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盘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期研究*

2023-12-23高范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四川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口遗物遗迹

高范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营盘山遗址位于四川省茂县凤仪镇,地处岷江东南岸的三级阶地上,面积近15万平方米[1]。该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前川西地区的一处大型聚落[2],2000—2006年经历五次规模较大的发掘,揭露面积近2500平方米,为探讨岷江上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材料。受材料发表的限制,此前学界对营盘山遗址的系统分期研究较少[3],《报告》中将营盘山遗址分为二期四段,笔者认为这一分期方案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 《报告》分期方案中值得商榷之处

《报告》在分期与年代一章中,先对四个地点的五次发掘地层进行梳理,文中言“根据土质、土色相近原则,我们将各个地点不同年份发掘的相邻探方的地层进行了统一比对”[4],对比结果与其后文的分期结果一致,这种方法在逻辑上有所不妥:一是由于各个地点各年度发掘的探方并未连通,《报告》中称其地层对应是根据“土质土色相近”原则,但存在将某年一层与他年多层对应的做法[5],在具体对应上也存在偏差[6]。而且,由于该遗址地层断层情况甚多,在分期一章中作者将所有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列出而并未明言依据哪几组叠压打破关系进行排列[7],首先,这很容易将开口于不同层位下、无法判断相对年代的堆积单位认定为存在早晚关系[8];其次,在层位关系示意图上也见有与遗迹登记表不合之处[9];最后,就结果来看,型式变化也不甚明显[10]。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以各地点、各年度为单位各自选取具有连续叠压打破的层位关系对典型器物进行分型定式,再依据型式变化对各地点、各年度进行串联,根据典型器物型式与组合变化进行分期,最后以分期结果为标尺,确定无连续叠压打破关系遗迹的年代。

二 典型遗迹单位分期

(一)第一地点

1.2002 年

连续叠压打破层位关系如图一所示。根据器物的典型性,该地点演变序列明确的器物有小口瓶、敛口折腹盆、鼓腹盆。

图一 2002 年第一地点层位关系图

(1)小口瓶 依据颈部变化可分四式。

Ⅰ式 敞口,斜直颈。标本02T18⑩∶1(图二∶1)。

图二 小口瓶演变图

Ⅱ式 直颈。标本02T18⑦∶14(图二∶2)。

Ⅲ式 曲颈,颈部最小径位于中间。标本02H29∶15(图二∶3)。

Ⅳ式 侈口,颈部最小径偏上。标本02H25∶23(图二∶4)。

演变趋势:由斜直颈外敞向曲颈发展。

(2)敛口折腹盆 敛口,折腹。依据腹部、口沿变化可分三式。

Ⅰ式 敛口,上腹略曲,下腹微鼓。标本02H41∶8(图三∶1)。

图三 敛口折腹盆演变图

Ⅱ式 敛口,斜直颈。标本02T1⑥∶1(图三∶2)。

Ⅲ式 微敛口,沿上翘,斜直颈。标本02H12∶5(图三∶3)。

演变趋势:敛口逐渐减轻,口沿愈上折。(3)鼓腹盆 短沿,圆鼓腹。依据口沿、腹部变化可以分为四式。

Ⅰ式 口部较直,平沿,腹略鼓。标本02T18⑧∶11(图四∶1)。

图四 鼓腹盆演变图

Ⅱ式 口部微敛,卷平沿,腹略鼓。标本02T18⑥∶5(图四∶2)。

Ⅲ式 敛口,卷沿上翘内扣。标本02H29∶10(图四∶3)。

Ⅳ式 敛口甚,短平沿,鼓腹。标本02H12∶4(图四∶4)。

演变趋势:敛口愈明显,口沿愈短,腹部愈鼓。

2.2003年

连续叠压打破层位关系如图五所示。根据器物的典型性,该地点演变序列明确的器物有小口瓶、敛口折腹盆、卷折沿侈口罐与直筒形侈口罐。其中,前两者与上述出土遗物演变序列相同,不作赘述。

图五 2003 年第一地点层位关系图

(1)卷折沿侈口罐 卷折沿,口径均小于腹径。依据口沿、腹部变化可以分为四式。

Ⅰ式 短折沿,腹微鼓。标本03HG1∶32(图六∶1)。

图六 卷折沿侈口罐演变图

Ⅱ式 折沿较宽,腹渐鼓。标本03H57∶24(图六∶2)。

Ⅲ式 折沿较宽似形成立领,腹愈鼓。标本03H43∶118(图六∶3)。

Ⅳ式 宽折沿,鼓腹。标本03H42∶52(图六∶4)。

演变趋势:口沿逐渐竖起,腹愈鼓,口渐大,至最后又缩小。

(2)直筒形侈口罐 侈口,直腹。依据口部的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侈口明显,卷沿。标本03H43∶103(图七∶1)。

图七 直筒形侈口罐演变图

Ⅱ式 侈口,小卷沿。标本03H42∶51(图七∶2)。

演变趋势:由侈口到微侈,沿渐消失。

(二)第二地点

2003年该地点发掘区连续叠压打破层位关系如图八所示。根据器物的典型性,该地点演变序列明确的器物有小口瓶、卷沿鼓肩盆。其中,小口瓶与上述出土遗物演变序列相同,不作赘述。

图八 2003 年第二地点层位关系图

卷沿鼓肩盆 敛口,卷沿。依据口沿及肩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式。

Ⅰ式 卷沿,肩部较高,有小短颈。标本03T7⑤∶3(图九∶1)。

图九 卷沿鼓肩盆演变图

Ⅱ式 卷沿较平,肩部较高,无颈。标本03H48∶274(图九∶2)。

Ⅲ式 卷沿内扣,肩部下移。标本03H31∶2(图九∶3)。

Ⅳ式 卷沿下压,肩部下移。标本03H45∶13(图九∶4)。

演变趋势:由卷沿到卷沿下压,肩部逐渐下移。

(三)第三地点

2002年该地点发掘区连续叠压打破层位关系如图一〇所示。根据器物的典型性,该地点演变序列明确的器物有小口瓶、浅腹盆。其中,前者与上述出土遗物演变序列相同,不作赘述。

图一〇 2002 年第三地点层位关系图

浅腹盆 依据口沿与腹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式。

Ⅰ式 仰卷沿,腹极浅。标本02H44∶52(图一一∶1)。

图一一 浅腹盆演变图

Ⅱ式 仰卷折沿,腹较浅。标本02H44∶42(图一一∶2)。

Ⅲ式 平折沿,腹变深。标本02H44∶58(图一一∶3)。

Ⅳ式 折沿下压,腹愈深。标本02H36∶19(图一一∶4)。

演变趋势:由仰卷沿到折沿下压,腹部愈深。

(四)第四地点

2006年该地点发掘区连续叠压打破层位关系如图一二所示。根据器物的典型性,该地点演变序列明确的器物有折沿鼓肩盆。

图一二 2006 年第四地点层位关系图

折沿鼓肩盆 口径大于肩径。依据口沿、肩部的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 仰折沿,微鼓肩。标本06T6③∶4(图一三∶1)。

图一三 折沿鼓肩盆演变图

Ⅱ式 卷折沿近平,鼓肩。标本06H9∶13(图一三∶2)。

演变趋势:肩愈鼓,沿近平。

(五)典型器物型式补充

1.敛口折腹盆 02H34∶1(附图∶8)敛口程度较02H8∶3(附图∶7)轻,仰折沿,应晚于02H12∶5。

2.直筒形侈口罐 02T1⑨北扩方∶3(附图∶32)较03H43∶103(附图∶34),侈口明显,大卷沿,应早于03H43∶103。

3.浅腹盆 03T28④b∶10(附图∶23)较02H36∶19(附图∶22),口沿下压明显,腹愈深,应晚于02H36∶19。

4.折沿鼓肩盆 02H36∶6(附图∶18)较06H9∶13(附图∶17),肩愈鼓,沿平,应晚于06H9∶13。

三 典型堆积单位内典型器型式共存举例

首先择取出土典型器物,小口瓶、敛口折腹盆、折沿鼓肩盆、浅腹盆、鼓腹盆、卷折沿侈口罐、筒形侈口罐等较为丰富的遗迹来统计其型式共存情况,再根据型式变化、器物组合情况进行分期。

根据典型堆积单位的典型器型式共存表,可以依据器物型式组合变化将表中典型堆积单位分为四段(表一)。

第一段 典型堆积单位包括:02H41、02第一地点⑨、02第一地点⑧、02第二地点④、02H32、04H17。典型陶器有Ⅰ式小口瓶,Ⅰ式敛口折腹盆,Ⅰ、Ⅱ式折沿鼓肩盆,Ⅰ、Ⅱ式浅腹盆,Ⅰ、Ⅱ式鼓腹盆,Ⅰ、Ⅱ式卷折沿侈口罐,Ⅰ、Ⅱ式筒形侈口罐。

第二段 典型堆积单位包括:06H9、02第一地点⑥、02第一地点⑦、03H43、00H17、03H41、04H18。典型陶器有Ⅰ、Ⅱ式小口瓶,Ⅱ式敛口折腹盆,Ⅱ式折沿鼓肩盆,Ⅲ式鼓腹盆,Ⅲ式卷折沿侈口罐,Ⅱ、Ⅲ式筒形侈口罐。

第三段 典型堆积单位包括:02H38、02H8、02H29、02H44、02H12。典型陶器有Ⅱ、Ⅲ式小口瓶,Ⅲ式敛口折腹盆,Ⅰ、Ⅱ、Ⅲ式浅腹盆,Ⅳ、Ⅴ式鼓腹盆,Ⅲ式卷折沿侈口罐,Ⅲ式筒形侈口罐。

第四段 典型堆积单位包括:03H47、02第二地点③、02H36、06第三地点③、04第二地点③、06H11、03H42、02H25。典型陶器有Ⅲ、Ⅳ式小口瓶(Ⅱ式小口瓶均为地层内出土,应是扰入的),Ⅳ式敛口折腹盆,Ⅲ式折沿鼓肩盆,Ⅳ、Ⅴ式浅腹盆,Ⅴ式鼓腹盆,Ⅲ、Ⅳ式卷折沿侈口罐,Ⅲ、Ⅳ式筒形侈口罐。

可以发现,各种器物演变速率并不一致,最为敏感的是小口瓶、敛口折腹盆、折沿鼓肩盆以及数量较少的卷沿鼓肩盆。具体到各段来看,前三段遗物型式组合变化较为明显,第三段与第四段之间差异较小,仅少数单位出现Ⅳ式器型。由此,可将第一段、第二段改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段与第四段合并为第三期(附图)。

四 其他堆积单位分期

由于其他堆积单位出土典型遗物较少,难以通过遗物组合对其年代进行推定,只能依据堆积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对堆积单位中部分典型遗物的时代进行判断,取年代最晚者为该堆积单位的相对年代(表二)。

1.第一地点2000年发掘区

2000年第一地点堆积较为简单。小口瓶00H1∶15为第三期遗物,由于该遗址未见更晚于第三期的遗物,则晚于00H1的④层与H2也应均为第三期堆积。

2.第一地点2002年发掘区

与第一期堆积单位02H41平列的02H40被⑧层叠压,⑧层出土的典型器物如卷折沿侈口罐(02T18⑧∶77)为第一期遗物,无明显更晚的遗物,那么02H40以及早于⑧层的堆积单位也应是第一期遗迹。

打破⑧层的02H46出土浅腹盆02H46∶3为Ⅲ式,应是第二期遗物。叠压其上的⑦层出土典型器小口瓶02T18⑦∶14为第二期遗物,而⑥层出土的典型器物也均为第二期,如鼓腹盆02T18⑥∶5、敛口折腹盆02T1⑥∶1,表明⑥层的年代应属第二期。02H39开口于③层下,直接打破⑧层,出土的小口瓶02H39∶6为微斜直口,应为第一期遗物,属该遗迹的遗物时代无明显更晚者,可暂将其定为第一期遗迹。

打破⑥层的遗迹02H29开口于④层下,出土的鼓腹盆02H29∶10、小口瓶02H29∶13为第三期遗物,故02H29应属第三期。则叠压02H29的④层与打破④层的遗迹单位也应为第三期堆积单位。02H16出土的小口瓶02H16②∶7为第一期遗物。

02H22并未公布有可供分期的典型遗物,其泥质陶钵02H22∶1与02T18⑤∶3形制相同。02第一地点⑤层基本未公布其他陶容器,可暂将其认为与02H22同期的堆积。这两件钵口微敛,腹较圆鼓,与鼓腹盆02T18⑥∶5形制接近,因此02H22与02第一地点⑤层应为第二期堆积单位。晚于⑤层而早于02H22的02H23也应为第二期遗迹。

3.第一地点2003年发掘区

03HG1出土卷折沿侈口罐03HG1∶32为第一期遗物,其应属第一期遗迹。⑤层公布遗物较少,陶缸03T19⑤∶5,小短沿微下压,与02H32∶4形制相近,应为第一期遗物,因此被⑤层叠压的堆积单位应不晚于第一期。

03H57出土典型器物小口瓶03H57∶4,直口,应为第二期典型器物;03H58出土鼓腹盆03H58∶17和03H58∶28,口微敛,腹微鼓,为第二期典型器物。03L1发表遗物较少,彩陶钵03L1∶15,敛口,折腹,除却晚期地层出土者之外,这种形制在03年发掘地点见于03H57、03H41,这两者均为第二期遗迹;夹砂卷折沿侈口罐03L1∶33,折沿风格较少见,整体与03H57∶24风格相近,表明03L1应亦为第二期堆积。03H52出土小口瓶为第三期典型器物,叠压其上的03④b层以及晚于④b层的堆积应亦属于第三期。

4.第一地点2004年发掘区

04T10⑤、④层出土鼓肩盆具有明显年代特征,04T10⑤∶7,微卷沿,鼓肩靠上,为第一期特征;04T10④∶3,鼓肩偏下,应为第三期遗物。

打破⑤层的04H28出土小口瓶04H28∶15,斜直口,为第一期遗物,卷折沿侈口罐04H28∶30、04H28∶23,腹微鼓,为第二期遗物。04H34、04H31出土鼓腹盆04H34∶2、04H31∶7,口较直,微敛,为第一期遗物。04H35出土敛口折腹盆04H35∶24,敛口,折沿下压明显,应为第一期遗物。被其打破的04H36也应为第一期遗迹。04H30出土卷折沿侈口罐04H30∶7,瘪腹,应为第一期遗物。

5.第二地点2000年发掘区

第二地点2000年发掘区发表器物较少,从小口瓶、鼓腹盆等的特征来看基本多为第二期。

6.第二地点2002年发掘区

卷折沿侈口罐02H28∶100、02H28∶4、02H28∶9,腹略扁,口沿微仰折,均为第一期遗物。浅腹盆02H32∶29,腹极浅,应不晚于第二期。

02H30出土小口瓶,斜直口,应为第一期遗物。02H21发表遗物较少,陶缸02H21∶1,与第一期同类器03T19⑤∶5形制相近,则02H21应亦为第一期遗迹。被其打破的④层同样应为第一期堆积。02H7出土鼓腹盆02H7∶23,口部较直,腹微鼓,应属第一期。02H6出土卷折沿侈口罐02H6∶9,微仰折沿,腹较扁,应属第一期。

02H13、02H8出土小口瓶02H13∶1、02H13∶7、02H8∶30应为第三期遗物。02H1∶6鼓腹盆,敛口,短沿,鼓腹,为第三期遗物。02H9出土泥质罐02H9∶1,小短沿,与第三期03T14③a∶3、03H27∶10风格一致。02H3出土夹砂罐02H3∶10、02H3∶18,小短沿,与第三期小短沿罐形制相近。

7.第二地点2003年发掘区

03H8、03H14出土小口瓶03H8∶5、03H14∶25,斜直口,为第一期特征,两者应为第一期遗迹。03H2出土夹砂小罐03H2∶21,微仰折沿,瘪腹,应为第一期遗物。

小口瓶03T18 ⑤∶2,直颈,应为第二期遗物,敛口折腹盆03T24 ⑤∶2,平沿,上腹较敛,与第二期同类器02T1⑥∶1形制相近。由此观之⑤层年代亦应为第二期。则叠压、打破⑤层的堆积应不早于第二期。03H3、03H13出土泥质陶罐03H3∶2、03H13∶216,卷沿外侈,斜方唇,腹较鼓,与同类器03L1∶6形制相近,应为第二期遗迹。03H10、03H36出土夹砂卷折沿侈口罐03H10∶13、03H36∶15,仰折沿,腹微鼓,应为第二期遗迹。03H13出土卷折沿侈口罐03H13∶10,仰折沿,腹较鼓,应为第二期遗物。03H21出土卷沿鼓肩盆03H21∶111,鼓肩较靠下,应为第二期遗物。

④b层出土时代最晚的遗物有小口瓶03T28 ④b∶45、03T3 ④b∶8,曲颈;鼓腹盆03T23④b∶38,鼓腹;折沿鼓肩盆03T28④b∶4、03T28④b∶28,平沿,鼓肩靠下;卷沿鼓肩盆03T28④b∶25,肩部靠下,为第三期遗物。则直接叠压或打破④b层的堆积应亦为第三期堆积。03H7出土直筒形侈口罐03H7∶3,小侈口,短沿,为第二期遗物;03H37出土卷沿鼓肩盆03H37∶11,鼓肩下移,为第三期遗物。

8.第二地点2004年发掘区

04H6、04H14、04H16、04H17出土小口瓶04H6∶7、04H14∶13、04H16∶20、04H17∶24,均为斜直口,属第一期特征,则被这些遗迹打破的堆积应亦为第一期遗迹。04H12、04H21出土卷折沿侈口罐04H12∶12、04H12∶13、04H21∶26、04H21∶32以及04H20∶5均为微仰折沿,瘪腹,应属第一期遗迹。

04H3、04H24、04H18出土小口瓶04H3∶111、04H24∶10、04H18∶18,直口,属第二期特征。04H11出土侈口折腹盆04H11∶9、04H11∶8,斜直口,沿下压,与第二期遗物03H58∶2形制相近。

③层出土时代最晚的器物是小口瓶04T1③∶9,曲颈,为第三期特征。则打破第③层的堆积应亦为第三期。

9.第二地点2006年发掘区

06H1出土小口瓶06H1∶17,直口,为第二期遗物,06H1应为第二期遗迹。

③层出土年代最晚的器物是鼓腹盆06T1③∶1,敛口明显,应为第三期遗物,则打破③层的应均为第三期遗迹。

10.第三地点2000年发掘区

00H18、00H19出土小口瓶00H18∶4、00H19∶16,直颈,应为第二期遗物。

五 结语

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中心性聚落,经过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已积累了较为充足的材料。对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进行类型学研究,进而确定相对年代框架,该框架可作为区域性文化分期研究的标尺。以往学界将该区域的工作重心放在考古学文化谱系构建上,而较少关注聚落形态研究,对史前社会认知略显不足。在掌握遗址分期材料后,便可进一步探讨家户、聚落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的变化,从而探索该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

附记:河南大学付永敢先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春青先生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指导,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小口遗物遗迹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大口小口话水果
方外观遗迹旧照
小口诞生记
大口小口
谜语猜猜猜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