEO兼首席投资官)最近表达了质疑。她使用UPS营收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在几家大型快递公司相对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UPS日均快递单量下降,这意味着快递市场的整体萎缩。联邦快递集团(FedEx)也预计2023年该公司全美物流量同比降幅将达25%。
再就是就业数据。2023年初以来美国科技行业一直在大幅裁员,谷歌、脸书、沃尔玛、亚马逊等大型企业均在裁员。尽管如此,美国就业数据仍呈现出令人惊讶的良好态势,失业率持续下降,甚至一度创下50多年最低纪录。10月初,美国发布了两组差异明显的就业数据: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新增“大非农”(注:美国非农数据有“大”“小”之分。通常所说的“非农”是指“大非农”,由劳工部劳动统计局公布。此前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也会发布数据,即“小非农”)就业人数为33.6万人,远超市场预期的17万人。而自动数据处理公司公布的9月“小非农”就业人数却仅增加8.9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5.3万人。两组数据分歧如此明显,很不正常。穆迪分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认为,实际的每月就业增长可能仅在15万至20万之间,远低于官方近30万的数据。6月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一些美联储官员也开始对非农就业人数的强劲增长表示怀疑,认为这可能夸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景气度。
“色差”缘何产生
对于经济数据与实际状况可能不一致的问题,有些能用统计方法误差来解释,有些却不能。
第一种解释是统计方法存在“误差”。以就业统计数据为例,国际劳工组织定义的就业人口统计口径是基于工作岗位的数量,这也是美国大小非农就业数据的统计方法。例如,一个劳动者每周工作35小时便被视为“全职工作者”,即使他们可能同时在打多份零工,也只算作一个就业人口。而失业率的统计口径却是基于人口总数,且需考虑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因此,那些不愿工作或者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工作的人,一般不被计入失业数据。2022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显示,受“新冠后遗症”影响,约有200万至400万劳动者无法继续工作。2023年以来,美国官方多次大幅下调先前公布的就业数据——首次公布的数据一般都特别靓丽,随后美联储进行加息操作,之后美国官方会“向下”修正一两次。如果这种操作偶尔出现,尚可被理解为“存在统计误差”,但多次出现,要么是统计方法存在严重问题,要么就是旨在“引导”市场、“管理”预期的“操弄”。
第二种解释是虚报数据获取政府补贴。不排除有些企业为了谋取短期收益,打着“振兴制造业”旗号,套取联邦补贴,而这些资金很少被投入真正的制造业发展。
第三种解释是存在一种“隐秘的大战略”,意在掩盖经济的深层问题,魅惑更多资本涌入美国,用资本项下盈余对冲经常项下亏损。回顾历史,每次美元巨幅升值都伴随着其他国家的财富被巧取豪夺,然而小国的财富日益无法满足美国的胃口,他们遂将“金融战”的“槍口”对准大国——在美联储持续加息政策下,中国地产企业的海外美元债务压力明显增大,看空者、做空者、唱空者、掏空者争先恐后地登场。
应予关注的趋势
经济数据之矛盾遮蔽了美国经济的真相,而这也会迷住数据矛盾的制造者,使他们亦无法洞悉问题的严峻性转而采取正当的宏观调控措施。鉴于真实状况可能没有数据表现得那么乐观,美国经济的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2023年7月6日,美國总统拜登在南卡罗来纳州的西哥伦比亚参观太阳能设备制造商Enphase Energy和跨国制造巨头Flex LTD,并就美国经济形势和制造业回流发表讲话。
第一,制造业振兴势头放缓。过去一年多,外国对美国计算机和电子行业的投资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1.7亿美元升至540亿美元,占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新增投资总额的66%。这一趋势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如果政府减少扶持力度,美国本土制造业能否实现自主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白宫经济委员会2023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并非完全源于新资本涌入,而是更多来自其他领域资金的重新配置,是政府税收激励和政策支持“诱使”投资从其他领域转向制造业。未来,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对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将会更多挤占其他领域投资,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金融市场向下调整。如果美联储保持“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失去信心,投资者撤离,引发剧烈波动。从2023年初至8月9日,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57%,其中市值排名前十的个股贡献了91%的涨幅,数量众多的市值低于20亿美元的企业(总计3079家)则表现疲弱,仅贡献了1%的涨幅。截至7月初,标普500指数中的“七姐妹”(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英伟达、特斯拉)总市值大涨,达11万亿美元,占标普500市值的近四分之一,相当于三个德国的GDP。然而,标普500指数其他493家公司的总市值却几无上涨。科技股对利率较敏感,利率长时间处于高位将对科技股构成下行压力,而科技股股价大幅下挫或将引发美国金融市场“雪崩”,若果真如此,美国经济有可能最快在2023年第四季度出现增速大幅回落。
第三,房地产市场动荡。房地产市场也对利率高低异常敏感。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办公类商业地产的空置率明显高于工业和物流地产。美联储持续收紧银根令地产行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商业地产等低流动性资产正面临较大重估压力,投资者盈利状况恶化,违约风险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周期可能被高企的市场利率终止,或最先表现在商业地产上,随后在房地产市场产生“多米诺”连锁反应。紧随房价下跌而至的将是消费支出减少,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美国旧金山街头的无家可归者。
总之,美国经济基本面到底怎样,能否持续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不能光看美国官方给出的数据,投资者还会从地缘政治博弈、军事冲突风险等角度进行观察,更会通过多种微观渠道去感受、测量官方数据和实际状况之间的“温差”,进而做出自己的谨慎判断和决策。
(宋效军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余翔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