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实践下“信阳路径”思考
2023-12-23郭振宽吴宏孟祥琳
郭振宽,吴宏,孟祥琳
(1.信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2.信阳农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这是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支持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通过漫长的探索,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治理必然走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在不同时期对乡村治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始终与时俱进地发展乡村治理理论。进入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亟须我们破解,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信阳路径”,就必须对我国乡村治理工作中的诸多经验进行总结。
1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
建党百年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五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乡村治理方式方法与目标指向有所不同,体现了我们党百年来对乡村治理的渐进式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1 政权下乡时期:1921-194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重视城市革命,发动城市工人运动,试图发动无产阶级建立革命政权。然而由于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党的领导人将革命的方向转向农村,在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潜力逐渐展现出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来开展农村地区的管理工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与封建制度及其秩序开展激烈的斗争,确保中国的乡村组织形态能够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来到湘赣边界,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实践,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乡村治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党高度重视基层政权与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广泛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农民打倒地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土地是乡村治理的根基与命脉,通过颁布《井冈山土地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为分田运动的开展奠定法律基础,保障了农民在土地方面的利益,使其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党也调整了乡村治理的相关政策。这一时期,党高度重视乡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制度丰富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对推动乡村团结抗日、推动乡村民主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等诸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变革是极为深刻的,让广大贫困农民拥有了自身的土地;政治方面,通过改善党员干部作风,使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文化方面,移风易俗,使农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土地改革对乡村基层政权和乡村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农民的经济地位进行了调整,让乡村的经济结构秩序得到优化,扭转了乡村社会的旧有风气,乡村治理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1.2 村社合一时期:1949-1958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体制的进一步探索。首先是要进行更彻底的土地改革,国家在1950年6月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要求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新解放区也在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国家治理与改革的积极性。
为了把农村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国家在农村地区进行了农业合作化的探索,使农村、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合作化时期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村社合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建立并逐渐行政化,党在农村社会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的基层网络,党成为乡村治理主要力量。
1.3 政社合一时期:1958-1982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也在这一会议上颁布,这一文件指出人民公社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1]。会议结束后,全国农村紧跟党的发展步伐,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公社化。
人民公社具备规模大、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的特点,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由若干个生产大队共同组成,生产大队又下辖若干个生产队。在这一时期,人民公社具有平均主义以及军事共产主义色彩,这一体制的推广也使得党和政府实现了对乡村地区更大程度的控制,但也对社会发展等诸多层面造成了负面影响。人民公社严重脱离实际,虽然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损伤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使乡村发展缓慢。
1.4 乡政村治时期:1982-2017
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人民公社的弊端逐渐显露,乡村治理模式转型迫在眉睫。1982年,《宪法》将人民公社制度废除,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颁布了《关于实行行政社分立乡政府的通知》,这一时期的政社分设体制的探索使农村处于一种失范状态。1987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明确了基层政权在乡镇代为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参与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乡长镇长负责制的乡镇政府代替了过去的委员会制;村民委员会对乡村拥有自治权,可以自行处理乡村事务,其核心是村民自治,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法律认可。乡政村治时期的村民自治是村民以个人为主体,科学、有序参与乡村政治,行使个人民主权利的伟大创举,使得基层政权与乡村民主得到平衡发展。乡政村治优势在于有很强的包容性,基层活力得以释放,乡村社会更加稳定;其局限性有发展的不平衡性、群干关系不协调、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和乡镇的政治权力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
1.5 三治融合时期:2017至今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对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要将自治、法治以及德治紧密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三治结合是其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自治、法治、德治阐明了谁来治理、依何治理、如何治理三个问题,是对乡村社会治理主体、规范和运行机制的诠释。自治是在乡村治理活动中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民主权利和民主地位的象征。如今乡村治理出现多元主体,平衡这些矛盾需要以德治为软性调控,以法治为硬性支撑,有效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法治是保障,是乡村社会治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和法治要想实现有序运转,必然需要德治作为基础力量,弥补自治和法治的不足。其调节能力和范围比自治更大,比法治更宽,能够促成自治的自律和法治的他律。有了德治的法治更加有温度,有了德治的自治更加有活力[3]。推进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三治融合发展,才能达到乡村善治。
2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经验
2.1 以乡村的稳定发展为治理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了壮大革命力量,积极推动土地革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重塑了中国乡村的组织形态,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推进,基本消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村生活的幸福感,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存在着一定弊端,但是不能否认它在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现出来的积极作用,也使得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乡村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今天,党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治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乡村善治。“三农”问题具有基础性、复杂性与长期性,需要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4]。
2.2 以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治理理念
习近平在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存在,党和国家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要重视农民幸福生活的实现[5]。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经验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群众路线为指导,不断了解农民诉求,不断为农民解决困难。
从经济角度来看,封建时期农民没有土地,只能依附于地主,此时的农民强烈需要土地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而党结合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等方式,消灭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农民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从政治角度看,过去农民没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基层政权建设,高度重视民主选举以及村民自治,为乡村治理组织和秩序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发展,保障了农民的物质与政治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始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乡村治理工作的首位,乡村治理才能向善治的正确道路发展。
2.3 以改革创新精神更新乡村治理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从《井冈山土地法》指出要没收一切土地,到《兴国土地法》明确指出要将公共土地以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从“政社合一”到“政社分治”;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土地流转;从城乡错位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党和人民也通力合作,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探索了一条从“自治”到“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径。在乡村治理的每个时期,党都将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工作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保证了乡村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6]。
2.4 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乡村治理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就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之与基层政权相结合。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有了基层党组织网络的构建,才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真正地团结农民,建设农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领导乡村治理。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的领导,才使农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治理水平蓬勃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政社合一的状况,通过设立村民委员会,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党在这一时期也高度重视工作方式的创新,逐步突出人民的中心地位;高度重视服务村民工作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将乡村组织的政治优势以及组织优势,在乡村党组织当中充分凸显出来。
2.5 以制度化和法治化为治理发展方向
乡村治理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特殊性,细微的问题往往能够造成全局性的影响,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在进行乡村治理工作时,要高度重视法治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实现善治的最基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重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与法治化发展方向,革命战争年代有多份关于土地的法律法规,建国以来出台了多份关于农村管理体制的法律,都说明我们党十分重视农村的法治建设。2018年中央1号文件推出,指出要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7]。近年来,党对于“三农问题”中蕴含的法律滞后等诸多问题高度重视,建设法治乡村,维护农民利益,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依法保障农民人身财产安全。
3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经验对“信阳路径”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乡村治理的不断探索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各个不同时期也都与我国国情相契合。通过总结百年的乡村治理模式,能够为信阳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提供创造性的思维。
3.1 “信阳路径”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和经验充分证明:党是发展农村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党对乡村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在基层充分体现。党在实施农村工作过程中,需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才能保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前进。历史和人民都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这条道路是极为正确的,也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我国农村地区才能获得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直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使中国农村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为当前信阳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在实践中,信阳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9年至2021年,信阳连续三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80%[8]。数字背后,是实打实的民生“饭碗”,使老区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高质量做好8个贫困县、84.7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基础上,信阳持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花园城市建造,用品质生活构建美好信阳,用美丽乡村扮靓大别山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乡村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不仅可以保证相关政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在基层组织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乡村振兴持续向前发展。在百年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党始终重视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经济治理模式,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信阳乡村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使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和发展。
3.2 “信阳路径”必须坚持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把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乡村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准确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需要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乡村治理实践的具体行动指南。“信阳路径”必须坚持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并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信阳乡村治理中,应该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乡村经济治理的不断探索,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前信阳正牢记“两个更好”,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围绕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奋力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
3.3 “信阳路径”必须走“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道路
实现“三治融合”需要在政策、制度、文化和组织上进行全面、有序的协调,实现“三治融合”的重中之重是健全党建引领的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支政治、本领、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让青年干部能够在乡村这一舞台上展现自身的风采。
实现“三治融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乡村居民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一,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其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其三,推进乡村自治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乡村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其四,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制定健全乡村法规,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加强乡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实守信、文明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其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4 结语
党的百年乡村治理历程对中国的乡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善治的发展步伐,不断变革治理手段和方式,但初心使命永恒不变,即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理念也在乡村治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预示着乡村善治的道路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把握发展机遇、推进产业发展、改善民生保障,这也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方向之一。“三治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只有“三治”充分融合才能实现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