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十随神”城市群引领智慧乡村一体化发展
2023-12-24陈志华王晓红
陈志华,王晓红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 441021)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群战略正向块状组团、城市间功能互补、一体化进程发展转变。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2020 年12 月发布《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推进群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1]。2022 年5 月2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行动目标:“到2025 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2]。”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探索智慧乡村建设是“襄十随神”城市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从智慧乡村背景研究与趋势、“襄十随神”城市群打造智慧乡村品牌的选项与方向、“襄十随神”城市群引领智慧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与路径3 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城市群的智慧乡村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助力乡村振兴。
1 智慧乡村背景研究与趋势
1.1 国家文件层面提出发展智慧乡村
2021 年5 月17 日,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21〕24 号)提出:“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方式方法,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改善乡村管理服务,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的能力,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坚持东、中、西部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建设基础、开展试点意愿、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代表性、典型性等因素,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21 年,在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云南、甘肃等18 个省市、自治区继续开展试点试验[3]。”意味着国家文件层面提出发展智慧乡村的方针,智慧乡村将在全国18 个省份正式开始新一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中得以长足发展。
1.2 智慧乡村概念
学术界对于智慧乡村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智慧乡村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概念延伸[4];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和农村属于不同的范畴,差异性很大,其不属于同一概念体系[5]。本研究中的智慧乡村是通过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农业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等多领域的智慧化应用。通过充分整合智能信息技术与乡村建设,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全面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从客观视角来看,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民的信息化素养与城市相比还比较低,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1.3 建设智慧乡村是“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必然选择
智慧乡村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层+智慧应用层。关于基础建设层,首先是电网的建设,然后是通讯网络和物联网的搭建,最后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数据平台[6]。关于智慧应用层,重点打造产业、旅游、生态”三大智慧应用层。智慧乡村就是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核心不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设计应立足地方实际需求,构建地方特色的应用层体系,以“2+1+3+N”的智慧体系为依托,打造3 个支撑平台,推广N 个智慧应用,其中“2”指通信网和物联网,“1”指智慧乡村运营管理中心,“3”指产业支撑平台、旅游支撑平台、生态支撑平台,“N”指多个智慧应用,包括智慧+民生、智慧+扶贫、智慧+医疗等。通过构建智慧应用层面取得资源互补,获取工作效益、经济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因此,加快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引领智慧乡村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协作高效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是顺应十四五时期“襄十随神”城市群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2 “襄十随神”城市群打造智慧乡村品牌的选项与方向
2.1 优势互补,联手打造“智慧农业”品牌
“智慧农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7]。“襄十随神”城市群具有多样的农业资源禀赋,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的先天优势,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应在“智慧农业”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智能化农业云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端等技术解决农业技术问题、供销渠道,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普及,培育“电商专业村”“特色馆”第三方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二是建立智慧农业气象平台,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供需发布,利用先进农业装备及关键技术,提升精准作业能力;四是要提升科技研发。“襄十随神”城市群农业联盟合作,创建更加精细化、科学的农业标准建设,推动智慧农业的进步。在此形势下,“襄十随神”城市群应依托自身农业优势,瞄准市场,大胆创新,用“智慧农业”助推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2 资源共享,联手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品牌
2017 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14 部委共同制定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中提出发展智慧乡村旅游[8]。“襄十随神”城市群地域相邻、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著名旅游景点有古隆中风景名胜区、唐城影视基地、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炎帝神龙故里、神龙架生态旅游区、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名胜区等。为此,襄阳市人民政府2022 年5 月9 日印发了《关于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智慧乡村旅游”是契合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以城市为单元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城市群竞争,湖北省内的“襄十随神”与“宜荆荆恩”2 个城市群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的竞争力较高,因而“襄十随神”城市群应在“智慧乡村旅游”上加大投入。一是可从旅游资源利用维度上与“宜荆荆恩”及其他城市群实现错位发展。襄阳市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核心,应该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打好5A 级古城名片,讲好汉水文化、三国文化;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圣地,应该着力发挥其品牌优势进行文化创意,延伸开发,讲好道家文化;神龙架要运营好山水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的深度,讲好生态文化;随州市可以继续推出“炎帝”名片,以传承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核心,讲好炎帝神龙文化、曾随文化;二是打造“襄十随神”城市群旅游一条线服务,分类打包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实现共建共享客源,提升“襄十随神”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
2.3 共建共治,联手打造“智慧生态”品牌
2021 年10 月24 日,中 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 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5 个方面主要目标,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9]。因此,新时期的“襄十随神”城市群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应在“智慧生态”上多加关注,要做好绿色、低碳、生态知识等的宣传,充分整合和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控和预警,解决农村地区在低碳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对于高碳、高污染的产业要全面处理,引导产业走向绿色化、生态化。对于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新技术的产业要大力扶持,助推“襄十随神”城市群“双碳”目标的实现。
3 “襄十随神”城市群引领智慧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与路径
3.1 加强智慧乡村的顶层设计
智慧乡村建设技术要求高,内容复杂多样[10-13]。因此,“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智慧乡村建设应该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抓好顶层设计环节的工作。“襄十随神”城市群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智慧乡村建设的指导和规划,成立专门的建设智慧乡村工作联盟,统筹协调智慧乡村建设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数据共享利用。在考虑智慧乡村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智慧乡村发展过程的实际问题,可先行先试开展智慧乡村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探索和丰富经验,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3.2 加强智慧乡村的特色建设
不同乡村有不同的乡情,“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智慧乡村建设一定要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需求,遵循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律,实现“智慧”与“特色”相互融合[14-16]。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情况等,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开发满足适合当地需求、具有特色的智慧乡村技术产品。通过宣传智慧乡村和推广应用,让农民切身感受到智慧乡村的信息化、智慧化,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实现智慧乡村的特色建设。
3.3 加强智慧乡村的人才建设
在新时代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是城市群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17-19]。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智慧乡村建设,人才短缺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要着力培养“智慧”乡村人才,形成科学合理的外引内培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缺失、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一方面,要多渠道引进外来技术型人才,参与智慧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对村干部、村民等开展信息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村干部智慧管理的水平和村民的信息素养,并将这些培训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以全面做好智慧乡村建设,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