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12-23陈诺李飞段杏元

西部皮革 2023年21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美育

陈诺,李飞,段杏元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常州 213016)

0 引言

2019 年4 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2020 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又提出“美育教育要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的美育教学”。这是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也体现了高校美育教育的紧迫性。当前部分高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中,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当前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美育教育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及优秀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1],其所包含的审美要素更是重要的美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服饰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美育内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美育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值得高校美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传统服饰文化的美育功能

1.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传统服饰作为重要的物资文化遗产,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如高贵典雅的旗袍、历史悠久的凤冠霞帔、汉服文化等,均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情感[2]。这些传统服饰包含着中华民族自身的精气神和民族性,一代一代往下流传,已经逐渐深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在一些重大节日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也常见到人们身着传统服饰的身影,高校的汉服社团也常组织汉服文化活动,这些文化现象无形中给了高校大学生较大的触动和启发,让学生自发地想去了解传统服饰的外在形式、发展历史及文化的内涵,自觉地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或继承人。这对于传递中国声音,培育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同时,传统服饰文化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传统文化的赋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服饰的创新思想与继承意识,树立正确的个人审美理念,对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

1.2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服饰无论从造型、色彩、纹饰或是材质上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美感。宽袍大袖、绳带系结、衣缘镶绲等都是古人效法自然的一种造型美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衣下裳、刚柔并济更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美学思想的表达与体现。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纹饰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鲜明的礼制色彩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如传统服饰中的几何纹、云纹、花鸟纹等无不生动地展现出独具东方意味的艺术感染力[4]。这也反映出礼仪制度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体现出的独特审美理念。传统服饰宽袍大袖的造型飘逸流畅,穿着时形成优美而自然的褶皱,随着人体走动时又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既不束缚人体,又不受人体支配,委婉地呈现出人体的一种无法言说的意蕴美。可以说,传统服饰的每一部分都展现着各具特色的美感。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归属感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和审美鉴赏能力,有效提升其高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1.3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人审美活动,在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联想、想象,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而激发审美者的创新思维,可以说,美育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综合过程[5]。这是对美育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与期望。传统服饰蕴含的审美意蕴除了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外,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在传统服饰文化的熏陶下,自发产生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激情。校园汉服社团的兴起正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有力体现。如今汉服热、旗袍热等复古潮流如火如荼,国潮、新中式、新国风等古今中西元素的创新性融合也广受热捧[6]。如何更好地弘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更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渗透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传统服饰审美要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与追求,还能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激情,进而实现对美的创造性活动。

2 传统服饰文化融入美育教育的途径

2.1 开设传统服饰美学公选课

公选课是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将传统服饰美学公选课程纳入高校公共美育课,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服饰美学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传统服饰美学课程门类较多,涵盖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一方面包含了美学理论相关知识,如传统服饰赏析课程包含了对传统服饰的意蕴美、构成的形式美、色彩美、纹样美等内容的解读,这些内容富含丰富的情感性,具有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极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美育课堂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关于美的基础知识,还能为进一步认识美、欣赏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奠定基础,这也正符合了高校公共美育是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环节的审美教育这一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传统服饰美学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包含的内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范围广泛,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内涵教育,不论是对文史类的学生还是对理工类的学生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汉族民间服饰赏析》《少数民族服饰赏析》等服饰赏析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各民族服饰种类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欣赏各民族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纹样美等,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古人的造物思想、服装构成中蕴含的技术及哲学理念、服装中的情感表达等,从而在服饰赏析中感知美、欣赏美,提高对美的认知。还有《传统服饰手工技艺》课程,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如盘扣、编结、刺绣、拼布、扎染、蜡染等,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非遗技艺,理解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说,传统服饰美学课程是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学分的同时,沉浸在美育课堂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到传统服饰的审美内涵及文化意蕴,潜心接受美的熏陶。

2.2 开发传统服饰博物馆和工作室资源

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大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带领学生去进行实践是十分重要的[7]。美育实践也是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所明确提出的。美育实践活动不仅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还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然,这需要相应的美育实践场所,这也是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争取和开发的资源。

传统服饰博物馆收藏着多种传统服饰宝贵藏品,承载着历代匠人们的巧思和技艺,是高校大学生学习传统服饰非遗文化的重要实践场所。传统服饰博物馆不仅经常展出各种传统服饰,还会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进行传统服饰文化的宣传,传承和创新传统服饰技艺。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都会推出有关汉服表演、传统服饰技艺传习、传统服饰文化讲座等活动,可以让人们在接触和学习各类传统服饰文化及技艺的同时,亲身感受传统服饰的魅力。另外,也有不少传统服饰技艺工作室分布在许多高校及社会层面,如旗袍工作室、拼布工作室、纤维工作室、乱针绣工作室、缂丝工作室等等。这些工作室除了对外承接产品设计制作活动外,还经常不定期举行各类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教授多种传统手工技艺,这也给学生的美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服饰博物馆和各类工作室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服饰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服饰的卓绝技艺和不同于现代审美习惯的别样的美。同时,学生在传统服饰技艺的学习和制作中还能体验这些精美技艺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于无形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弘扬、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的信念。更重要的,学生在学习和制作中,还能亲身体会到传统服饰技艺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对其养成更加认真、仔细、严谨的做事习惯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其职业素养,可谓一举多得。如在花扣的制作体验中,要学会挑选布料、给布料上浆、烫衬、盘花、填充棉花、封口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非常耐心、细致地完成,否则花扣就无法成型,或成型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既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花扣的造型、色彩美,更能从技艺的角度去体会工匠精神,去理解传统服饰文化内涵,这对于传统服饰文化在高校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2.3 开展传统服饰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简称“大创项目”)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因此“大创项目”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到“大创项目”的研究中来,这也给大学生美育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传统服饰属于服装艺术设计类专业,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涵盖的范围也比较适合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可以从“大创项目”出发并以其为抓手,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到教学和学生的创作中,在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能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如近年来随着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兴起,传统服装造型要素成了传统服饰创新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含了领子、袖子、门襟等要素的创新设计,都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成了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也可以延伸到学生的“大创项目”中,以“大创项目”为载体,以美育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当然,这种以古人的造物思想及方法为基础进行的创新设计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还需要发挥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给传统服饰注入新时代的活力,真正在“大创项目”中“复活”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但正是在“大创项目”的研究中,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资料进行调研和分析,使用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索,在由浅入深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领悟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及审美内涵,提高了对传统服饰文化及审美的感受力和洞察力,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创新精神,也逐步提高了审美认知及创新设计能力。可以说,“大创项目”和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 结语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蕴含着不可忽视的美育思想和价值,是高校美育教育中的优质资源。因此,一方面,要将传统服饰文化纳入到高校美育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服饰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及精神内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学生,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高校美育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还要进一步拓展传统服饰美育教育的空间,尤其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有关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辟传统服饰美育实践活动基地和场所,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补充和调整,充分发挥传统服饰文化的美育价值,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型人格。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美育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