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基于A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大数据

2023-12-25刘先发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3年6期
关键词:亲子中学生体育教师

邹 良 刘先发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国际局势带来的未知挑战,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纷纷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其中提升体育素养已上升到国家政策规划层面。[1]2016 年9 月,我国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健康生活”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生健康发展,多举措、全方位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A 市紧跟时代步伐,采取体育纳入中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方式,全样本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深入推进“体艺2+1”等措施,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体育中考、体质健康监测等相对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因此,A 市启动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研制指标体系,旨在全面了解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落实“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要求,解决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以“评”促“改”,推进学校体育纵深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成长。

一、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体育素养概念及结构

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PL)概念由英国学者Whitehead 在1993 年正式提出。[2]Whitehead从哲学视角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个体在贯穿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3]。该概念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可。此后,体育素养进入大众视野,研究者们主要围绕体育素养的概念、内涵、结构、测评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学理思辨和实证研究。

在我国,赖天德教授最早提出体育素养概念,认为体育素养体现的是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体育意识、 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基础知识和技能。[4]余智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学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和修养。[5]张玉超等人通过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结果及学校体育政策,发现我国体育素养历经概念形成、认识混沌、多元探讨和国际接轨4 个时期,并指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不同体育环境下通过长期学习、实践形成的具有差异化的体育涵养和修养,是青少年健康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品质,表现为个体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情感态度等”[6]。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学者主要从学生体质水平、体育行为、体育心理与品德、体育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建构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素养测评方面,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the Canadian assessment physical literacy,简称CAPL)是当前国际应用较为广泛的测评工具,其测评维度包括身体活动行为、运动技能、体能、知识和理解。CAPL 于2014 年修订,测评内容调整为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7]CAPL 为我国体育素养测评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在我国,陈琦于2002 年首次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她把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划分为体能与运动素质、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态度与情感、体育兴趣与习惯、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健康评价的能力、自我休闲与创新的能力等7 个指标。[8]之后,我国体育素养测评由单一的以运动能力或技能为核心转向指标分级样式的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更加具体化,评价方法偏重调查法、问卷法、测验法等量化技术。

综合已有文献,本研究认为体育素养是一种有利于自身及社会健康发展的综合素质与修养,是在个体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及学校教育引导而形成的个体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

2.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确定

体育中考、体质健康监测作为评价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分别指向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质健康状况评价。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中考、体质健康监测仅评估了学生体育素养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刻画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单一评价方法无法满足当前体育素养全面评价的需求。近年来,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纷纷开展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社会大众对体育素养的认可程度和需求也越来越高。开展体育素养评价成为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建立切合本地实际、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体育素养指标体系成为我们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整体完备性、本质性、可测性等原则。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确定体育素养的概念及结构;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评定法,针对体育素养定义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概念,以及已有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研究,初步确定A 市中学生体育素养测评各级指标;再次,结合A 市实际情况,通过5 轮专家论证及修订,最终确定了A 市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涵盖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最后,采用专家评定法和数理统计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数据统计发现,本研究的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各指标权重参数均满足筛选标准,所有指标保留,见表1。指标体系及权重情况见表2。

表1 体育素养评价各指标专家评定结果

表2 A市中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依托A 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该项目已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对全市所有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测评,参测学生共计74108 名,详见表3。

表3 评价对象分布情况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素养评价+相关因素调查”的评价方式,体育素养评价工具主要包括中学生体育素养现场测试、体育素养知识纸笔测验、体育素养测评问卷,同时通过相关因素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前因后果”。其中,体育素养的体质状况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进行现场测试并评定结果,运动技能按照A市体育中考标准进行评定。体育素养知识纸笔测验共7 道题,其库德理查森信度为0.653;健康行为(非知识)测评问卷共12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74;体育品德测评问卷共13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42。健康行为(非知识)、体育品德测评问卷均采用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的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学生体育素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体育场地和器材配置与使用、体育教学、父母支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情况,共13 道题。

采用自编问卷测评学生的父母教育焦虑、亲子沟通、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及学习自信心,均使用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的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其中,《父母教育焦虑问卷》共5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3;《亲子沟通问卷》共5 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77;《情绪调控能力问卷》共6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7;《意志品质问卷》共10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0;《心理韧性问卷》共4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24;《学习自信心问卷》共7 道题,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19。

采用王极盛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9]问卷包含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10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6 道题,共60题。本研究中,全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82;10个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92,0.889,0.894,0.851,0.902,0.927,0.887,0.825,0.868,0.825。

3.数据处理

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 20.0 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1.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

(1)整体情况

A 市中学生体育素养平均得分为73.45,各一级指标中,中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相对较好,运动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见表4、图1)

图1 A 市中学生体育素养在一级指标上的得分分布情况

表4 A市中学生体育素养得分

根据体育素养分布(组距:34.34~99.13),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总分划定标准,本研究将此次参测的全市中学生体育素养划分为4 类,分别为:优秀(90.0 分及以上)、良好(80.0~89.9 分)、合格(60.0~79.9 分)、待提升(59.9 分以下)。数据显示,九成以上中学生体育素养为合格及以上。(见表5)

表5 中学生体育素养分类结果

(2)发展特征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中学男生体育素养均值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男生健康行为均值显著高于中学女生,但中学女生在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一级指标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中学男生体育素养总体发展优于女生,但女生在运动能力、体育品德方面表现更好。(见表6)

表6 中学生体育素养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城区中学生体育素养均值显著高于县域中学生,并且城区中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一级指标上的均分均显著高于县域中学生,表明城区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优于县域中学生。(见表7)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学生体育素养均值显著高于中、低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学生(p<0.001),并且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一级指标均呈现相同结果。这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体育素养发展越好。(见表8)

(3)学校体育教学状况

①体育教师教学状况

由图2 可知,近八成中学生表示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地教授体育运动项目; 初中比例高于高中,城区比例高于县域。由图3 可知,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游戏法、比赛法教学、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手段,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则相对较少。

图2 体育教师能够做到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地教授体育运动项目的情况

图3 体育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的教学方法

②学校体育师资配置状况

由图4 可知,A 市有86.77%的中学体育专职教师,高中的该比例高于初中,城区的该比例高于县域。由图5 可知,A 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对口比例为92.06%,高中的该比例高于初中,城区的该比例高于县域。

图4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图5 体育教师专业背景

由图6 可知,A 市中学各类体育器材配备率在70%以上,但各类体育器材在体育课堂中的使用率较低。目前,A 市25.88%的中学已经开展了智慧体育教学,并且取得较好效果,39.95%的中学正在搭建智慧体育教学系统,34.17%的中学因硬件不支持,无法进行智慧体育教学。

图6 中学体育器材配备和使用情况

2.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影响

①七成中学生父母支持孩子运动锻炼

A 市51.52%的中学生表示父母不会因为学业减少自己的运动锻炼,高中的该项比例低于初中,城区的该项比例高于县域。而17.49%的中学生则表示父母会因为学业而减少自己的运动锻炼,县域的该项比例相对较高。(见图7)

图7 父母因为学业减少孩子体育锻炼活动情况

A 市70.82%的家长表示身体健康更重要,初中的该项比例高于高中,城区的该项比例高于县域。(见图8)

图8 父母对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看法

②提高亲子锻炼频率有助于改善亲子沟通,降低家长教育焦虑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亲子运动锻炼频率的父母,亲子沟通存在显著差异(p<0.001)。几乎不参与亲子运动锻炼的父母,亲子沟通得分显著低于参与亲子运动锻炼的父母;每天参与亲子运动锻炼1 次或2 次以上时,亲子沟通得分相对较高。这表明经常陪伴孩子运动锻炼,有利于改善亲子沟通。

不同亲子运动锻炼频率的父母,其教育焦虑存在显著差异(p<0.001)。几乎不参与亲子运动锻炼的父母,其教育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参与亲子运动锻炼的父母。每天1 次亲子运动锻炼,父母的教育焦虑得分最低。这表明提高亲子运动锻炼频率有利于降低父母教育焦虑。(见表9)

表9 父母陪伴孩子运动频率对教育焦虑、亲子沟通的影响

(2)学生体育素养对学习自信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①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有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运动锻炼习惯好的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和学习自信心得分均显著高于运动锻炼习惯差的学生(p<0.001)。这表明运动锻炼习惯能显著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和学习自信心发展。构建中介模型发现,中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是运动锻炼习惯与学习自信心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运动锻炼习惯既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自信心发展。结果揭示: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见表10~12、图9)

图9 运动锻炼习惯对学习自信心影响的中介模型

表10 不同运动锻炼习惯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和学习自信心差异

表11 运动锻炼习惯、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品质、心理韧性和学习自信心相关分析

表12 运动锻炼习惯对学习自信心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②亲子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亲子锻炼频率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亲子锻炼频率低的中学生(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亲子锻炼频率的增加,中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率也逐步提高,轻度心理问题比例逐步下降,但偏重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比例不受影响。这表明亲子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轻度心理问题,但对严重心理问题的作用尚不明显。(见表13~14)

表13 不同亲子运动锻炼频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检验

表14 不同亲子运动锻炼频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结果分布

四、讨论与建议

1.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体育赋能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育素养发展对于促进学习品质、心理健康、心理品质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10]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可充分发挥体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是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体育健康课程,全面落实每天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常态化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三是切实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改革核心,抓实课堂教学,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在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并构建“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体育竞赛体系。四是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或者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五是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的充足睡眠时间。

2.推进智慧体育,促进优质均衡

本研究发现,教师采用人工智能进行体育教学的比例偏低。学校智慧体育的应用,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身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全面提高学校的体育管理水平与学校体育个性化的服务能力。智慧体育建设同时也是推进区域体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A市在体育器材配备率上相对较高,但学校智慧体育设备的铺设范围不广,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教师对智慧体育设备的使用积极性不高,学生对运动智能监测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偏低,县域与城区发展不均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智慧体育纵深发展的阻碍。

未来需要从以下5 个方面着力。一是市、区、校各级要加强智慧体育的顶层设计,制定以“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为设计核心、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智慧体育发展规划,市级行政部门出台智慧体育发展相关政策及行动方案,区级和校级层面制定相应的落实方案。二是以“试点探索+逐步推广”的方式,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智慧体育建设。重点发展一批智慧体育示范校,通过总结有效经验,探索可复制的推广模式。三是将智慧体育作为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年加大相关投入,尤其是智慧体育硬件设备投入。四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尤其是拓展体育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开展教师智慧体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五是建立智慧体育教学资源系统,并打通智慧体育教学设备的数据通道,不断丰富资源库,构建包括体育教学资源与学生体育发展数据的实时数据库。同时,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3.完善体育评价,打通发展闭环

本研究揭示,A 市九成以上中学生体育素养处于合格及以上水平,体育品德发展相对较好,运动能力发展有待提升,但达到优秀的比例不足10%,中学生体育素养的整体提升还存在较大空间。体育素养评价是了解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状况、发现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质量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是要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及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力度。二是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体育教学职责。将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水平纳入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4.营造良好氛围,倡导家校协同育人

本研究发现,近三成中学生父母认为学业比运动锻炼更重要,四成中学生表示父母缺乏亲子陪伴运动。殊不知,父母每天陪孩子运动锻炼,孩子心理更健康,体育素养发展更好,亲子沟通效果更好,能降低父母教育焦虑。父母因观念、时间、兴趣等问题,在孩子运动锻炼方面的缺失,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引导父母改变不良教育观,使父母懂得孩子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同时倡导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日常运动锻炼,改善亲子沟通,建立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

一是依托重大体育赛事契机,做好全民健身、健康终身的宣传教育。如学校可充分挖掘2022 年北京冬奥会、2023 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3 年杭州亚运会等宝贵的教育资源,做好学生的终身健康教育。可通过各类教育宣传活动阐明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用和价值,呈现适度体育锻炼与体育锻炼不足效果比较的研究结果,提供体育育人效应的切实证据,提升家庭、学校、社会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二是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将体育纳入家校合作范畴,明确体育家校合作的内容、规划及重点。校内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做好体育活动组织、安全保障等工作,强调家长的参与与支持;校外活动以家长自发组织形式为主,学校做好引导、宣传工作,加强亲子及家庭间的互动,强调家长的自主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与家长代表的辐射效应,以点带面,激发更多家长的体育参与动机,创建和丰富家庭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亲子中学生体育教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