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拓展

2023-12-25李雪娇薛卓妮

鄱阳湖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李雪娇 薛卓妮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和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通过保护、改善、发展生产力,把绿水青山视为宝贵的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追求生态正义,推动绿色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产力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以及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李雪娇,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薛卓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126)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1BKS005);陕西省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逻辑研究”(2019D004);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向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3ZD22)

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资本论》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就提出应该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③因此,研究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中人们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状态是否推动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现代化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的世界历史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过程”,④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的现代化过程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核心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财富生产服务于资本增殖,从而造成两极分化和经济社会的各种异化现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辩证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保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将从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新拓展。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拓展

劳动是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劳动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更加科学深入地把握了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历史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有限,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使用价值是其生产的主要目的,人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两者之间的互动保持平衡的状态。“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②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兴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目的不再限于创造使用价值,价值增殖成为其动力源泉,人不再依靠自身的劳动直接作用于自然,而是以組织者的身份将自然作为物质资料纳入生产之中,对自然的态度也由敬畏、依赖转变为征服和占有。然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合理调节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用7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经济建设成绩斐然的同时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也较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哲学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关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准则,既要考虑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又要顾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科学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要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摒弃盲目追求物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从生产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作出新的概括,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上升到新境界。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地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的地形条件、气候环境以及生存其中的各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自然界中各种生态要素的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各要素相互依存、有机关联,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循环的自然链条,这个链条上下节点之间的关系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因此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的富源”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未经加工的天然物和已被改造过的劳动产品被看作劳动的物质内容,“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①另一方面,自然中各种生态要素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条件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合理有效利用区域内有限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②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系统的自然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具有先在性,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③“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④若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遭到破坏,整个自然链条的稳定性势必会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就得不到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本质上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有机整体,是与人类唇齿相依、组成要素丰富、区域特征明显的有机生命体。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综合统筹和整体施策,否则会顾此失彼,影响全局的稳定性。

二、对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范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并指导了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困境中如何保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思路,对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作出了新拓展。

(一)节约优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

马克思认为,资源节约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能性。一是通过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再利用而实现资源节约。“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⑥也就是说,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充分利用废弃物的有用性,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人类不用过度剥削自然,就能创造新的生产要素,从而开辟获取资源的新途径,实现自然资源节约。二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实现资源节约。落后的劳动工具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不可避免,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⑦不仅可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物的损耗,而且也会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三是通过生产集中而实现资源节约。与工厂手工业相比,生产集中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以工人的聚集和协作为前提,从而高效配置资源,可以节省生产资料,减少资源浪费。四是依靠提高工人的劳动素质实现资源节约。工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对生产资料具有行使的权利,“只有结合工人的经验才能发现并且指出,在什么地方节约和怎样节约”。①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靠牺牲工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节约,这种节约是惨无人道的,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坚持节约优先,才能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留下足够的保障。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节约优先是依据自然界客观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但节约并不意味着完全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而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坚持节约优先在生产方面体现为节能降碳,通过全过程的节约集约管理,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改善废弃物大面积污染的状况。坚持节约优先不仅减轻了对自然的过度依赖,而且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倒逼生态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抛弃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从而实现生产力的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在生活方面体现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超越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直接节约了资源,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间接带动了绿色市场的加速形成,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因而节约优先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如何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自然资源不仅是劳动资料组成部分,还是最基本的劳动对象,更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得以展开的前提。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质生产资料的来源,自然条件与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其次,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在生產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以及生存方式。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最后,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源的状况影响着劳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劳动资料的获取困难,劳动工具的生产则会陷于中断。而且劳动工具的创新离不开自然,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劳动工具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自然条件恶化也会严重阻碍劳动工具的迭代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劳动对象,还是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工具的保护。

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还是保护自然的重要方式,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从自然界中永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会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财富,具有公共性和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保护优先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的目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容纳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就是从源头上保护生产力,破解了在生态困境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难题。因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

(三)自然恢复是生产力改善的重要手段

自然恢复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如何依据客观规律改善生产力的问题。人们最初将自然现象神化,对自然持畏惧、崇拜的态度,是因为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自然资源被全方位纳入生产过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更加彻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了裂缝。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但基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界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认识还不足。自然恢复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放弃发展,而是在减少污染的情况下,不需要人类的过多介入,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改善生产力。自然恢复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回归正常水平,真正发挥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的价值,改善了受损的自然力,保护了正常水平的自然力,为其他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坚持自然恢复,生产力才能生生不息,经久不衰。首先,自然恢复为主是要停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活动,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目前生态环境已面临严峻危机,不合乎自然规律的活动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的能力,遏制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进程,还会促使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次,只有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环境才能逐渐恢复生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既考虑到中国资源环境现状,又为改善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最后,自然恢复为主并不是完全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对于一些难以靠自然手段就能消除的污染就得使用先进的技术,因为若完全依靠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调节能力,花费上百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见成效。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刻不容缓,在停止过度改造自然和坚持自我恢复为主的基础上,应加大修复与治理力度,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改善生产力。自然恢复创新性地提出了如何依据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改善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新拓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也离不开经济制度尤其是分配制度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绿色的物质基础,并以生态正义为自然维度,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保护和积累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绿色财富,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奠定了共同富裕的自然基础,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品格,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共同富裕理论。

(一)生态正义是共同富裕的自然維度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特征,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使用价值是其物质内容,价值则是其社会关系的体现,并且将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包括肉,也包括书籍”。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不再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成为受另一方统治的客体,而“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②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长此以往只会让资本家更加富有而工人越来越贫穷。因而,资本主义的富裕只是少数人的富裕,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的生产实践不再受资本逻辑的控制,“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①劳动者平等地享有劳动产品,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共同富裕才能逐步成为现实。

生态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一方面,生态正义表现为生态资源的分配由人民共享。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共同管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所有人平等地享有生态产品,满足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态诉求,从而实现自然层面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生态正义表现为开发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在开发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不能因为某一地区的发展而损害另一地区的利益,即威胁资源开发区居民的生态权益,而是要不断提高开采技术,改善生态资源开发地的环境状况。对因保护环境而资源开发受限制,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应给予适当生态补偿,从根本上满足不同群体生态正义的诉求。

(二)绿色财富的创造和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用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③表明了社会财富的两种形态——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和自然条件的相结合。马克思还提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④创造财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⑤首先,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综合效益,是宝贵的自然财富。其次,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是财富的创造主体,其生命健康和安全是一笔无形的社会财富。再次,以绿水青山为依托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而是能够实现生态经济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物质财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极大增长,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的需要;但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限于温饱,而是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环保需求。绿色财富的积累和共享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在创造绿色财富的过程中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拥有绿水青山就是拥有诸多财富,保护好绿水青山是提升富裕程度及其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⑥绿色财富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从生产到分配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原则。绿色财富的积累以清洁、低碳的技术为手段,以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通过绿色发展引领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共享绿色财富的过程中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品质。绿色财富集中表现为生态产品,是高质量的产品。不同于工业的黑色财富,生态产品坚持人的价值尺度和自然规律的真理尺度,对人的安全与健康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生态产品极具观赏性,给人带来美的体验,给予人极大的精神享受。因而,绿色财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财富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共同富裕理论。

四、对人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新拓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满足其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提供生态支撑,从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两个层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条件。

(一)生态良好保障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因素。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而物质生产实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首先,自在自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首要前提。自在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人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活动。脱离了自在自然,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就无从谈起。其次,人化自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人类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通过生产实践对自在自然加以改造,在物质生产中逐步形成了人化自然,从而使自然更能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后,历史自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支撑。历史自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形成,“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是历史的产物”。①历史自然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超越当下的现实支撑。人类在历史自然中通过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逐步彰显其本质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承载基础,保障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条件。一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和清洁生态产品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然前提。新时代人民的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产品,满足了对产品消费的需求,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二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为各国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生态安全的发展空间。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保护自然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生态环境问题跨国蔓延,危及全人类共同的家园。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綠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携手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时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三是促进代际的生态正义,为子孙后代的全面自由发展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促进人类整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种追求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现代化,是一种美而久的美丽永续的现代化”,②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注重生态环境的代际传递,让世世代代的人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绿色发展开辟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路径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劳动为基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支撑。人从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从而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劳动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③正是劳动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劳动能力不断提升,意识不断成长,全面自由发展才能进一步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进步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①是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中不断生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客观状态。若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定量定性,则是以静态的眼光看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盖棺定论、以偏论全”,而是要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进程中去考察。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开辟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路径。绿色发展以绿色生产为起点,构建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模式。绿色生产不同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人和生态环境不再是价值增殖的牺牲品。建立在绿色生产基础上的其他实践活动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拓展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范围。绿色发展以绿色劳动为脉络,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绿色劳动不仅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劳动方式,还构建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和谐。从自然层面来看,绿色劳动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劳动者的永续发展营造了美好家园。从社会层面来看,绿色劳动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生态利益。绿色发展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从而挖掘出人的无限潜能。绿色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生产实践的高级形态,在发展绿色科技的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不断增强,认知水平极大提升。绿色科技的成果又不断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生产力的进步中不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结 语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以及自然内部之间的互动关系,丰富了政治经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探索出在生态环境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中如何发展生产力;以绿色财富的创造和共享为物质保障,提升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品格;通过绿色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从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创造优质的物质基础,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四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人类发展新阶段和新格局的基础上,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实践作出的伟大理论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

责任编辑:王俊暐

责任校对:徐 敏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序言”第8页。

②李雪娇、何爱平:《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到共享发展》,《经济学家》2016年第12期。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序言”第10页。

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经济研究》2022年第8期。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4页。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6页。

③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75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5页。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

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⑤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⑥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发展生态经济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1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5页。

②方世南:《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真善美意蘊》,《学术探索》2023年第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