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绘画中的秩序感研究*

2023-12-25王一婷王献茹王蓉芳

陶瓷 2023年12期
关键词:观者秩序线条

王一婷 王献茹 王蓉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秩序感的理解

1.1 秩序感的概念

“秩序”一词的原意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按照一定的联系组织在一起,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循环反复。

通常情况下,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两类。自然秩序是一种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自然现象;社会秩序由社会道德、法律、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构成,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我们的认知上就产生了秩序感。秩序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有序性方式,是事物规律性存在的一种状态。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个人经验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预测事物内在规律的变化状况,这种预测就是秩序感的体现。人们以此获取信息并作出决断,其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自身所在的环境在感知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1.2 秩序感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秩序感是人类和自然规律的共同追求。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说:“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的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平面秩序。我们在混乱的外部秩序里往往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他从视觉心理学、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绘画艺术秩序感理论。

秩序感在绘画中的体现方式是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感知自然界和人类的自身秩序,将自然界中的秩序与自身艺术作品的构思相融合,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各种要素进行相互组建,探寻与观者心理秩序的共鸣点,使作品的审美形态与观者的视觉感知秩序相符合。绘画艺术中的秩序感即由这种经创作者自身感知、组织构建并创作的的形式样式进行体现。秩序感存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中,并贯穿了许多艺术流派。构成画面的诸多元素都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原则,才能达到画面的和谐统一,给观者提供更佳的审美体验。

1.3 绘画艺术中秩序感的表现形式

1.3.1 线条秩序

首先,绘画中构成形的线条本就带有明显的秩序性,线条构成形状,形状又形成空间。线条服务于画面的形式感,其在画面中所塑造的形象之间往往有所对比和有所呼应。画面的形式感和趣味性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可忽视的重点。塑造出面面内容体积与空间的不单是肉眼可见的线条,画面中物象的延伸线同样也在丰富充实着画面,充分体现了画面中线条所赋予的秩序性。

其次,单纯的一根线条,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很难表现出特定的视觉效果。但线条的组织和对比统一可以使它在画面的视觉张力中产生巨大的作用。通过一些刻意排布和引导,线条可以形成独有的一种节奏韵律,赋予画面更多的视觉张力。

1.3.2 色彩秩序

在绘画中,色彩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在表达秩序美的方面有天然的重要作用。通常创作者会在表现画面主要内容的时候,用色较为强烈和跳脱,以此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好的抓住观者的眼球。画面中较常用到的对色彩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排布以及明度与纯度的比较两种,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能够极大地丰富色彩间的对比,增强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国传统的中国画在对于墨色的使用上有着传统的墨分五色的做法,便于处理画面秩序,构成整体有序的画面韵律。西方传统绘画也是如此,在多种油画颜料的组合中,有着同类色和对比色之分,体现了中西方画家对于色彩秩序的共同追求。

1.3.3 图案秩序

对称、重复等是体现图案的秩序性的常见形式。对称即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地重复,即指图形或物体相对的两边,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均一一对应。对称形式所体现的均衡性和平衡性是秩序感在视觉上的充分表达,传统的陶瓷造型、建筑艺术中对称式的构图非常常见。

重复是指相同形象的有规律的、连续的、反复的重现。传统纹样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以韵律感节奏感加强画面的和谐统一,营造出画面的形式美和秩序美(见图1)。

图1 二方连续传统纹饰

2 陶瓷绘画中的秩序感

2.1 绘画中秩序感的产生

绘画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记录行为,用最简单的工具和二维的表现形式装饰生活用品或记录三维世界发生的事情。在这种行为过程中,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具体的故事,产生了理性的思考。可以说,秩序感存在于绘画诞生之初。

2.2 秩序感在陶瓷绘画中的演变

2.2.1 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基于陶器成形的基本需要,以捏塑和泥条盘筑为主要方法,但单靠这两种方式本身,并不能完全满足陶器制作对于规整、结实的基本要求,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和修整,基础的拍打、压实手法就此产生。当先民注意将拍打、压实所遗留的痕迹作出一定秩序化处理的时候,陶器饰纹的最初形态搏埴饰纹就此产生,但其仅仅是主动化、秩序化的搏埴痕迹,仍具有极强的混沌性和原始性。

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结束之前,混沌的搏埴饰纹逐渐被更加明晰的彩画饰纹而取代,至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发展到巅峰,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从斜线、波折、圆点等简单的几何纹样到动植物组成的二方连续花纹、涡状纹、水波纹、网格纹变体人形纹等,通过提取自然界中的元素,将其简化、程式化后进行有机组合。这一时期的陶瓷绘画,相比于绘画性,装饰性和规律性更强,体现出人类“童年时期”对美最本真的认知和与生俱来的对秩序感的追求,如图2所示。

图2 马家窑文化彩陶

2.2.2 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烧陶技艺的成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应运而生,基于共同的文化底蕴,二者的纹样与造型相互影响,青铜器发展初期,其多效仿陶瓷纹样和造型特征。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成熟,青铜器装饰中常见的纹样装饰,如饕餮纹、连环纹等也被复制到陶瓷装饰中。

以宋代为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分界点,宋代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无法很好的平衡着色剂及釉料的烧制问题,陶瓷艺术的装饰性多以造型体现,其中唐三彩颇具代表性,并形成了南青北白这一格局。这一时期的陶瓷绘画工艺以刻绘、印花方式为主。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绘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门类的初步确立以及宋代官方画院的出现,中国绘画从题材内容到工具工艺等方面开始对陶瓷绘画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至元明时期,陶瓷的装饰技法不断丰富,随着青花、五彩、斗彩、粉古彩等工艺的相继出现,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开始增强。这一时期,陶瓷纹饰从规律的几何纹饰等向复杂、有韵律感的方向发展,如缠枝莲、以及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纹、植物纹。并出现带有重复性的构图方式,如二方连续、散点、带状等(见图3、图4)。这种重复组合的装饰方式,带有强烈的规整性和节奏感,是秩序感的体现。

图3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盘

图4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福寿纹盘

3 秩序感在当代陶瓷绘画中应用现状

在绘画的创作中,秩序感的表现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艺术家会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装饰绘画中秩序感的影响因素,通过线条、色彩、图案等多方面来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

艺术家白明所创作的作品《一线永动》(见图5)、《生生不息》(见图6),以线条作为绘画的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扭曲、缠绕,乱中有序,形成独有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点、线、面的配合,产生空间上的视觉张力,引起观者在视觉和内在情感上的共鸣,在曲折的变化中体现并传达作品的精神。

图5 白明作品《一线永动》

图6 白明作品《生生不息》

高温颜色釉是最能体现陶瓷绘画特性的材料之一,基于其发色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肌理、流动等不可控性,达到艺术家追求的最佳效果并不是一件易事。艺术家麻汇源所创作的作品《瓷系列》(见图7)以对自身有特殊意义的器皿作为主体,用色釉窑变以及色彩的切割和搭配等材料特性,建立起和谐丰富,温润恬淡的色彩秩序。给观者带来平和静谧的视觉感受。

图7 麻汇源作品《瓷系列》

艺术大师施于人的作品《蓝风系列》(见图8)将传统重复性纹样以几何形式分割重组,将规律的图案秩序打破并进行新的安排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规律和新的平衡。借鉴传统装饰手法进行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更加具有形式美感,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观者对于图案的认知和感受。

图8 施于人作品《蓝风系列》其一

4 结语

凡是艺术作品,都追求一定的视觉美感,秩序美便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陶瓷绘画这一艺术门类逐步走向独立与成熟,现今阶段的陶瓷绘画,无论是从理念到技法还是从材料到工艺都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更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开始积极尝试更多元化的创作技法和形式,融贯中西,努力探索陶瓷绘画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陶瓷绘画的蓬勃发展需要艺术家和创作者们的不断进行探索尝试。

猜你喜欢

观者秩序线条
端午节观龙舟赛
线条之美
秩序与自由
孤独与秩序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