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不可能将中国从区域供应链中剥离
2023-12-25
张洁:“印太经济框架”(IPEF)提出已有一年半了,14个国家正式加入,2023年5月在美国底特律召开了部长级会议,达成加强芯片、关键矿物等基本材料供应链的协议。这个协议的目的是减轻有关国家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反映出拜登政府倡导IPEF的真实意图之所在。但是,IPEF合作究竟能推进到何种程度,能否满足美国把中国从自己的供应链中剥离出去的需要,美国恐难完全遂愿,其效果取决于IPEF的自身整体进展,也取决于中国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运作当中的韧性到底有多强。在此方面,中国要有信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对IPEF做了一个初步评估,称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对IPEF作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出现总体持欢迎态度,认为加入IPEF有助于本国促进就业、引进技术,助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与东盟在2019年发布的《东盟印太展望》目标总体相契合。但是,另一方面,无论美国怎么拉东盟,东盟国家从切身利益出发,对区域价值链重构有两大基本要求:一是尽量缩短供应链长度而不是把它拉长到需要“跨太平洋”;二是实现数字化,与数字经济的大趋势完美整合。而在这两方面,中国有着地缘和技术优势,将继续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的生产和市场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
再具体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尽管美西方舆论在不断唱衰双方合作,炒作供应链“逃离”中国转向东南亚的信息,但实际情况恐怕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好。比如,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上的占比就已达到70%左右。而近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的落地,为双方经济关系和区域产业链保持高度粘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当然,不能否认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供应链的某些具体环节上存在竞争关系,但也要看到,东盟内部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中国仍有较大空间与之保持梯次互补关系。
樊吉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IPEF是美国发起的一个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协议要求成员国签署,想加入就加入,如果不想全面参与,美方列出了四个“关键支柱”,即,“互联互通的经济(贸易)”“有韧性的经济(供应链)”“清洁的经济(清洁能源)”以及“公平的经济(反腐败)”,成员国想侧重参加哪个领域的合作就可侧重参加哪个领域的合作。所以,我们看到,目前进展最多最实的还是第二根支柱“有韧性的经济(供应链)”。
美方对IPEF的设计反映了其“印太战略”的整体风格:强调规则,但架构松散,方式灵活,不受制于特别清晰的法律文件或条约协议约束,更多是根据不同的议题形成不同的任务组合。这种风格与美国传统意义上的军事集团或同盟条约是很不一样的,更像是一种“志愿者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参与方无须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一致,而是在某项或某些拥有共同利益的议题下开展合作、各取所需。这表明,美国在过去十多年中对国际形势变化有着自己的评估,已经意识到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阵营化安排很难在亚洲再出现,绝大多数地区力量也很难在中美两个全球大国之间完全舍此就彼,因而选取了一种相对灵活务实的地区战略模式。
2022年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東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等13国成为初始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