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控
2023-12-24龙永正
龙永正
(宜宾市翠屏区白沙湾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644000)
猪圆环病毒病 ( PCVD) 是由猪2 型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最早于1991 年在加拿大发现,并很快在欧美、亚洲等国家开始蔓延流行,尤其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发病严重,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我国于2000 年后出现大流行,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PCV2主要对免疫系统造成危害,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猪群发生免疫抑制,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或继发感染,使病猪死亡率上升。
1 病原
猪圆环病毒是目前发现最小的病毒,该病毒于1974 年被发现,只是当时对该病毒还不认识,被认为是细胞污染物,直到1982 年Tischer I 等[1]将该病毒分离,发现是单股环状的DNA 病毒而不是细胞污染物,然后将其命名为PCV。该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分别为PCV1 和PCV2,其中PCV1 没有致病性,引起猪发病的为PCV2。圆环病毒耐酸,在酸性环境中仍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而且也耐热,在70℃的温度下可以耐受15 min。该病毒对消毒剂比较敏感,氧化剂、苯酚、季胺类化合物等都可以将其灭活。
2 流行病学
自然界中PCV2的分布广泛,猪对该病毒非常易感,也是天然宿主。不同性别、品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发病,野猪、鼠、牛等也可以感染,但是该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猪群的环境、自身的敏感性等因素导致PCV2的致病程度不同,不同地域猪群中分离的PCV2的毒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猪品种来看,长白猪的易感性较强,而皮特兰猪的感染率低[2]。
病毒、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精液、分泌物、粪便等多种途径向外排毒,污染周围环境,成为猪场接触传染的主要形式,健康猪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圆环病毒病也可以垂直传播,感染后的妊娠母猪经胎盘可以垂直传染给仔猪。感染PCV2 后的公猪精液中也含有病毒,可以经过配种传播给母猪。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季节性不明显,但是秋冬季节气候变化明显,发病率较高。此病的发生率也和母源抗体水平有关,抗体水平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高。饲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免疫程序规范,感染率就低。此病单独发生的很少,常常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尤其和猪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较多。此病最初发生以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最为常见,尤其40~120 日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一般不高,当混合和继发感染达到80%以上时,死亡率高达100%。PCV2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多,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的猪场,猪场内会存在PCV2感染的多种表现形式,如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NDS)、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到目前为止,我国猪场中已经普遍存在PCV2,但随着防疫工作的加强以及规范化,圆环病毒病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和混合感染,不容易被发现,对猪场的威胁很大[3]。猪场要定期对PCV2抗原抗体进行免疫监测,做好疫苗补种,防止继发和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群感染猪圆环病毒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分别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仔猪先天性震颤、繁殖障碍等。
3.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圆环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尤其6~8 周龄的仔猪发病率较高,对哺乳仔猪的影响很小。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少,出现进行性消瘦。还伴有贫血、咳嗽、下痢等症状。此病常常因为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使病情变得复杂,严重。病理变化是全身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特别是肺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体积是原来的3~10 倍,而且硬度大,表面有白色的坏死灶。肾脏、肺、脾脏等脏器也肿大,肝脏颜色为暗红色,出现不同程度的花斑。如果出现继发感染,还会出现心包炎、腹膜炎等炎症。
3.2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也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型传染病,首次发生是在1993 年的英国,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发生。这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病原、有害的化学物质、刺激性药物等导致免疫球蛋白外溢、肾小球损伤引起的,其中感染PCV 后容易发生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该病典型的特征是血管炎症,肾脏、皮肤出现病变。猪体表如背部、胸腹部、耳部、后肢内侧、会阴部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或者红点,有时会观察到隆起的小丘疹。严重的病猪会有轻度发热、食欲不振、生长速度缓慢等病状。该病的发病率在10%~60%,疾病发病时死亡率在30%~60%。慢性病病程长,死亡率低,有的病猪不需要治疗可以自行痊愈。耐过的猪生长发育不良,皮肤上会留有瘢痕,甚至有的成为僵猪。该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坏死性系统性血管炎和坏死性纤维素性肾小球肾炎,肾脏肿大,胸腹腔有积水。皮肤出现皮炎、坏死、化脓等变化。
3.3 仔猪先天性震颤
仔猪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发生于出生1 周内的仔猪。仔猪出生后,机体全部或局部出现震颤,震颤的程度轻重不一,头部和尾巴震颤比较严重。由于震颤,仔猪不能准确吸吮初乳,导致出生后很快死亡。有的仔猪后躯震颤,导致不能站立。该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预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发生此病的主要原因为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了PCV2病毒,尤其在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同时流行的猪场,该病的发生率高。非化脓性脑膜脑炎是仔猪先天性震颤典型病理变化。
3.4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于10~18 周龄的猪。PCV2和猪蓝耳病毒、细小病毒等混合感染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PCV2感染导致猪免疫系统出现机能障碍,很容易感染其他的病毒、病菌引起呼吸系统障碍。病猪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生长缓慢等症状。剖检可以发现肺部出现肉芽肿性炎症,腹腔积水等。
3.5 出现繁殖障碍
感染PCV2后,可以引起母猪流产、产弱仔、死胎等,提高母猪的返情率。感染后的胎儿如果成活也容易出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降低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初产母猪感染PCV2后,流产率高达70%以上,发情延迟,病情会持续2~4 周。经产母猪感染后流产率较低,但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的数量增加,病程可以持续数月。
4 防控措施
到目前为止没有有效控制和消灭圆环病毒病的措施,防控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严格消毒制度,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减少应激,建立快速诊断疾病的方法,加强对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预防,防止多种疾病混合感染。
4.1 严格消毒制度,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严格消毒制度,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对养殖场周围环境、猪舍、饲料、粪便以及进出猪场的车辆、人员、货物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养猪场要采取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养殖场、猪舍的进出口要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间,利用3%氢氧化钠溶液、10%的石灰水溶液等进行彻底消毒。要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换气,降低氨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还要加强引种监测,大量引入种猪,种猪的来源、免疫力都不相同,猪群的免疫状态也就不稳定,很容易加重或暴发猪圆环病毒病。新引进的种猪要严格进行检疫,隔离观察,没有异常才可以混群饲养。还要做好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疑似病例要早隔离、早治疗,早淘汰。
4.2 加强免疫预防
圆环病毒病在猪场中广泛存在,也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可以造成免疫失败,还会并发或者继发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危害非常严重,且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加强疫苗的研制,做好免疫预防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已研制出的圆环病毒病疫苗有全病毒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等。
4.2.1 灭活疫苗
2009 年,我国就研制出了全病毒灭活疫苗,如ZJ/C株、水包油(O/W)型猪圆环病毒2 型灭活疫苗(周继勇教授与荐量生物、诺倍威等共同开发),DBN-SX07 株灭活疫苗(福州大北农与成都天邦开发),SH 株灭活疫苗(江苏南农高科与洛阳普菜柯等开发),WH 株灭活疫苗(汉中博、科前生物、永顺等开发),LG 株灭活疫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发)等,这些疫苗为不同毒株和剂量的灭活疫苗,接种后能够很快的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免疫效果好[4]。初产母猪分娩前两周完成两次免疫接种,两次接种间隔为20~30 d,经产母猪在妊娠前要加强免疫一次,这样可以使5 周龄内的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有效预防PCV2感染。
4.2.2 减毒疫苗
减毒疫苗可以有效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效果好,但也存在毒力返强的可能性。为了降低弱毒疫苗毒力返强的可能性,人们用PCV2的ORF2 片段置换不致病的PCV1 的ORF2 片段,获得了PCV1-PCV2 嵌合病毒,然后再生产PCV1-PCV2 嵌合病毒疫苗。该疫苗是减毒苗,具有类似PCV2的免疫原性,但是不会出现毒力返强的特性,可以用于4 周龄以内的仔猪预防接种。
4.2.3 亚单位疫苗
PCV2亚单位疫苗具有免疫原性,但是不含核酸,安全性更高,免疫效果更强,可用于3 周龄以上猪群的免疫,一般要接种两次,两次的间隔为20 d[5]。
猪圆环病毒病被称为猪的“艾滋病”,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为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但是圆环病毒病疫苗接种普及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疫苗的生产成本高,免疫效果不明显,因此研制高效、安全、性价比高的疫苗成为控制疾病的发展趋势。
4.3 提高管理水平,减缓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为猪群生长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首先,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饲料配方要科学,饲料的加工工艺要先进,饲料的质量要过关。严禁饲喂霉变和冰冻的饲料,以免胃肠道造成应激,引起腹泻。其次,要给仔猪尽早吸足初乳,获得母源抗体,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仔猪出生后,体温调节能力还不健全,要注意给仔猪做好保温防寒措施,以免仔猪受凉,诱发感冒等疾病。最后,仔猪断奶和断奶后饲料的更换对猪群是较大的应激,容易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因此,要加强断奶前后的管理。仔猪出生后要提早补料,刺激胃肠道的发育,断奶日龄可以适当延迟。仔猪断奶后要尽量采用小群或小栏原窝仔猪组群,尽量减少并窝,减少仔猪之间的争斗、咬架。饲料的更换要有过渡,不能突然更换以免猪群不适应。
4.4 做好动物保健,预防继发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是病原感染和多种应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除了做好重大疫病的免疫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根据猪群不同的生长阶段,利用药物做好保健,提高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尤其要控制细菌性疾病的感染。细菌性疾病不能通过胎盘传染,主要是仔猪分娩过程或者出生后管理不当引起,因此,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的1~5 日龄以及断奶前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连续饲喂3~5 d,可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6]。
5 结语
感染PCV2后,可以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仔猪先天性震颤、母猪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容易和其他病菌、病毒混合或者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提高病死率,该病已经成为目前养猪生产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猪圆环病毒病多以隐性感染存在于猪群中,猪群受到免疫、转群、换料、运输等应激情况下,很容易被激活引起急性暴发,而且感染PCV2后,还会损伤机体的免疫机能,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失败,提高猪群的死亡率。因此,在养殖生产中,要加强管理,不同来源、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不要混养,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加强消毒,做好免疫接种。同时还要定期做好检疫监测,及时进行疫苗补种,淘汰阳性病例,净化猪群,降低猪圆环病毒病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