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融合示范园助力保供稳价富民增收
——以徐州市铜山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
2023-12-25张超江苏省发改委价格研究所
张超 金 娜/江苏省发改委价格研究所
铜山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棠张镇,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与徐州市新区联系的重要节点,属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核心区,拥有江苏省万亩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园区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下辖17个行政村,人口6.8万。作为首批创建成功的国家级示范园,按照“多种产业形态整合发展”的总体方向,大胆探索、全面推进,以服务保供稳价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拓展了园区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做法和经验
牢固产业基础,多业态发展活跃。示范园创建前,棠张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通过近年来的创建和发展,蔬菜和蚕桑产业区位优势凸显,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园区遵循“多种产业形态整合发展”的总体方向,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个基地”。“一个中心”即铜山农业农村“双创”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内设农产品展销(含电商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合作与研发、专家工作站、青年大学生实训、创新、创业等8个功能板块,可为示范园建设管理和各类农业从业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五个基地”即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三新”试验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省级万亩菜篮子工程基地、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总占地面积100亩,由“2馆1区”三个板块构成。包括铜山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铜山农文旅融合展示馆、铜山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其中,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入园参观人数已超10万人;“三新”试验示范基地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种苗繁育2个功能区组成;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由铜山区农机推广站和新技园合作社联合投资,建设了机械展示大棚1栋、高标准试验示范温室3栋和机械服务中心1个;省级万亩菜篮子工程基地包括跃进、位河两个行政村,为江苏省首批认定的永久性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及蔬菜初深加工等新型销售平台50余家;优质蚕桑生产基地着力做好万亩蚕桑基地培育和保护,发展壮大三家缫丝厂和丝织厂、蚕丝被厂。通过创建和示范引领,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提升,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多业态发展活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更加紧密稳固。
加大科技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棠张镇全年蔬菜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年产鲜菜16万吨。其中“省级永久性菜篮子基地”1.3万亩,是徐州市“都市观光采摘农业”的示范区。新增设施农业规模2400亩,改造老旧棚体7800亩,推广各类蔬菜新品种11种;基质育苗穴盘6.9万盘;两网一膜1.1万亩;遮阳网4.8万平方米;帘级0.4万台;滴管、粘虫板、防虫网、肥水一体化等设施1.1万亩;建设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及蔬菜初深加工等新型销售平台50余家。“棠溪牌”蔬菜远销黑龙江、上海等地,深受喜爱,享誉周边。仅蔬菜种植便使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700多元。二是加强科技转化,大力发展特色品种,着力把西红柿“小盆景”变成“大风景”。目前全镇发展西红柿种植1.5万亩,年产西红柿1.35亿斤。与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新品种试验、新模式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仅新技园合作社就种植了草莓西红柿、樱桃宝宝西红柿、水果西红柿等近10个品种,带动180户农户种植,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的西红柿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农户收益较高。对种植户和合作社的调查表明,示范园蔬菜种植以茄果(番茄、辣椒、茄子等)、绿叶(青菜、大白菜、生菜、芹菜、菠菜等)、瓜菜(黄瓜、丝瓜、南瓜、冬瓜等)三大类为主,多数为日光温室种植。据2022年11月开展的典型调查(12个种植户和合作社)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1年,示范园茄果类亩均产量约1.25万斤,亩均种植成本约7500元,亩均收益约1.4万元,瓜菜类亩均产量约3.15万斤,亩均种植成本约8500元,亩均收益约2.3万元,绿叶菜类亩均产量约1.25万斤,亩均种植成本约1500元,亩均收益约8000元,远高于全省同类蔬菜种植收益的平均水平。在蔬菜生产调查中部分农民反映农资价格逐年上涨,造成成本不断提高,而疫情、天气等诸多因素,也导致蔬菜价格容易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种植户普遍对今后发展较为乐观,认为只有加大科技应用,形成特色和亮点,收益会逐步提高。
稳定农产品产销渠道,助力保供稳价。近年来,通过提升生产空间保障能力,加大保供基地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打好产业政策“组合拳”,构建了蔬菜保供阵地全域推进模式,生产主体发展呈园区化、集中化发展特点,种植品种多样优良、上市错峰布局,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在基础性、应急性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产地直供渠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徐州市常住人口逐年增加,市民的蔬菜需求也随之增加,每年夏、冬两季,叶菜类等不宜长途运输的蔬菜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居高不下。示范园积极引导菜农大力发展叶菜类等蔬菜的绿色生产,加大喷灌、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等设施的配套,完善基地农残检测设备,加强检测人员配备,建成绿色叶菜生产基地4000亩,年种植叶菜面积2.4万亩,年产叶菜3.6万吨,将棠张镇建设成徐州乃至周边城市的保供菜园,切实拎稳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护好了农民的“钱袋子”。二是搭建网络电商平台。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依托网络电商平台,有效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农产品网络销售占农产品销售的比重达33%。引导众多农户在一亩田、中粮我买网、惠农网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经营自家农特产品。目前园区已建立各类电商平台27家,电商从业人员5000多人。三是保证市场蔬菜供应。“菜篮子”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关系民生质量,关乎民心稳定。面对灾害性天气以及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示范园先后出台10项支持举措,组建保供服务队,帮助菜农恢复生产,组织协调做好成熟蔬菜采收外运,在保障“菜篮子”主打品种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的同时,着力优化品种结构,为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对策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破解土地流转瓶颈,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解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要统筹示范园土地资源。优先扶持发展产业融合项目,对发展前景好,整体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土地使用上要重点支持。二是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农户采取转让、出租、质押等途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运用规范流转方式、建立评价系统、引入仲裁组织、健全管理机制等各种方法,切实维护好农民与经营户之间的双边利益。
建立人才和科研支持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培养产业融合发展人才的力度。一是注重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在示范园区内、农村合作社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引导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设产业融合相关专业和课程。二是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重点面向人才培养和引进,定期举办培训班,带领人才“走出去”,组织开展横向参观交流学习,从外部引进产业融合专业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加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中去,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水平。三是加大科研创新。积极推广使用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注重与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对接交流。学习农业发达地区的产业融合先进经验,引进前沿技术,开拓创新。积极推进网络、大数据等高科技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运用。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化转化。
加大金融和财政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在金融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一是要加进一步大财政投入。应建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强示范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园新型融合主体。二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在发挥好现有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情况,放宽担保抵押标准,降低资本进驻产业园区的门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示范园的发展建设中。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要针对部分农产品收益低、风险高的实际情况,引导保险公司开设相关农产品保险,满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种需求,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提升基础设施硬件水平。目前,蔬菜生产冷链效率较低,损耗大,损失多,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制约收益的提高。据调查,棠张镇也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大冷链投入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田头冷链设施布局,如移动冷库,以平衡季节性供求关系。另一方面,要在政府的指导和牵线搭桥下,进一步密切市场供求渠道,充分发挥联合社的作用,增强调节能力,降低市场风险。
协同构建“菜篮子”应急体系。以价格稳定为原则,综合各项调控政策的效力,细化应急响应类别和等级,量化各级应急响应举措,明确各细分场景下的政策选择和实施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一是重点做好居民“菜篮子”预期管理。建立健全应急保障网格化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流通枢纽的基础上,依托社区管理主体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团购、蔬菜小门店等多元零售主体的管理,提高应急状态下的组织化程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满足各类别居民“菜篮子”需求,避免造成恐慌加剧供需矛盾。二是构建统一权威的“菜篮子”信息发布平台。创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面向“菜篮子”生产者、经销商和零售商定向发布专业化预警预测信息,提升监测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调控场景前移,着力化解市场风险隐患,平抑市场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