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逻辑、短板与策略

2023-12-25高梦真石振国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全民公共服务

高梦真,邱 丽,石振国

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谋划了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向与实践环境,找寻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创新路径。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相互依赖的数字化社会生态系统,数字赋能的增值作用获得显著的发展效率,极大提升了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自然也成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数字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转型发展。现有研究成果皆立足数字时代的实践背景,围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发展方向[1]、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的理论逻辑[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数字困境[3]、数字化促进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4]展开了研究。多聚焦于数字技术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层面的影响,尚未关注微观层面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转型,也未有效回应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为了洞察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课题组于2021—2022 年实地考察青岛城阳智慧健身步道、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上海杨浦市民健康促进中心、苏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平台、绍兴市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和杭州黄龙体育中心,在明晰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剖析现实短板,提出应对策略,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数字时代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1 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提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何精准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成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本文将“供需精准匹配”视为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逻辑。另外,《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覆盖全民,公益导向”“科学布局,统筹城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4 个工作原则。由此,本研究从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更加可及的服务全民共享、更加均衡的服务全域覆盖、更加便捷的新型服务载体、更高效率的部门协同供给5 个维度出发,梳理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更高水平”跨越式提升的逻辑理路(见图1)。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精准识别,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由于传统化需求识别中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信息量小等局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两端时常出现脱节。当前,“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导向与价值遵循,这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全民健身需求精准识别指在需求数据精准采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迅速的生产决策并与需求有效匹配的管理过程,这为需求牵引供给的供需动态平衡创造有利条件[5]。(1)健身需求“数据化呈现”有助于实现对全民健身需求的精准实时感知。用户体育健身行为转化为数据形式,使得供需双方达成基于数据的“对称性匹配”。大数据技术突破概率统计等传统数据分析手段的限制,实现了数据生产到数据流动的实时掌握,对不同群体、阶段、区域的体育锻炼数据实现全面感知、动态分析与深度挖掘,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提供决策依据。(2)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动态响应与精准匹配能力。大数据驱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管理,对数据流进行归类整合,实现精准感知、精准评估、精准满足与精准监督的有机连接,弥合过去全民健身需求管理中各环节之间的“缝隙”,真正将客观真实的需求数据纳入全民健身服务生产环节中。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个性化定制,实现更加可及的服务全民共享

老年人群、残疾人群、低收入人群、农村人群等弱势群体健身参与门槛仍然较高,均质化的粗放式健身服务内容无法精准对接群众个性化需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覆盖全民”原则,重点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

数字赋能实现了非标准化的个性化产品生产,缓解普适性服务供给体系的非均衡困境。(1)打破全民健身参与的时空限制,降低相对弱势群体健身参与的门槛。“人—机—物”间的数字化互联使得全民健身服务能够实现全天候、跨地域、不间断的实时递送,突破传统服务供给的时空约束。如众多虚拟健身设备完成了实体健身场景的数字化转换,高度模拟线下健身体验,为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可及的便捷化健身方式。(2)全民健身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提升服务效能。经验化的健身指导被“数据说话”的精准测量方式代替,通过智能化健身设备对用户锻炼行为全过程进行数据记录,精准识别用户需求形成数据支持[6]。通过智能化的运动健身指导系统,便捷获取居民的体质健康信息,对居民身体指标进行快速整合分析,智能化生成与个体特征相匹配的运动处方,运用穿戴式健身设备对用户进行远程监测和指导,实现精准化运动指导。

1.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更加均衡的服务全域覆盖

我国区域、群体间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失衡问题显著。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组织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实施效果评估数据显示,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开放性体育场地、全民健身经费、15 分钟健身圈等各类资源布局中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7]。《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科学布局,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技术创造了低成本、高时效的资源流动渠道,实践中已经成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依托[8]。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的数字化配置,指运用数字化创新技术促进全民健身资源精准匹配、流动布局和跨界交换等。(1)智能化算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的精准实时匹配能力。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全民健身需求数据进行精准感知、聚类、测量、归类与计算,并与全民健身服务资源进行关联,实现全民健身服务资源的精准配置,克服全民健身服务资源错配、漏配和误配问题。(2)分布式的数字网络拓宽全民健身服务资源的覆盖传递范围。全民健身服务的资源逐步实现数字化转换,经由数字网络基础设施跨域、实时流动,脱离全民健身传统线下服务的时空阻隔,向异质性用户不间断、全天候、跨地域递送输出,有利于缓解区域之间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差距[9]。

1.4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互联空间,打造更加便捷的新型服务载体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一直受限于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至2021 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34.1 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 m2,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和科技支撑,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智慧体育场馆实现了用户与设备、服务、场景之间的数字化互联,通过后台智慧管理系统提升运行效率,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健身体验,成为更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1)智慧体育场馆促进居民健身的个性化体验,有效提升全民健身参与便捷程度。智慧化体育场馆通过场馆内用户健身行为的全场景触动,记录用户健身数据、计算用户健身需求、监控用户健身风险等,确保场馆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如“蔚来”智慧体育公园通过设置数据互通的运动数据采集设备、体质测试设备和健身指导设备,形成运动监测、健康评估、运动干预、效果反馈等一系列数据运算程序。(2)智慧体育场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以数据为运算基础的数字技术在体育场馆中的运用,有效降低了全民健身服务生产与递送的传统能源消耗,提升场馆的低碳化服务能力。同时,全民健身服务资源与异质性服务需求的精准配置,避免了服务资源浪费与资源错配风险,实现降本增效。

1.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主体网络互嵌,形成更高效率的部门协同供给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集体行动存在信息不对称、关系结构不平等、部门资源分散、合作低效等困境[10]。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构形态,更依赖其协同性功能的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通过信息沟通发挥各自能力优势,形成协同效应。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间的数字化连接,形成更具效率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之间信息传递效率获得有效提升。多部门合作的传统模式下,线性的信息传递需要经历冗长的层级与壁垒,信息失真与沟通低效问题显著,造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需求的低敏锐度。数字技术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并联起来,部门信息交换与资源整合实现网状化的交互传递,极大提升了部门信息传递整合的效率,缩小了服务供给主体间的信息差[11],为多主体合作创造信息基础。(2)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效应。多部门资源汇集、整合、交换、互动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将政府普惠性、市场竞争性与社会公益性的部门优势进行有效结合,打破传统组织间的信息交流屏障与集体行动困境,进而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不同部门、层级、领域之间形成动态关联、利益协调、流程顺畅的高效协同供给形态。

2 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短板

2.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识别中的数据失真问题

(1)全民健身需求数据的来源范围有限。由于我国体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开发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数据的总体积累数量有限,并受制于不同部门、设备、应用之间的“数字孤岛”,尚未形成数据共享机制,影响全民健身需求数据的归集整合。另外,数据采集的社会歧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数据治理的重要挑战[12]。由于不同人群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差异、不同区域间数字基础设施的差距等社会原因,数据采集也在不同人群、项目、区域之间形成失衡的歧视性问题,导致全民健身需求数据失真。(2)全民健身需求数据挖掘的算法落后,数据的深层价值并未有效体现。全民健身需求数据采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局限于群众健身运动的步数、能量、场地等简单化运动信息,并未涉及到群众健身参与行为、感知、效果等深层次信息,简单化数据所蕴含的需求价值也极为有限。同样,受限于落后的算法技术,全民健身需求数据的挖掘算法仍以通用型知识图谱算法为主,与运动场景、行为监测、身体反馈、健康评价构成的“知识图谱+深度学习”高精度算法仍有不小差距。

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个性化定制的技术瓶颈问题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个性化定制的技术创新不足。受虚拟现实技术、健身传感器、健身物联网等技术瓶颈所限,当前数字体育的技术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智能运动穿戴设备、AR 及VR 运动感知设备、智能健身器材等终端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仍不高,健身指导、动作感知、运动监控的数字化算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缺乏条件下,服务产品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不足,难以衍生适用于老百姓的丰富全民健身数字化应用。在苏州“云医院”服务项目的考察中发现,受限于运动行为研判、身体健康监测等高精度算法的滞后,数字化运动处方的干预精度仍有待提升。(2)全民健身数字产品与人文关怀的技术矛盾问题。服务在线递送方式的冷漠性弱化了服务本身蕴含的“温度”,缺乏温情气息的数字化健身设施取代了富含社会交往的面对面服务模式,忽视了体育的体验感、幸福感与人性化,潜藏技术异化的后果。特别是当下,与数字社会脱节的老年群体难以有效适应数字化体育服务。面对数字信息获取能力与数字信息应用能力匮乏的老年群体,全民健身数字化服务的感知易用性不足,存在一定技术障碍[13]。数字化体育服务产品人机交互的功能设计,未能有效关注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对苏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平台的运行状况调研发现,平台所提供的云端赛事、直播健身指导、运动数据监测等数字化服务对用户要求门槛过高,操作使用流程繁琐,阻碍老年群体健身参与的积极性。

2.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跨域调配的数字鸿沟问题

(1)区域间数字体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差距,阻碍全民健身数字资源跨域流通。区域之间数字基础设施失衡,导致全民健身服务资源对落后区域难以形成有效覆盖,优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也无法形成跨区域的共享互通。目前,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市、县级体育系统内数字体育终端普及与高速网络覆盖不足,网络结构不够合理,网络浏览瓶颈突出,无法满足大数据下全民健身海量数据的传输需求。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 万亿,但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在16 个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 万亿的省市区中,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四川,反映出东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14]。(2)不同区域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与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到37.5%[15],可见我国城乡间居民的数字素养差距明显。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意识与技能不足,无法形成城乡均衡的全民健身需求采集与服务供给体系,掣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向农村区域流动。

2.4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空间升级的表面数字化问题

(1)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升级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标准。由于场馆管理层对体育场馆的数字化内涵形态认知存在差异,场馆运营方的发展思路仅停留在硬件、技术、规模等层面。在场馆数字化升级中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功能”等问题[16],未能针对场馆服务功能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技术与场馆服务功能融合不足,导致场馆数字化改造表层悬浮。并且,由于缺乏成熟的行业标准,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趋于同质化明显,多是对其他场馆数字化发展模式的照搬。(2)智慧化体育场馆的数字互联不足,影响用户健身的个性化体验。在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的调研发现,传统体育场馆的数字化改造并未实现预设目标,场馆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建设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应用于在线预订、门禁识别、体质监测等浅层服务项目,更深层的服务功能有待拓展。这是由于体育场馆的数字化改造仅停留在数字技术的硬件层面,缺乏配套的智能服务软件,健身机器设备与用户缺乏互联沟通,用户健身需求与行为的画像模糊,从而影响场馆服务的个性化与便捷化体验。

2.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低效能协同问题

(1)全民健身数据资源的多主体协同共享不足。分布于各部门的全民健身资源流动受限于“多头开发”“信息孤岛”问题,全民健身数据采集、上报、计算、匹配的一系列过程也未能形成部门联动共享机制。对常州智慧体育管理平台的调研发现,平台部门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平台中全民健身服务数据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行政服务中心独自提供,所接入的社会部门资源也比较有限。没有全民健身数据互通共享的前提,难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与递送。(2)多元供给主体的业务协同能力较弱。多部门业务关联的整合性服务,是公众获取高效便捷服务的重要前提[17]。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不足的情形下,各主体间的服务功能与业务融合协同存在隔阂。调研发现,在常州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提供的全民健身服务中,涉及多部门资源的整体化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碎片化特征比较明显。服务平台所提供的需求登记、网络视频、场地预定等服务呈现各部门分散供给的局面,多元主体间的生产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3 数字赋能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策略

3.1 优化居民健身需求数据采集的流程与范围,加强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应用

(1)优化全民健身需求数据采集的管理流程。运用“目标导向”“相关利益者”等成熟的需求评估模型,按照需求感知、需求画像、需求甄别、需求排序、需求监测、需求匹配的具体顺序,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数据采集的全流程机制,实施居民健身需求的精准用户画像与变化趋势预测。(2)建设覆盖全人群、全地域的居民健身数据采集网络设施,拓宽需求数据采集范围。按照互联互通的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依托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的现有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居民健身数据的全域采集,补齐数字体育基础设施应用的“最后一公里”。(3)研发全民健身需求分析的高精度算法模型,挖掘全民健身需求数据的深层次价值。借助语义分析、行为分析、感知分析等技术,研判全民健身需求的类别变化、人群个性、关注度变化,评估全民健身需求的重要程度,剖析全民健身需求的个性与共性需求,分类绘制需求知识图谱。进一步预测需求特征演变趋向,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的预测性决策。地方实践中,苏州市体育局打造的“苏体通”APP 通过用户、商户在线互动,广泛采集用户锻炼时间、场地、项目信息等数据,运用高精度算法分析用户群体的需求与偏好特征,针对用户需求定制个性化体育服务方案。

3.2 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个性化定制的技术研发,重点提升服务感知易用性

(1)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的数字化研发能力,解决智能健身产品个性化的技术问题。体育部门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部门打造数字体育咨询与研发智库,着重发挥高科技体育企业的技术优势,就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应用及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探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个性化定制中的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细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个性化内容。运用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身体健康状况、疾病人群类型、运动环境安全、运动健康风险,研发运动处方智能化制定的高精度算法,精确控制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场地等精细化服务内容。(2)提升智能健身产品的感知易用性,补齐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短板。着重提升智能健身产品的感知易用性[18],将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生理特征与心理需求纳入服务产品开发中,提供适老化的数字化健身服务。如在体育场馆的数字化健身设施改造中,着重考虑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体质健康评估、疾病干预处方、运动风险防范等特殊需求,运用简易界面设计进行老年人的逻辑和注视引导,提升老年人对智能健身产品的操作感与信任感。地方实践中,南京溧水智慧体育社区专门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设置老年智慧服务模块,配备老年人易于操作的智能终端设备,并安装防范老年人运动风险的健康体态监测与紧急呼叫系统,有效破解老年人健身参与的数字障碍。

3.3 扩大落后地区数字体育基础设施规模,引导全民健身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

(1)重点补齐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数字体育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健身设施、乡镇体育场馆等传统体育场地设备运行、服务资源调配、建筑能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推广场馆智慧管理系统、健身设施物联网传感器、智能运动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的应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部门间合作的实际条件,实行数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共建平台+委托合作”“借用平台+合力互助”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资源、技术和平台优势。(2)引导全民健身优质资源向农村等相对落后区域流动。在需求侧,以“数字素养”为中心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在农村等区域广泛开展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普及,重点提升中老年群体的体育信息获取、体育健康认知、智能设备运用等素养;在供给侧,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的区域共享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采集、整合运算、共享流通机制,不断推动科学健身指导、线上云赛事、体质评估等优质全民健身数据资源向乡村地区延伸。地方实践中,武汉市东西湖区蔡家社区高效运用智能健身设施的数据采集功能,依托健身设施中的数据传感器,对用户运动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上传至市全民健身中心与企业服务后台,以获取跨域、实时、精准的健身指导服务。

3.4 研制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的行业标准,提升场馆服务的便捷化用户体验

(1)因地制宜研制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的配置标准。在充分调研各类型体育场馆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大型体育场馆、中小型体育场馆、城市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健身房等各类场地,研制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的行业标准。在数据接口、数据采集、健身指导等方面实行通用型标准,另在场馆硬件设施、场馆软件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异型标准,避免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升级的盲目化与同质化。同时,对于不同类型场馆数字化升级应有所侧重,对于大中型体育场馆,需要重点关注赛事直播、观赛体验等方面的数字化升级,而对于小型社区健身场馆则需要重点关注用户健身行为监测、健身安全预防、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数字化升级。(2)促进体育场馆服务模块的智慧升级,促进便捷化的用户体验。在传统场馆中设置智能体育健身、运动行为监测、虚拟现实运动体验等服务模块,利用人工智能健身设备,对用户锻炼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实现锻炼行为指导、体态健康评估等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地方实践中,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通过智慧化升级,将全民健身、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数字资源融入场馆内各个场景,提升体育健身的多场景体验效果。

3.5 提高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多元主体的业务协同机制

(1)提高数字化平台的部门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多元供给主体资源共享。基于数字化平台促进各部门共享数据、展开对话、反馈信息、协调行动,将数据资源统一归集至平台,重点打通市场及社会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渠道。地方实践中,绍兴市智慧化数字体育平台纳入体育部门、医疗部门、体育社团、体育场馆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在体育健身指导、群众赛事组织等服务供给中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形成场景化应用、跨部门协作、多业务协同的“整体智治”格局。(2)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多元主体的业务协同机制。完善多主体的信息协同:多主体共享居民需求、运动、健康等数据资源,在部门间形成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行动中的部门资源分配流通。实施多主体的决策协同:基于多主体间的数字互联,建立跨部门、跨地域、跨人群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同决策机制,有效规避部门间利益决策冲突。创新多主体的服务协同:通过整合不同部门全民健身服务资源,整合智慧运营管理、在线健身指导、服务信息传递等具体服务模块,形成整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主体的功能融合与生产协同。

4 结束语

数字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深度应用,是数字时代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提能增智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的深度嵌入,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更加可及的服务全民共享、更加均衡的服务全域覆盖、更加便捷的新型服务载体、更高效率的部门协同供给创造技术条件与应用环境,从而形成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数字时代新思路与新方案。未来,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进程,应理性对待“数字赋能”在全民健身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全面补齐数据、技术、设施、组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有效防控数字化转型中的隐匿风险,加快建成与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与人民高品质生活期待相匹配、与体育治理现代化相协调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全民公共服务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