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杂技发展现状及前景
2023-12-24王凯骐
文|王凯骐
杂技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广受世界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新时代的中国杂技,已发展成为一门以技巧为核心、与其他文化和艺术形式互促交融并兼容传统与现代的综合艺术,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气派的重要文艺载体。
近些年来,杂技工作者致力于深塑杂技的文化语境,强化杂技本体的文化底蕴,在技术之外借助故事和思想的传递与观众共情、共鸣,构建起符合时代的观演关系,呈现出新时期杂技剧、新马戏和杂技秀异彩纷呈的态势,多部精品力作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文借对云南杂技现状和发展的梳理,以求为新时代新要求下云南杂技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
一、一院一团构成云南杂技主要根基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始建于1956 年,是云南省第一所省属公办艺术类职业院校。2006 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该校加挂“云南省艺术学校”牌子,保留中等艺术教育,形成大中专一体化办学格局,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花灯)传承基地、云南华文教育基地、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重点骨干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该校建校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被誉为“红土高原上艺术家的摇篮”。
一直以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表演艺术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原来形体艺术系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完善和拓展,于2021 年成立的表演艺术学院有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杂技与魔术、国际标准舞、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专业,其中杂技与魔术专业是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项目,表演艺术学院在核心课程标准研制、教学标准制订、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内部诊断与改进等多项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研究的成果填补了国内同类专业的空白。学院还积极主动融入服务云南边疆民族团结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东南亚艺术团”“实验杂技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大篷车、百团千队红色轻骑兵和脱贫攻坚惠民演出;先后接待来自欧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艺术教育代表团来校交流访问,派出师生赴海外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接收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学生开展短期教育。
此外,云南杂技还有一个重要阵地——云南省杂技团。云南省杂技团成立于1956 年,前身是1952年组建的昆明人民杂技队。1956 年建团以来,该团汇集和培养了众多杂技人才,在各个历史阶段都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作为云南省代表性、示范性杂技表演机构,该团在2010 年转企改制,成为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由原来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国有文化企业。此后,虽然经历了市场中的艰难,但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仍然坚守初心使命,在传承“滇派”杂技的基础上,汲取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元素,着力打造精品节目,在国内外各大杂技赛事上屡获大奖。
二、一院一团发展现状
1.构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模式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的杂技与魔术专业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学历教育中处于高层级,也是云南省级高水平A 档专业(群)培育专业和第二批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创新团队(杂技与魔术表演)。它的杂技表演教学团队是一支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高,专业素质能力强,课堂教学、专业理论研究和舞台实践经验丰富,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目前共有成员20 名,其中专职教师17 人,具有高级职称12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0%。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模式下,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特色优势,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16 项。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作为省级“双高”院校培育单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专业上积极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多项杂技专业类竞赛、展演,坚持发挥“赛演结合、学练并重”的教学特色,以此检验师生教学成效,强化杂技专业技术特长,持续推进学院内部“三教改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全力培养杂技优秀表演人才。教学团队成员参加的全国专业竞赛和展演共获奖14 项,国家级专业比赛获奖59 项,获国家级荣誉7 项、省级荣誉24 项,国际专业比赛获奖4 项,省级专业比赛获奖89 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 项,校级奖项16 项、校级荣誉16 项。师生们先后9 次受委派,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对外艺术交流访问演出与培训工作,交流展演700 余场次,受益观众达35 万多人次。
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以来,共获得国际级奖项8 个、全国性奖项6 个、省级奖项11 个,其中国际金奖4 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蹦床爬杆》荣获“第四届摩纳哥蒙特卡洛‘新一代’青少年杂技比赛”金奖。
为颂扬伟大革命音乐家聂耳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创排了大型杂技舞台剧《聂耳》,旨在用新颖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革命历史的片段,传达老一辈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牺牲奉献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号召大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挥洒热情和汗水,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聂耳》成功地将杂技艺术同舞蹈、戏剧等艺术跨界融合,用创意引领杂技新模式。创新编排了倒立小顶拉提琴、蹦床飞竿、云梯追逃、三人技巧等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尤其是把传统的硬钢丝技巧加入剧中,将“吊子”技巧与五线谱相融合,呈现了全新的技巧节目,并在舞美道具方面上首创了五线谱、大型古筝、云梯警车、高音谱号(吊环)等道具,同时将大型道具巧妙地融合在剧目的场景中。
2021 年,《聂耳》首演后便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连续三年获得云南省精品艺术资金的支持。2023年,该剧荣获文旅部颁发的“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
三、前景不容乐观
1.杂技专业生源匮乏和杂技培养手段单一阻碍了云南杂技艺术的发展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专业设置单一,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学院只设置有杂技表演专业,主要以培养杂技演员为主。课程设置以杂技技巧的掌握为主,专业目标单一。随着杂技艺术的快速发展,杂技人才需求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云南杂技在杂技教育、杂技编导、道具研发、舞美设计、艺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人才缺口。显而易见,学院当前的杂技教育体系相对薄弱且无法满足杂技艺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杂技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目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的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招生困难,生源短缺,严重阻碍了云南杂技艺术人才的培养。由于报名人数少,学员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尽管当今各杂技团校在训练条件和生活待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招生难的状况仍然没有太大改观,生源匮乏已经成为云南杂技艺术能否薪火相传面临的最大挑战。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法同步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作为云南省杂技艺术发展的支柱,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目前经营困难,现有的收入来源无法覆盖成本支出,企业面临亏损。随着规模的扩大,目前公司需要承担的企业身份人员工资逐渐增加。虽然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院团扶持资金,但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剧目编创。经济效益跟不上导致该团在人员上难以保持稳定状态,编导、演员、教练员等各种人才缺失现象较为严峻。
四、积极探索促进云南杂技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
当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急需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特别是低年龄段杂技教学体系;要落实职校合作办学,建设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畅通渠道,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提高应用型杂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好职业教育中杂技表演学历教育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探索打造高标准、多层次、多平台、国际化、学科专业交叉的拔尖人才建立培养模式。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摆脱存活艰难的现状,一是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做好稳定团队工作,要让全体员工有奔头、有凝聚力;二是要吸引全国优秀杂技表演人才,做好“滇派”杂技文化传承的工作;三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要争取各方面的关注和力量来保护“滇派”杂技仅存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活得好。
云南杂技在中国杂技的丰厚土壤中萌芽、发展、创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云南沧源崖画就已出现技艺表演性的人物造型,在云南民间较早就有关于云南民族杂技的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杂技人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硕硕战果,在国内外比赛中频频获奖,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未来,云南杂技工作者也会共同努力,克服目前的困境,相信云南杂技在新时代终将翻开崭新篇章,谱写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