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空、人关系看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
2023-12-24王鲁湘
□ 王鲁湘
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美学分析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本文试图从毛泽东诗词中时、空、人三者的关系入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是怎样经过美学点染和艺术熔铸而化为这些瑰丽诗篇的血肉和灵魂的,进而来探讨毛泽东同志美学理想和诗词美学性质。
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定向:一致和超越
一般说来,一个人必须在下面两种与时间的心理关系中选择一种。一种是觉得自己面向时间,时间与人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这一种关系我们暂且称之为“相对”。还有一种是人觉得自己并不面向时间,而是与时间同一方向运动着,我们暂且称之为“一致”。生命是一种时间现象,一个人在与时间的关系中取何种心理态度,即取什么样的时间观,能直接说明他对人生的态度。人总会在上述两种态度中选择一种,以确定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调节生命运动的节奏和衡量生命存在的价值。一般说来,取“相对”态度的人,往往觉得时不我待,时间总与自己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故虽面对时间,却时时反顾,惋惜时逝之速,总感觉与时间处于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古诗中,这种“惜时”“叹时”的时间观很普遍。而取与时间“一致”态度者,却觉得自己与时间是一同前进的,代表着时代与历史的方向。因而,他能正确地认识“现在”在时间链条中的作用,也能积极地展开“现在”的创造。因为他相信,现在的创造,会在未来成为自己充实的过去。过去对于现在,现在对于未来,就像李白诗中所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就不会有那种取“相对”态度的人常有的感伤情绪。在毛泽东诗词中表现的是一种与时间一致的心理,时间与抒情主人公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他的每一首诗词是如此,他的三十多首诗词更是组成了一个澎湃前进的历史系列,追踪着中国革命飞跃的步伐。这种时间感,使得毛泽东诗词呈现出一种从容、坚毅、豪迈、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精神,执着于眼下每一项实践和创造,对事业充满信心和自豪。“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多么坚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么豪迈!
傅抱石、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550×900cm 纸本设色 人民大会堂藏
不仅如此,在毛泽东诗词中,最突出的还是那种对时间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我们总感到有一种似能冲破时间界限的奔突。“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对时间多么不安分,然而,却赢得了青春不老,“踏遍青山人未老”。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展开的则是对时间的哲理思索:“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起句即用两个空间意象的组接,传达出一种紧迫的时间感,立刻又“万里长江横渡”,然后轻轻拓开一笔,“极目楚天舒”。弄潮儿在时间的激流中,从容驾驭,张弛自得。这样,自然想到孔子在江边所发的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能说毛泽东同志对孔子的叹息全无同感,在珍时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时间方向的心理不同,情思便全然不一样,一逼促、一从容,一怅惘、一豪迈。下半阕通过眼前和想象中的空间意象,把对时间的超越具体化,“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更立”二字入神地传达出这种超越,把未来现实化。结尾二句更妙,“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从千古神女的眼中,反映出人间变化之巨。把全词统一起来看,孔子和神女是以静待动,对时间取旁观无为的态度,面对时间的飞速流动,当然只好哀和惊了。而“我”不但与时间“一致”,并且还能超越它,心境自然也就宽畅和欣悦了。将历史与神话人物点化成为时间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毛泽东同志这首词尤见高妙。江中弄潮的“我”与江边喟叹的孔子,一日三变的祖国建设与千年恒是的巫山神女,两两相对,一豪一哀,一动一静,反衬出中国人民对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种自豪感,也形象地再现了他们一日千里的雄姿。
傅抱石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13.5×67.3cm 纸本设色 1964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九六四年十月初,敬写娄山关词意。傅抱石并记。钤印:抱石之作(白)不及万一(朱)
比较典型地表达了人与时间的竞赛中超越时间,又被时间追迫因而更奋勇激进的心境的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和时间互相追赶,以天地的旋转和万年的盈缩作为这场竞赛的背景,构成一幅浓缩着无限时空容量,具有很大张力的画面。人以“只争朝夕”的运动,加快了创造的频率,增加了生活的密度,延缓了自然时间的节奏。人的运动产生了奇迹。人们说毛泽东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恐怕在时间观上取“一致”与“超越”的态度是形成这种美学特色的原因之一。
由这种时间观,引出下面两种在毛泽东诗词中独有的时间心理状态。
1.“惊回首”
因为与时间“一致”,所以对逝去的并不惋惜。逝去的乃是用自己的实践充实了的过去。因为不断地超越,所以在奔驰中,不曾驻足和缓髻来流连路上的光景。然而开拓者自有开拓者的喜悦,这就是“惊回首”。此惊含喜,说明喜悦的强度和出乎意料的满足。是啊,“快马加鞭未下鞍”,一往无前,不迟疑,不踌躇,一举飞越耸入云霄的山巅,猛然回首,才惊喜地发现那山巅仅“离天三尺三”!胜利者与征服者的豪情喜悦怎不油然而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这些诗句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回顾历史时的“惊回首”的心情。
2.“只把春来报”
由于人对时间的主动超越,所以更有一种居历史之先,为时代先行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卜算子·咏梅》以梅花的芳姿塑造了一个崇高圣洁的先使者的形象。她不怕孤独,不负使命,把未来的春天美景掇入现在的寒冬,当她预报的春天灿然到来时,她的芳魂便又隐在百花丛中嫣然微笑。梅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先行者的形象,她正是毛泽东美学理想的一种形象的体现。所以,她在毛泽东诗词中一再出现,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染。
二、“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时间展望与空间意象
中国古代诗人一般采取三种展望角度:宇宙性展望、历史性展望和个人性展望,或者叫做空间展望、时间展望和身世展望。宇宙性展望,是指对宇宙自然现象的直观及由此引起的对宇宙本体或自然规律的思考。历史性展望是对历史现象的观察及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个人性展望是指对个人身世的追忆与设想及对个人与历史、宇宙关系的思考。说是“展望”,强调的是在诗词中要把思考沉淀在直观形象中。认真研究一下毛泽东诗词的展望角度,对理解其美学特色会有一定的帮助。
1.历史性展望与宇宙性展望相结合
傅抱石 芙蓉国里尽朝晖 33×46.5cm 纸本设色 1964年款识: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年一月,敬拟《七律·答友人》诗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朱)甲辰昕作(朱)不及万一(朱)
在毛泽东诗词中,极少纯粹“个人性展望”的作品。只在《沁园春·长沙》《贺新郎·挥手从兹去》等词中,可看到一些个人性展望的东西,但它们在全诗意境中还是被升华到了超出个人范围的高度。诗词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宇宙性展望和历史性展望达到大写的“人”的展望的,在毛泽东诗词中,不大见得着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无主结构,旨在建设一种浑然的物我同一、主客同一的意境,以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写的“人”,也就是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眼光,注目宇宙大自然,激起历史的沉思,这就是毛泽东诗词中宇宙性展望和历史性展望相结合的含义。由于宇宙大自然是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发生关系,所以它也就作为实践对象被展望;由于人为“实践主体”,所以历史也就成为实践的历史。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展望的内容,那就是,对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展望。这种展望所激起的就只是一种“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战斗豪情和哲理思维。这也就决定了毛泽东诗词艺术天地的无比广阔和艺术意境的无比恢宏,真正做到了“兴寄旷远”。试把《沁园春·雪》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作一比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诗意境极为奇崛沉郁。全诗从历史性展望和宇宙性展望落笔,归结到个人性展望。在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中,更感到一种伟大的然而也是绝望的孤独。《沁园春·雪》则先从最广阔的角度对宇宙进行展望,把一片孤冷寂寥的冬景写得神采飞动,生机勃勃。没有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没有主宰自然的主人翁态度,要在面对冰天雪地的莽莽荒原时,激发如此美好的诗意,使寒冷的冬天在我们的感觉中“热”起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下阕从宇宙性展望转到历史性展望。一个“惜”字,把上阕的广阔空间,一下引入由五个皇帝名字代表的悠久的时间之流中。“俱往矣”三字,把刚才还粘在思绪中的历史之流推开去,作者从中旋过身来,展望今天和未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帝王中五个佼佼者,虽武功赫赫,然文治微微,一个“惜”字,道出千古遗恨。毛泽东同志惋惜他们对祖国的大好自然开发利用不够,为民族造福太少。毛泽东诗词从来没有从宇宙性展望与历史性展望堕入到个人性展望,倒是相反,常常从一种个人性展望升华到历史性、宇宙性展望。就像在给杨开慧的《贺新郎》和给李淑一的《蝶恋花》中表现的那样。他或纵观天地,或俯仰古今,总是由衷地迸发出一种“人化自然”的雄心壮志,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历史使命感。因此,毛泽东诗词与中国古人的诗词虽然都有宇宙展望与历史展望,但内容却完全不同。宇宙在古人心中,一般是一个抽象的浑沌,历史在古人心中,一般是一种抽象的时间,而不是像在毛泽东诗词中那样,宇宙被理解为和人历史地发生关系的现实自然,理解为实践对象,历史则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过程。所以要理解毛泽东诗词独特的美学意义,首先,必须理解其展望的真正内容。
傅抱石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 纸本设色 1950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庚寅八月九日初试笔,傅抱石金陵并记。钤印:傅(朱)其命维新(朱)往往醉后(朱)
有些论者常常把“达观”这样的评价放到毛泽东诗词中,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认识。达观,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包括宇宙、历史、人生)所取的一种展望态度。依本文的观点,就是暂时把个人性展望拓开去,化为一种历史性展望或宇宙性展望,但往往是把个人身世与历史和宇宙的某些抽象绝对的观念联系起来,在这之中找到一种理性的慰藉,希望在与宇宙本体的“齐一”中化掉自己,迎向伟大,迎向永恒,借以排除现实人生的苦恼。这是王维等古代作家诗词内容的一个特点。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达观的历史性宇宙性展望本身,常常意味着对人生的否定。而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的历史性宇宙性展望,则完全是以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毛泽东同志说:“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比资产阶级高明,他们懂得万物的生存发展的规律,他们懂得辩证法,他们看得远些。”(《论人民民主专政》)所以他们就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有限的个人生命与无限的人类实践的历史以及在这实践中人对无限的宇宙自然的征服联系到一起,这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做历史性展望和宇宙性展望时的人生观。取得这样一种人生观,只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出现以后才有可能。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思想基础就在这里。
2.历史性展望与宇宙性展望结合的意义
(1)能创造代表时代气魄的崭新意境
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种结合,在宇宙性展望中包容着历史的深度(空间时间化),在历史性展望中融合着宇宙的广度(时间空间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由于用极广阔的宇宙空间意象和神话人物来传达对历史的宇宙性展望,时间显得格外悠长了,以空间的寥廓表示时间的久远,就有了上面说的时空互相包容、互相显示的艺术效果。
(2)时空转化,艺术地表现了实践与现实的统一过程
傅抱石 龙蟠虎踞今胜昔 60×87cm 纸本设色 1960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龙蟠虎踞今胜昔。一九六○年五月写,傅抱石并记。钤印:抱石私印(白)换了人间(白)
李可染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意 纸本设色 1965年款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九六五试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可染。钤印:可染(白)
我们常笼统地称为“生活”的东西,分析起来包括实践与现实这样动和静的两个方面。实践是现实的,现实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二者统一性的一面;实践是在时间中运动的现实,而现实是转化为空间存在的实践,这又是它们不同的一面。由实践到现实的转化有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做宇宙性展望时,展望是实践的结果——现实(包括社会和与人处于一定历史关系中的自然);做历史性展望时,展望的是实践过程本身。马克思说的“人化自然”的实践观,科学地表述了时空转化关系。“人化”就是实践,它是时间性的;“人化的自然”就是现实,它是空间性的;“人化自然”就是实践和现实、主体和客体、时间和空间、历史和自然的对立与转化。毛泽东诗词中历史性展望与宇宙性展望相结合的深刻的哲学基础,就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时空转化包含了三层意义:其一,实践是现实的,而现实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二,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沉淀在物的现实之中,而物的现实以客观物质的形态,肯定着人的创造活动;其三,人的本质通过实践在自然中得到实现,而人化了的自然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毛泽东诗词中,这三层意义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是用空间意象及其组合、交替、转化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空间意象(山、原、江、海等)都具有时间的张力,都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由于人的实践而被灌注生气。这样,无具象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本身就获得了自然形象而成为具体可感的;原来自在的自然也获得了深刻的历史意蕴而成为发人深思的。我们来看看这些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桥飞架南北”……乍一看,全都是空间意象,是现实的状写。但是,这些巨大的空间意象,在一定的关系链中自由飞动,充满生命所特有的时间运动的节奏,向着尽如人意的合目的性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毛泽东诗词特有的“动势”和韵致,既浑茫雄健,又灵动清奇。行动的对象和行动的结果这些空间意象构成一个时间流,体现出行动本身及其力量。这些空间意象把作为时间过程的实践具象化、空间化、现实化了,而且又使自身时间化和动态化了。如“红雨”“青山”是对象,“浪”“桥”是结果,而“翻作”“化为”则使它们构成一个转化关系,实际上是把人的实践行动的过程用空间意象表现出来了。主匿宾后的句式,使我们总感到一个伟大的实践者的存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每一个空间意象,都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要言之,这两种展望的结合,时空的转化,以艺术的形式成功地表现了现实与实践的统一过程,表现了主体和客体在对立中经由实践的中介,实现同一的伟大过程;同时,又处处揭示实践主体——人的本质力量。这就从内容上规定了毛泽东诗词崇高美的性质。
三、“而今我谓昆仑”——展望中人的地位
1.宇宙性展望总是为历史性展望张本的
毛泽东诗词中对空间意象的审美感受总是浓聚着人的伦理情感和哲理思维,透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审美感受始终趋向于追求和探索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这个严肃深刻的主题。在诗词中熔铸着一个革命领袖对祖国、对人民的巨大的深情,对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的沉思。所以毛泽东诗词在风格上格外凝重,有些在格式上也有一个明显的特色:上阕是宇宙展望,下阕是历史展望。过去有人只把这看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实在是没有明了这种格式在毛泽东审美感受中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浪淘沙·北戴河》一起句便是浑茫的宇宙展望:“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下阕起句却是遥远的历史展望:“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但这两种展望最后都归结到人的展望:“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这浑茫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构成的背景中,引起读者对于人的命运的遐想和深思。因此,尽管毛泽东诗词中自然意象的密度相当大,但只有人及其实践才是唯一的主角。
李可染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 纸本设色 1959年款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主席词意。一九五九,可染画。钤印:可染(白)解放以后(白)
2.人的伟大超过自然的伟大
钱松嵒 万山红遍 纸本设色 1965年款识:万山红遍。一九六五年,钱松嵒得此意于晋北。钤印:不老松(朱)
前面说过,在毛泽东诗词中极少个人性展望。无论在历史性展望和宇宙性展望中,我们突出地感觉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存在。他或者作为展望者而存在,或者化入展望的对象中作为被展望者而存在。他君临历史,入主宇宙,无时无地不映现他高大伟岸的身影,不体现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这个巨人,这个高大的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形象,就是人民,就是无产阶级,就是中华民族和它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沁园春·雪》中的自然,不可不谓大矣,历史的跨度不可不谓久矣,而那个“望”自然,“惜”历史的“人”,却站在自然与历史交叉的至高点上俯瞰指点这一切,更可谓高大无比。昆仑之大,横空出世,而倚天抽宝剑把它裁为三截的人,简直就顶天立地了。《十六字令》三首,写山之高,却不先说山高,而把它放在人过后再写,这就突出了人的伟岸,而不仅是突出山的高大。人因山而高,山高人更高,以山的高峻烘托人的雄伟,是这首词的主旨。类似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毛泽东诗词中比比皆是,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新生的阶级,一个伟大的民族的奋勇崛起以及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英雄气概。如果说在毛泽东诗词中常常表现出时空的无限,那不过是从对象的角度说明了人的实践的无限与人的力量的无限。从时间看,我们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的超越,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用自己的实践从事人类史上节奏最快的“向人复归”(马克思语)的历史运动。我们正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联系到中国近代迟滞的历史进程,这种“超越”的历史感觉就更强烈了。蓦然回首,焉得不惊?偶作流连,如何不喜?瞻望前程,能不兴奋?
从空间看,人民开始真正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人化自然”了。自然因为与人的关系的根本改变而不会再成为异己的力量,只能为民造福。现实与实践的统一,虽然仍留有严重抗争的痕迹,但是自然还是按着人的合目的性的要求已经肯定或正在肯定人的本质力量,成为“随心”和“着意”的了。
解放了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成为历史和自然的主人,因而人的地位被空前地提高了。倾向于人的合目的性内容的探索追求的审美感受,也就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作了最彻底、最乐观的肯定和最热烈的颂赞。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时、空、人的关系中的具体时代和阶级的内容,是毛泽东诗词独特的崇高美的血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这种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诗词崇高美的灵魂。
石鲁 东方欲晓 纸本水墨款识:石鲁写。钤印:石鲁(朱)磊磊落落(白)
魏紫熙 天堑通途 85.2×140cm 纸本设色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天堑通途。一九七三年,魏紫熙。钤印:魏紫熙印(白)
潘天寿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 纸本设色 1959年款识:江山如此多娇。五九国庆献礼,寿。钤印:潘天寿(白)
潘天寿 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意 纸本设色款识:无限风光在险峰。雷婆头峰寿者画。钤印:潘天寿(白)
陆俨少 毛泽东《十六字令》词意 17×82cm 纸本设色 1960年代款识: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毛主席词意。陆俨少写。钤印:俨少(白)宛若(朱)穆如馆(朱)旧家上柏山中(朱)
陆俨少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词意 纸本设色款识:《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主席词意。陆俨少敬写。钤印:俨少(白)宛若(朱)穆如馆(朱)旧家上柏山中(朱)
赖少其 毛泽东《冬云》诗意 95×180.5cm 纸本设色 1978年款识: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主席《七律·冬云》。一九七八年于淝上,赖少其画腊梅花。钤印:赖少其(白)兴之所至(白)一木一石之斋(朱)
宋文治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30.5×57.3cm 纸本设色 196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款识: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录毛主席《沁园春》句。一九六四年八月,文治于南京。钤印:文治(朱)
张凭 忽报人间曾伏虎 纸本设色 1964年款识:忽报人间曾伏虎。敬写毛主席《蝶恋花》词意。一九六四年,张凭于北京。钤印:张凭(白)
谢稚柳 毛主席诗词册(附局部)纸本 1967年款识:毛主席诗词。一九六七年五月,为一平同志属书。谢稚柳。钤印:谢稚柳(白)壮暮生(朱) 壮暮堂(朱)稚柳(白)稚柳(朱)壮暮翁(朱)长年(朱)
谢稚柳 毛主席诗词册(局部一)纸本 1967年
谢稚柳 毛主席诗词册(局部三)纸本 1967年
谢稚柳 毛主席诗词册(局部四)纸本 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