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模式探索

2023-12-25瞿孜诺费智涛郭小东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规划

王 威, 瞿孜诺, 费智涛, 郭小东,薛 飞

(北京工业大学 a.城市建设学部;b.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 100124)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迫切渴求卓越的专业人才。目前,高校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学科德育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导致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基于此,所有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目标前行,从而形成政治理论课程为主体、通识课和专业课作两翼[2]的协同现象,以达到全面的育人目的[3]。此外,普遍的“思政课堂化”现象,隐性弱化了思政教育原初设计的效果,加剧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风险,导致其在生活与工作中岗位倦怠、失德的可能性。因此,以城乡规划专业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为例,深入剖析可融合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与展开模式,使“课程育人”真正得以落实。

一、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旨在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城乡防灾规划及其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防灾规划技术等方面内容。然而,理工科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也可应用于人文社科问题,理工科课堂应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包括为人处世的能力[4]。因此,本课程需在传统授课内容基础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出发点,深入挖掘有关城市防灾减灾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现有防灾减灾知识传授过程中。

(一) 城市防灾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切实可行

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逐渐凝聚起危难关头化险为夷的中国精神,在2008 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危难面前展现出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抗震救灾精神,在2020年长江流域抗洪斗争中凝聚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洪精神,2020 年以来暴发的新冠疫情也体现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此同时,大灾大难面前也涌现了无数值得传颂的英雄事迹。以此为例,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中可挖掘防灾减灾精神、抗洪抗疫精神、国家情怀、以人为本等思政知识的传授内容,达到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层层渗透、逐步递进的目的。传授思路明确、教育内容丰富,城市防灾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切实可行。

(二) 城市防灾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十分必要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行业任重道远,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还要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我国城市化已达到64.72%,防灾减灾工作一旦疏忽,必将造成现阶段难以接受的后果。防灾减灾从业人员必须拥有顾全大局且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实现本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使专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必要的。

二、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要素融入内容

思政教学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做到与时俱进,促进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合理优化。针对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 基于课内知识相关内容的显性思政教育

1. 我国灾害防治历程与经验

作为城市安全主导方向的专业课程,结合专业知识传授我国灾害防治历程与经验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展开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现其详细内容[5],激发课下的求学兴趣。这一显性思政要素的融入以讲授引导为主,可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章节中引入2017 年度防震减灾联席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方针与理念[6],或者单独开展相关课堂拓展内容,学习防灾减灾救灾经验,领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实践智慧[7]。

2. 有关灾害管理的政治理论知识

通过有关防灾减灾的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引导,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背后的理论指引,同样,这一要素的融入是在课程设计中实现的,例如,讲解自然灾害“防”与“治”的辩证法,学习“防”与“治”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管理论灾害观、灾害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灾害风险累积的量变质变、防灾规划配置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等。

(二)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隐性思政教育

1. 学习我国抗灾精神,宣扬安全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指出,国家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与稳定[8]。灾难面前,及时化解险情,形成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共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等中国特色救灾策略[8]。授课过程中,结合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重点强调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震抗灾精神,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无所畏惧、敢于抗争、患难与共的英雄气魄。同样,在相关风险评估章节可向学生灌输“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的观念,在课程中结合“卡特里娜事件”等因救灾意识缺失导致大量伤亡的负面案例,传递安全理念,教导学生防微杜渐,做好防御避险减灾工作,与安全并肩同行。

2.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共生

城乡防灾减灾规划关系到国土的开发与利用,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各项工作都应将保护生态环境、顺应自然走势作为基本要求。课程大纲中包含着大量思政切入点,例如,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内容均与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城市抗震防灾专题研究过程中少不了对地震环境的综合评价和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特定的城市防灾规划也需要地质地貌等重要的环境勘查资料,从而进行用地适宜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给排水网抗震防灾同样要重视排水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避难场所的选址更要考虑地质环境对避难安全的影响,这方面思政元素的融入,除了在知识点中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着重强调,还可选择反面案例,介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公害类人为灾害的严重性和止损困难性。教导学生顺势而为,与自然共生发展。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情怀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历次特大灾害中不断优化灾害防治思路与策略,也表现出了高效的决策力和行动力,取得了无数救援胜利[8]。这一思政要素的课程融入至关重要。例如,在课程绪论中介绍防灾规划的范畴与定位时,讲解“切实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防疫理念,理解以人为本的永恒话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视听感染方式介绍感人救灾实例,播放汶川地震视频短片、“最美逆行者”影视视频等,展现“人民生命至上”的永恒宗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在专业课中宣扬中华民族团结、勤奋、自律、守纪的传统美德。

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指引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工课程应注重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培养渴求探索、具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更要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态度和勇于拼搏的创新意识。助力城市防灾职业道德的行为落实,主要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城乡规划师在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中应承担的责任,培养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对此思政内容的融入较为灵活,以潜在思想传授与感染为主,例如,在城市防洪规划章节中,通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洪精神的引入,展现中华民族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从而指引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吃苦、坚守信念。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讲授和撰写过程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通过步步实践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三、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教育建设途径

(一)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思路

1. 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受益于课程思政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拘泥于知识讲授,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专业课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整体上的“直接灌输”而采取“滴灌”的方式因材施教[9],通过课堂互动、答辩、师生交流、观看前沿学术报告、实践技术讨论等途径展开。线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为目的,增加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线上可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增加虚拟教室的情景教学模式,运用思政内容构建新的命题,开展个人或集体研究成果汇报等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2. 逐步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素质与能力

如今的高校课堂上,教师更倾向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单元化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使学生耳濡目染。采取集体教学的研究讨论方式,交流思政课程的讲授技巧,课后可与思政教师交流与探讨如何更生动地讲授思政内容。

3. 学习资源获取途径的拓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课程开展也需要师生之间探索与时俱进、更加前沿的技术方法[10]。传统的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触发力不足,课堂上采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生动直观的图纸生成过程演示引入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城乡防灾减灾工作过程,在学好这门课程的同时,紧跟行业前沿和发展方向。

(二) 持续创新和发展思政融入形式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更要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与技巧进行考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主动性。对两类思政要素,提出以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融入模式(图1),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成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切入。

图1 思政要素的融入形式

1. 课堂讲授法为主导的思政融入方式

将党中央最新的防灾减灾政策方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内化到防灾减灾课程知识体系里。例如,综合防灾规划章节,从内容层面,在以因地制宜、平灾结合为基本要求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内容讲授过程中,引出我国防灾减灾方针、生态建设理念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的设计习惯,在防灾规划工作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2. 正反面案例法是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结合专业认知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去思考和讨论热点问题,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基因式”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新闻事例、人物采访等思政教育案例。正面案例按照思政要素切入点不同分为两种:一是在课程中引入的相关工程案例,例如,抗震防灾规划章节借助某市的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内容,强调生态环境质量在前期条件分析方面占据的重要地位,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植入,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我国抗灾救灾的红色视听案例,更为直观地宣扬抗震救灾精神等感化类思政要素,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达到深入人心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样,反面案例的恰当应用能更好发挥必要的警醒作用,例如工程类负面新闻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予以重视。

3. 任务驱动法是衡量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任务驱动才能激发动手实践的能力,课程的避难场所设计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点,有效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完成作品的实践过程中,如独自克服挑战的能力培养、发现并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团队协作意识和学生间互相沟通合作的能力等,促进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任务过程中固化正确的三观,实现素质教育,形成良性循环状态。

(三) 按知识章节建立思政改革整体框架

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切入点,在教材和指导用书的编制或选用、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编制教学计划、课堂授课过程、实验培训、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中,都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基因式”融入[12],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学体系。梳理知识体系,每一章都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入点,表1 列举了部分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对标设计内容,包括知识章节、课程设计、可融入的思政要素、思政融入形式和思政元素对标切入点。其中,“知识章节”是课堂基本知识模块,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课程的知识组合单元;“课程设计”为每章节的课程占比和课堂形式;“可融入的思政要素”是思政视角下,各章节单元应完成的德育目标;“思政融入形式”为采取有针对性的融入方式;“思政元素对标切入点”是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体系的细化坐标。

表1 课程设计部分内容

四、结语

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不仅要传授专业内容相关思政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体系教学,采用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思政融入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以适当的形式切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抗震精神、防洪精神、安全理念、工匠精神、生态理念、使命感和科学家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同时顺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契机,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多种方式在专业课程中自然展开思政教育,通过资源途径的拓展和教师思政教育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又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才干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培育未来发展潜力。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规划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