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文化与福建气象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23-12-23李冬梅

海峡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福气气象融合

李冬梅

(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福建省于2021年底掀起宣传推广“福”文化的“福潮”“福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福”文化蕴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精神追求,与观云测雨、护佑安澜的气象工作有深层次的内在契合。气象文化指气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上分业务科技文化、气象服务文化、气象管理文化等,领域上分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1]。“无灾就是福”这一理念体现了气象文化服务民生的功能及气象文化建设的和谐。

2023年,中国气象局印发《新时代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对气象文化遗产和气象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凸显气象底蕴和生态智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福建省气象局为用好、用活“福”文化资源,开展基于“福”文化的气象文化建设。

探究“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发展,从特定维度彰显、提炼气象精神和气象文化,有助于气象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四个自信”。

1 “福”文化融入福建气象文化的现状

1.1 内涵建设:形成“1234”模式

“一个理念”引领融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及气象文化中“福”的精神和时代内涵,以气象为民谋福、造福的生动实践诠释新时代“奋斗幸福观”。

“两个作用”支撑融合。突出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气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趋利”作用,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气象服务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个导向”推进融合。实践导向上,突出为民造福,立足“山海亚侨特台”的省情,打造特色气象保障体系,以极端天气应对和汛期防灾、抗灾、救灾为工作重点,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宣传导向上,注重气象“福”文化阐释,创优气象文化品牌,提升宣介效果;群众导向上,将“福”文化元素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传承“福”文化。

“四项行动”深化融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完善“1262”气象预警联动机制和部门间应急联动触发机制,改进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重点领域气象保障增效行动,聚焦生态文明、“海上福建”、乡村振兴、两岸融合等探索发展新路;开展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优化行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逐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开展智慧气象深化行动,推进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

1.2 品牌建设:实施精品工程

特色气象文化题材创作上,推出一批阐释气象“福”文化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文艺作品、美术书法作品、影视作品;品牌内涵上,创优“八闽风云说”“海丝气象八闽行”气象科普品牌,提高公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特色气象文化载体建设上,利用百年气象站申报保护的契机,开展气象史志馆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制作“二十四节气”系列短视频等;特色气象文化标识建设上,将“福”文化、地域和时代元素融入气象文化建设,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特色气象文化标识宣传应用上,围绕福建气象IP形象“福天天”创作系列防灾减灾专题片、科普宣传文案、文化宣传口号,将IP形象和气象文化品牌标识运用到气象科普、宣传、服务活动。

1.3 文化传播:塑造行业形象

创新丰富宣传推介形式,发挥融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等媒介常态化宣传“福气”文化,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纪念日和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海峡气象青年汇等活动深入推广。开展主题宣讲体验活动,依托局(站)史馆、气象科普基地、文化讲堂等开展“福气”文化主题讲座、展览、体验等活动。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文化活动中融入“福”文化元素。

1.4 文化赋能:培育发展动力

实施气象服务增效行动,推进气象为民惠民,强化“文化+”思维,将“福”文化融入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科技创新中,赋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深耕“清新福建·气候福地”品牌建设,深化“气候好产品”认证,创优特色气象景观服务等。实施智慧气象深化行动,构建集约、高效的监测业务体系和智能、精准的预报业务体系。

1.5 宣传载体:构建多元传播矩阵

通过文化宣传阵地工程 (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影视、广播)、文化教育科普工程(专业培训、科普咨询)、文化形象标识工程 (IP形象、台站环境)、文化基础设施工程 (职工之家、图书阅览室)和文化传播交流工程 (文化研究、各类纪念会、报告会及摄影、书画)等,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1.6 基层调研:多维度融合促进

在深耕世界遗产内涵方面,泉州市成立海丝气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科技助力世界遗产保护,推动“闽南气象谚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南音演绎、展示“二十四节气”等;在气象科普与文化融合方面,龙岩市发挥气象科普惠民生优势,以业务服务促文化品牌建设,泉州市在安溪云岭茶庄园建成全省首个集文化、产业、科技、生态为一体的气象文化主题茶园;在IP形象设计和推广方面,由6个市气象局推出IP形象,共同组成“福气家族”。

2 “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2.1 经验

一是坚持党管文化的原则,保持正确方向。制定“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并定期研究落实,“福气”文化建设与业务服务、思想政治、群团组织活动紧密结合并渗透于日常,提升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内涵。

二是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中心,立足社会基点。无论是“福”文化发展,还是气象文化建设,受众都是人民。立足于人民需求,发挥“福”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三是坚持“创新创造”不落伍,紧扣时代热点。吸纳“福”文化精华,采用公众更易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创造契合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气象故事,深化“福”文化传统意蕴和时代表达,引领时代风气[2]。

2.2 存在的不足

一是“福”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盘点与评估,与气象事业缺少有效互动。气象服务产品跟“福”相关的资源较多,但总体数量含糊,整合利用不足,“福”文化对气象文化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气象文化更多囿于行业圈层,但随着人类活动复杂化及气象事业公共化,文化建设需扩大参与面,通过“福”文化输入,融入全社会,尤其公益性事业,更好发挥其民生服务功能。

二是“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缺乏具体化发展理念。气象领域尚未明确关于“福”文化发展理念的具体概念,不利于形成翔实、具体、系统的文化融合体系,深度推进“福气”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品牌效应尚不足,建设氛围不浓。尚未对IP形象及周边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品牌联动效应。在突出气象精神先进人物品牌,践行气象精神服务品牌、体现气象文化带动效应的基层发展品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3 对策建议

3.1 以聚焦人民幸福为总体要求

福建气象与“福”文化具有天然的精神、历史和时代联结,带有强烈开放性和爱拼敢赢的文化性格。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工作的新期待为根本动力,深化实施“福”文化和气象文化融合发展,拓展新时代气象文化中“福”的内涵,创优文化品牌建设,讲好气象故事,凝聚气象力量,通过系列理念、制度,利用融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算法等现代手段创新发展福建气象文化,展现气象人精神风貌和“福”文化风韵,厚植“气象为民”底色,增进民生福祉。

3.2 构建双循环机制

对全省基于“福”文化的气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引导、组织、协调,深化“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发展,作为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做到打基础、管长远。按照《深化“福”文化和气象文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履行职责,广泛凝聚推动“福”文化与气象文化融合发展的各种智慧力量。省、市气象局发挥文化建设走前头、起示范的作用,县级气象局进行基础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改造,形成融洽向上、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

3.3 深挖文化内涵

用好气象科技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提炼编写一批具有气象特色的“福”文化故事;结合“闽越”“海洋”“海丝”和“红色”等文化,拓宽“福”文化界域。挖掘人类历史中留下的宝贵气象文化成果,组织力量做好资源普查,调研文化家底。建立气象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传统气象文化的现代版式。联合文化部门抢救性发掘气象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和重点保护。开展文化资源研究和系统设计,坚持保护和再现“福”文化与建设现代气象文化相结合、近期显效与长远有效相结合,寻求气象文化与“福”文化契合点。

3.4 打响文化品牌

创优福建气象文化标识品牌体系,推动IP视觉转化和价值链提升。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打造“福气”数字产品。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作与数字创新,促进气象文学艺术作品生产,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合作、联名、共建等方式,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及影视作品中植入“福气”元素,广泛开展“福气”标志征集活动,进一步提高福建气象的关注度、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特色气象文化载体建设,深化气象科普品牌内涵,将文化基础设施和标识标准建设纳入新一轮台站改造,创新、发展党建和学习品牌建设,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5 构建亲民的宣传机制

创新文化生产方式,褪去“高冷外衣”,灵活运用漫画、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把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解得活泼有趣,用轻量化传播引发网友情感的同频共振,扩大覆盖面和品牌传播效果。依托福建气象史志馆,全面展示“福气”文化研究成果、创意产品,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创新解读“福气”文化。加强行业行风建设,建设文明服务模范单位、学习型单位,形成读书、好学、终身学习之风。尊重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在“福气”文化建设方面创新实践,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和群众智慧。成立福建“福气”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提高文化建设品位,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专题研究,推出原创精品力作,并汇编成书。开展“福气”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系列活动,群众在哪里,文化传播的阵地就在哪里。

3.6 多渠道放大宣传效果

将“福气”文化内涵和色彩、图形、IP等视觉特征融入软硬件建设和业务、服务、科普等场景中,多方位营造文化氛围。利用各类展览、科普活动等展示展演体系,形成具有福建气象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品牌形象。建设电子图书馆、文化墙等,规划、美化工作环境,提升文化建设品位。建设气象文化科普基地、气象公园、气象文化旅游基地,用好山形水势,尊重自然肌理,统筹形态和业态,起到利用、保护及开发“福”文化等多重功能。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大脑”,提升气象保障国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3.7 加强交流互鉴

文化具有传播性,要“开门”办气象,与社会大环境交融,学习借鉴国内外不同行业、领域、文化的先进经验,在文化开放交流中取长补短,丰富和升华“福气”文化内涵。加强与各级文化建设和研究部门的联系,贴近群众、贴近台站、贴近生活,提升建设层次,丰富建设内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根据不同层面和类型进行指导,摸索经验,逐步推广。

3.8 推动全民参与共享

气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气象人”,即气象工作者,发展“福气”文化,须注重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人才队伍业务服务、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研究等素质,使之成为大气象、大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气象活动具有公共性,气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遵循一定的伦理精神,应大力培育核心价值体系,塑造气象文化灵魂,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彰显气象文化价值。

4 结束语

“福”文化融合创新建设顺应时代和全球化浪潮,气象文化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其公共性特征,推进气象文化建设已成为服务民生、提升公共职能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将“福气”文化融入创新实践,把握内在特征,运用有效方法,探索“福”文化延伸到更多行业和领域的方式,将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今后持续探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福气气象融合
气象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福气糕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福气满满的腊八节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