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有声阅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2023-12-25

关键词:读物内容大学生

杨 洋 曾 艾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有声阅读最早可追溯至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盲人基金会将图书电化成录音带,使缺乏文本阅读能力的人群得以享受读书的权利。在我国,易观智库最早对有声阅读进行定义,在其发布的《2016 中国有声阅读市场专题研究报告》中将有声阅读定义为“借助网络站点、App,以PC、手机、iPad、MP3、车载等智能终端进行‘阅读’的方式”[1]。有声阅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动静结合、实时传输、随时随地、交互联动等多重优势,适应与改变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和偏好,用户群体逐渐扩大。

当下,媒体融合正加速推进阅读内容、阅读形态、阅读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2022 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0 亿”[2],19 岁至45 岁是数字阅读用户主力。“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2]“有声阅读作品总量达到1518.62 万部”[2],有声阅读发展势头正劲,市场潜力巨大。为了解大学生有声阅读的真实状况,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1 大学生有声阅读现状

笔者于2023 年3 月至6 月间在线组织大学生有声阅读情况调查,调查对象遍及全国12 个省市,涉及各个受教育层次。此次调查共计回收问卷373 份,其中有效问卷366 份。

1.1 使用习惯:接触频次高,平台涉猎广

笔者发现,调查对象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接触率为100%,其中79.5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接触过有声读物。从有声阅读的频率上看,7.22%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有声阅读;48.1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进行,想起来了才会听;31.96%的大学生表示虽然接触过有声阅读,但是使用的频率不高,低于一周一次。

从大学生接触过的有声阅读平台来看,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的使用率达49.14%,喜马拉雅为69.07%,此外依次是懒人听书16.15%、荔枝FM15.81%、蜻蜓FM4.81%等,另有23.37%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从收听时长来看,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单次收听时长在两小时以内,66.32%的大学生在一小时以下,收听时长为一到两小时的占比27.15%。有3.09%的大学生单次收听时长在三小时以上,可以视为有声阅读的重度用户。

1.2 阅读环境:伴随性阅读,形式多样化

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笔者将有声阅读场景主要分为学习、运动、通勤、睡前及其他闲暇时间。结果发现睡前进行有声阅读的大学生比例最高,为55.33%,学习、通勤和运动时进行伴随性阅读的分别为34.36%、28.18%、18.9%,此外还有58.08%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场景。

就内容来看,相声小品类、广播剧类和网络小说类成为大学生有声阅读的热门选择,是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的首选。选择教学辅导和综艺娱乐的大学生占比略低,超过22%。综艺娱乐、有声漫画等读物在有声环境下占比仅为10%上下,而除经管类学生外,对商业财经内容感兴趣的大学生不多(见图1)。

图1 大学生有声阅读内容选择

从阅读的目的看,74.23%的大学生认为消遣娱乐是他们进行有声阅读最主要的目的,而选择丰富学识、学习备考的大学生分别占45.36%和33.68%。可见学习类的需求是大学生选择有声阅读的第二原因,此外还有获取新闻信息、增加话题谈资等社交属性目的。

1.3 付费意愿:对价格敏感,功利性付费多

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11 亿,占网民整体的85.4%”[3]。调查发现,27.49%的大学生对有声阅读产生过实质性支付行为,从方式上看主要是进行会员充值、单独购买,分别占61.25%和67.5%。

在付费行为的产生中,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有声读物的付费方式呈正相关。日常消费区间在5000 元以上的大学生对有声阅读的付费比例最高,为75%。日常消费区间为1000 元至2000元的大学生对有声阅读的付费比例最低,仅为39.48%。

从付费的价格区间看,产品单价在25 元以下的有声读物商品,大学生付费接受程度最高,为82.79%。而对于百元以上的产品内容,愿意付费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64%。

从付费动因看,认为有声内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能产生实质性帮助的功利性目的是大学生愿意付费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受到支持自己熟知的明星或创作者、被全新的产品内容或形式吸引等因素影响(见图2)。

图2 大学生有声阅读付费动因

1.4 平台体验:偏爱操作流畅,交互体验好

从用户体验看,对于目前主流的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荔枝FM、播客等有声读物应用程序,大学生的使用体验分别用1~5 分来表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平台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平均分值有3.86 分;认为平台界面设计友好、运用比较高效的平均分值为3.7 分。

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声读物在阅读速率上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肯定。13.93%的大学生认为借助有声读物能够提高阅读速度,提升内容知识的获取率,因而24.86%的大学生有意向继续使用或向他人推荐。但4.64%的大学生认为有声读物在延展性、深度性思考及对视觉疲劳的缓解程度上较为有限。

2 大学生有声阅读的困境

在媒体融合时代,人们越来越适应和习惯数字阅读的方式。有声阅读以其信息量庞大、覆盖范围广且便于携带等特点受到了更多大学生的青睐。

2.1 内容繁多,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有声阅读产业链逐步完善,出现了大量有声读物平台。纵观各大有声阅读平台的频道分类,内容覆盖历史、情感、财经、教育、文化、科技、娱乐等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选择。

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户热衷进行分享与内容创作,硬件设备的进步促进个人对有声阅读进行内容生产,在数量猛增的背后,质量却参差不齐。加之受制作能力和表现力的影响,作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拥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制作能力强的技术团队运用专业的声音输入设备和编辑技术,往往能生产出质量更高的有声阅读内容。

2.2 平台分散,用户时长混乱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声阅读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平台获取有声阅读内容。具体来讲,有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懒人听书、得到和微信听书等综合性移动音频App,凯叔讲故事、口袋故事、KaDa 故事等垂直类儿童有声读物专享平台,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皮艇等播客类App。

虽然当前各平台定位略有差异,但相同类别下的频道、分类方式较为雷同,如定位于“听书、听小说、听故事、听广播”的喜马拉雅,专注于音乐、英语、睡前故事等内容的荔枝FM,以有声小说、有声读物、广播电台、在线听书为内容的蜻蜓FM。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声阅读平台内容生态重叠,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与此同时,平台的分散也导致在内容分发过程中,有声读物的引流方式或推介方式较为有限,对社交媒体或自媒体依赖较大。

2.3 引导缺乏,阅读场域尚未形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中个体的行为、认知以及环境三者之间形成构成动态的关系”[4],而且三者之间的交互模式会伴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当下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相对于市场变化往往滞后,有声阅读在高校中的嵌入、应用和整合相对较少。

与传统阅读相比,有声阅读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尚未建立起与纸质阅读类似的阅读引导和指导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阅读场域和专业的收听指导。与此同时,目前有声阅读的技术和平台仍处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或原则。

2.4 消遣为主,用户选择娱乐倾向明显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因素有关。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更适应于利用电脑、手机、平板或其他电子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调查发现,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大学生进行有声阅读时在内容选择上的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在有声阅读的使用意图上,大学生也主要是抱着消遣娱乐的心态。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担心,“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5],而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愈演愈烈。从机器深度学习到ChatGPT,人工智能以不可抵挡之势快速发展,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以用户量达6.4亿的喜马拉雅为例,娱乐、惊悚悬疑类内容往往在排行榜上排名靠前。

3 大学生有声阅读培养对策

3.1 加强政府监管,提高内容质量

有声阅读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有声阅读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有声读物广受欢迎的当下,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从制度层面加以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有声阅读空间。

第一,政府部门应建立审查监管机制。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还缺乏对社会充分的认知,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坚决查处内容低俗、格调低下、质量低劣的有声阅读产品。第二,加强有声阅读内容版权的监督与管理,采取措施打击侵权和盗版行为,保护创作者的权益;还应定期组织专业机构评估有声阅读的内容质量,收集用户反馈,根据需要调整监管政策和法规。第三,大力扶持优秀有声阅读产品的发展。通过鼓励、扶持、推广等手段,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占比,提升大学生有声阅读的内容质量,促进有声阅读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有声阅读体验。

3.2 强化平台职责,优化平台供给

完善有声阅读内容供给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提升阅读效率、拓宽文化视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有声阅读重要载体的媒体平台,应当竭力优化平台内容供给,加强平台联合,制定和优化行业标准,承担起管理职责。

一是规范平台版权运营。平台要明确有声阅读的运营规范、内容审核标准、用户隐私保护要求、版权保护措施等,保护用户权益,维护内容质量。建立平台内的内容审核和认证机制,实施责任编辑负责制。还可依托协会组织强化版权保护,与版权方建立合作关系,取得合法授权。二是丰富内容生产来源渠道。一方面,拓宽PGC(专业内容生产),平台应与作家、出版商、音频制作人和技术公司等共同创新高质量有声阅读的形式和发布方式。另一方面,优化UGC(用户内容生产),大学生本身就是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应鼓励大学生参与有声阅读内容的创作和分享;设立创作竞赛或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学术内容,扩大学术内容的传播。三是增强内容的互动性。鼓励大学生提供反馈,以改进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偏好,设置定制化推荐专区,提供个性化的有声阅读内容推荐,提升阅读体验;通过引入互动元素,让大学生交流观点、分享互动资源、讨论,增强有声阅读的互动属性。

3.3 深化高校引导,打造阅读场域

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数字馆藏资源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有声阅读来源。一是丰富有声资源内容建设,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性和娱乐性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数字学习平台,提供有声阅读内容的在线访问;通过购买有声阅读资源、引进有声阅读平台、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方式,提供有声书籍、播客、有声杂志等内容;还可以组织讲座、研讨会和培训,帮助大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有声阅读行为的引导。二是打造有声阅读空间,营造沉浸式阅读享受。高校可设置一定范围的有声阅读区域,提供高品质耳机等硬件设备,吸引大学生进行试听、欣赏,强化有声阅读体验,激发大学生对有声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大学生提高数字阅读能力。三是加强校内宣传,提高有声阅读资源使用率。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设有自己的校园融媒体中心,拥有新媒体传播矩阵,应该加大有声阅读的校内宣传力度。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和比赛,如有声书籍朗读比赛、有声书评比赛、听音识语、诗词大会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声阅读。

3.4 拓宽阅读领域,提升个人素养

以知识性获取为主要阅读目的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有声阅读增强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审美修养和情感体验。一方面,大学生应主动选择高质量的有声读物,如知名作家的作品、获奖作品、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源等。这些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学术深度,有助于提升有声阅读的质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寻找并关注权威的有声阅读平台和资源,如知名的有声图书馆、专业出版社提供的有声资源等。这些平台和资源通常会提供经过筛选和编辑的高质量有声读物。此外,大学生还应当学会辨别和欣赏优秀的有声阅读产品,提高自己对内容质量的敏感度,拓宽有声阅读的领域,涉猎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有声读物。

媒体融合时代,“耳朵经济”带来了有声阅读平台的兴起和发展。面向政府、平台、学校、个人等不同主体的有声阅读优化策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有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读物内容大学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主要内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