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里的中原特钢造
2023-12-25商顺玉
商顺玉/文
检测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内孔探伤
JF-22超高速风洞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央视新闻的报道。
“风洞相当于在地面人为建造一个‘飞行天空’,是研制飞行器必不可少的大型气洞试验装置。近日,在位于北京的怀柔科学城,国之重器——JF-22超高速风洞刚刚通过验收……”
隐形战机歼-20、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国产大飞机C919……这些国之重器横空出世之前,都要在风洞中经受考验。作为研制新一代飞行器的摇篮,JF-22超高速风洞可以复现40至90公里高空、速度最高达每秒10公里、相当于约30倍声速的飞行条件,而新闻画面中那些蓝色、橘色的长管子就是中原特钢承制的JF-22超高速风洞里最主要的爆轰装置——超高压管体,它是风洞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
超高速风洞对管体要求的严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20 m、总重达300 t 的庞大管体系统,不仅要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要求管体内外孔精加一点不能变形,直线度公差不能大于0.2 mm。
“直径这么大,我们的设备可没干过。”
“加工精度太高,保险起见,能不能再找个外协厂?”
“全国的厂家对方调研遍了,都没人敢接才找的中原特钢,去哪儿找外协厂?”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从设备的技术参数上来看,余量都用上,可以干!”设备负责人首先打破了僵局。
“对呀,之前咱们修复过JF-12管体,非常成功!从技术分析来看,JF-22的精度理论上不是达不到,能干!”项目负责人说。
“JF-22是国家的需要,别人不干我们才更应该干,不仅要干,还要干成、干好!”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下定决心,迎着困难上,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党委迅速组建一支跨部门、跨支部、跨工序矩阵式党员突击队,定方案、抽能人、调工匠……“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让党徽在最需要的地方闪耀!”“坚决完成任务!”在突击队员的庄严承诺中,“风洞产品攻坚战”正式打响。
风洞管体集技术研发与加工制造于一体,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单重达到设备极限……一经投产,就处处都是“拦路虎”,给整个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公司史上最大的空心锻件,世界第一的立式连铸生产出了直径800 mm 的大规格钢坯;40 t 电渣锭,组织致密性、均匀性更难保证,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盯“炉子”,直到超大型电渣锭完美出炉;隆隆的压机声中,油压机司机“下锤如有神”,超极限的空心锻件历经千锤百炼,终于锻造合格。没有前人铺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突击队员们一路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攻破了一道道难题。
每一项世界第一,都意味着要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其中热装环节就是中科院专家最担心的。热装通俗地讲,就是把大筒套在经过加热膨胀后的小筒内,两个管体之间间隙仅有不到1 mm,要想实现钢与钢之间的完美结合,加热温度、热装速度、冷却程度,缺一不可,哪怕一丝的摩擦,价值不菲的不锈钢内衬就会报废,大家之前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热装当天,刚刚加热完的工件散发着高温,自主设计、制作的吊挂式工装“蓄势待发”;地面指挥人员沉着冷静,十几米高空的天车工,瞄准时机,一“杆”到底,“成啦!”20秒!不到20秒!一项新的专利也随之诞生。
但是,想要顺利地交出产品,还必须经过检测关。按照超高压容器类产品国标要求,直径大于500 mm,必须进行内孔探伤,而风洞管体直径恰恰高出标准20 mm。10支管体,每支就有6 m 长、520 mm 的内孔直径,就比两个肩膀间的距离稍稍宽一点,探伤工钻在这个十分狭小的空间里,无法站立也不能弯腰,只能趴在自制的小滑板车上一点一点地进行探伤,干不了10分钟,衣服就被汗水和着磁悬液浸湿了。仅检测这一项,3名探伤工轮番上阵,整整干了7天。
历经了558个日日夜夜,2020年12月17日,当专家在会上宣布“一致同意中原特钢生产的超高压管体产品,通过现场验收。”会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中科院项目负责人说,“我们要感谢中原特钢这个团队,你们为这个世界最先进的超大型风洞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条路确实难走,我们摔倒了太多次,但这条难走的路,我们坚持了18个月。8项专利、2个标准、240多张图纸、160多道工艺、9项第一……”中原特钢用技术创新,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武器,目前,公司已成为风洞产品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靠自力更生。”从1946年起,沿着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部署的战略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传承,一路攻关,打造出世界最先进的超高速风洞。
在风洞管体研发制造中,中原特钢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甘当国之重器背后的筑梦人,始终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兵工人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更鼓舞着今天的中原特钢人,在打造高品质特殊钢研发制造基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