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问卷调查浅析高校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培养模式

2023-12-22周石磊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副教授博士

广西城镇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竞赛创新能力育人

文_周石磊(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副教授,博士)

王 媛(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副教授,博士)

耿钰婷(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为满足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现实需要,“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作为民生工科专业,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给排水专业需结合“碳达峰、碳中和”“5G物联网”“智慧水务”等时代要求,培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探索支持高校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在新工科视域下,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深挖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完成实践创新过程中思政育人教育,是给排水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设者的重要前提。

一、“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培养模式实施背景和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对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可参与的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包括科普类竞赛、知识类竞赛和实践类竞赛等不同类型。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开展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给排水专业培养的核心要求。“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协同的研究分析,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支持。

“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培养模式不仅为给排水专业学生竞赛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体系化指导,还为给排水实践类课题思政教育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以便更好地培养立场坚定的给排水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建设国家、服务地方经济。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增强地方省属高校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和专业认同,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驱动型人才。(2)培养创新能力与思政协同育人,将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常见的碎片化插入生态文明、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使其在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更形象,使学生更深刻体会给排水专业蕴含的思政思想,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学科竞赛中思政育人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表面向给排水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共发布149份。其中男生占比70.47%,女生占比29.53%。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占比如图1所示:大一学生参与51人,占比34.23%;大二学生参与42人,占比28.19%;大三学生参与40人,占比26.85%;大四学生参与16人,占比10.73%。

图1 调查问卷年级分布情况

(二)调查对象学科竞赛参与情况

调查表对给排水相关学科竞赛的了解情况如图2所示:了解1~2项的学生占比为28.19%,了解2~3项的学生占比为14.09%,了解1项的学生占比为13.42%,基本不清楚的学生占比为44.30%,结果反映学生对给排水相关的学科竞赛认知程度较差,将近一半学生不了解。对于参与过哪类学科竞赛,结果显示科普类占比50.34%,知识类占比45.64%,实践类占比44.30%。参与学科竞赛的强度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团队核心参与,协助负责人攻坚克难占比最高,达到36.24%;自身负责、老师方向指导占比次之,达到28.19%;不参加任何竞赛的学生,占比23.49%;团队中“浑水摸鱼”式参与的同学,占比12.08%。主体结果反映出一部分参与竞赛的同学能担当主体责任,起到核心作用。学科竞赛参与态度情况如表2所示:创新学分要求的同学占比28.86%,从众跟风的同学占比12.08%,评奖加分的同学占比53.69%,提升自身科研素养的同学占比89.93%。

表1 学科竞赛参与强度情况

表2 学科竞赛参与态度情况

图2 给排水学科竞赛参与情况

(三)调查对象学科竞赛面临问题

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有效人员149名,相关结果见表3:反映给排水学科竞赛推荐目录不健全的学生占比为46.98%,反映各类型竞赛特征解读不详细的学生占比为57.72%,反映专业导师业务能力不足的学生占比为10.07%,反映学校支持力度不大的学生占比为37.58%。与此同时,对于给排水专业学生不想深入进行学科竞赛原因调查见表4:想把主要精力放在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的同学占比为22.73%;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学占比77.27%;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团委、学生会等社团活动的同学占比27.27%;认为学科竞赛没用,提升能力有限,浪费时间的同学占比15.15%。

表3 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建设情况

表4 给排水专业学生不想深入进行学科竞赛原因调查

(四)调查对象学科竞赛思政育人的情况

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实施中进行思政育人是否必要,相关结果见图3:认为很有必要的学生占比52.35%;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比37.58%;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比4.03%;认为不清楚的学生占比6.04%。对学科竞赛中进行思政育人是否期待的调研结果:表示很期待的学生占比56.38%;表示有些期待的学生占比36.24%;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比7.38%。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实施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调研结果见表5:进行“专业规范解读,工匠精神”学习的学生占比71.81%;进行“专业辉煌历史,文化自信”学习的学生占比55.03%;进行“专业大师事迹,精神传承”学习的学生占比46.31%;进行“国家政策宣传,坚定信念”学习的学生占比57.05%;进行“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学习的学生占比59.73%。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实施中进行“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协同难点的内容调研结果见表6:赞同学生自身规划不清楚,易受“诱惑”较多,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占比77.85%;赞同“学生“功利性”较强,未充分认识“得与失”的学生占比53.02%;赞同“指导教师‘保姆式’和‘散养式’不良指导方式”的学生占比28.86%;赞同“省属高校自身条件有限,不能全面支持”的学生占比40.27%。

表5 给排水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容调查

表6 地方省属高校给排水专业开展“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协同的难点调查

图3 给排水学科竞赛开展思政育人的期待性(a)和必要性(b)调查情况

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建设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在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上,很多地方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特色和教指委专业需求建立给排水专业大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指导目录推荐,造成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盲目和迷茫。目前给排水专业学生主要依据学院或者学校的竞赛通知和专业老师的建议参与,竞赛主要为一类国家级竞赛和二类国家级竞赛列表的学科竞赛项目,缺乏针对本专业学科竞赛体系规范化系统的整理和筛选,未包含涉及给排水专业特定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北控水务杯”大赛,为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和培养具有“匠人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服务而进行的化验赛和虚拟仿真赛,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研判、沟通表达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为提高大学生在给排水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方案设计等方面的水平,由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和深圳水务联合高校举办,通过创意竞赛及定向专题竞赛等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以提升给排水创新能力和成果展示技能的培养;CAD(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BIM(建筑信息模型)等相关实践类竞赛,有助于提高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同于重点院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活动起步较晚、普及率低。一方面,由于生源差异造成本科生的学科素养偏低,大多学生是被动参与各类比赛,而竞赛参与往往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但地方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限,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覆盖范围小;另一方面,地方省属高校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力度和奖励较弱,学校层面更多的是对前期获奖倾向性更大,大多学生的“收获”较少、兴趣不浓。此外,地方省属高校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有限,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这也是造成师生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学科竞赛中专业思政元素筛选

前期问卷调查反馈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的思政元素模糊,主要表现在:学科竞赛中专业思政元素的挖掘不系统,不同专业年级及不同功能类型的学科竞赛课程思政定位不清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单一、无法做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不同年级或者学生类群的竞赛体系不同,所涉及的思政育人元素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如科普类竞赛的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每届以不同的主题通过“科普文章—平面设计—新媒体类”来开展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成果展示,以提升市政环境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荣誉感,提升利用专业知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感和自豪感;知识类竞赛的全国泵与泵站知识竞赛“以学生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以产出为导向”的竞赛目的,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实践类竞赛的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北控水务杯”大赛和BIM等软件类竞赛,提升专业技能、结合专业能手的实际事迹来培养专业工匠精神;综合类竞赛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从竞赛的前期准备,到后期的竞赛参与、成果的展示和表达,使学生认识到给排水专业的定位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致性,深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但是,目前缺乏针对给排水专业学生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元素的系统化梳理,造成地方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存在困惑。因此,对给排水专业相关的竞赛项目的思政元素进行体系化梳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在不同类型给排水学科竞赛实施过程中细化各专业知识及专业育人内涵,提升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竞赛+思政育人”的协同机制

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中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方面存在指导方式有误区、时间精力不足,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不清晰、协调衔接不畅的现实问题。

学生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学生面临诱惑较多,大学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力和毅力,呈现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一方面,学生虽有热情,但是对于科研性质的学科竞赛认识不清晰,随着学科竞赛的进行、各种技能的要求增加、参与难度的增加,容易打击自信心,导致后期动力不足,进而产生放弃比赛的想法,致使科研创新活动“夭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太看重眼前的“得失”和获奖后带来的利益,未更充分认识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作用。

教师方面,教师在本科生给排水学科竞赛中指导方式不规范、不严谨,无论是采用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理方式,交给研究生代自己指导的“代管式”还是放任本科生自由生长的“散养式”的指导方式,培养的好坏更多取决于“保姆”是否合格,研究生自身素质和用心程度,以及本科生自身“天赋”,这些方式使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达不到基于学科竞赛过程中开展“实践型”思政育人的初心。

学校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消磨掉了部分受过良好科研训练的青年教师的热情,较早使青年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和行政性的公共事务,导致青年教师空有热情,却没有充足的时间指导本科生的学科竞赛活动和同步实施思政育人;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实践型活动培训,不能为指导本科生学科竞赛的老师提供同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政治素养切实可行的方法。高校制度建设的欠缺,导致给排水“学科竞赛+思政育人”协同机制的不匹配,不利于思政育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实施。

四、思考

高校层面要强化竞赛实践类的顶层思政育人制度建设,重点在平台搭建、经费支持及思政育人培训方面,多鼓励和支持,少指令性要求。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深挖科普类竞赛、知识类竞赛,以及实践类竞赛中特有的代表性思政元素,进行形式各异的思政育人方式协同实施的路径尝试,优选出跟学科竞赛匹配度最恰当的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做到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协同。具体实施方式可通过如下形式:(1)给排水专业教研室需定期开展国家育人工作及生态环保相关政策的精准解读,为教师丰富竞赛思政育人提供素材;(2)依据给排水不同竞赛类型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组织不同功能类型的小组,聘请优秀的学生党员作为负责人,不定期跟进学科竞赛队伍的组织和参赛作品的打磨与选拔;(3)定期召开相关思政育人的活动,如相关专业规范学习、本学科大师事迹精神学习、专业竞赛的头脑风暴等;(4)完善给排水专业学科竞赛等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准入—过程—结束的思政元素的引入和总结,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竞赛创新能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