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理念下南宁市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2023-12-22广西民族大学工程师硕士
文_徐 婧(广西民族大学,工程师,硕士)
唐 麟(南宁市古今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工程设计所副所长,工程师)
韦金江(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强国目标。作为城市蓝绿生态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的重要环节,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广西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大王滩水库作为壮乡首府的后花园,横跨南宁市良庆区、南宁国家经济开发区,毗邻南宁明阳工业园,不仅是南宁市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城市生态旅游景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南宁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全面启动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2015年12月31日,大王滩水库取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资格。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围绕生态系统构建、地域文化传承和旅游功能完善三个方面,提出立足于生态旅游视角的规划策略和设计方法,希望对当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可借鉴经验,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利用湿地资源开展各种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科研活动的公共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提出的融合旅游服务功能的旅游方式,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大功能,强调旅游活动和生态工程的双重属性。基于生态旅游概念,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将围绕生态系统构建、地域文化传承及旅游功能完善展开。
第一,生态系统构建强调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结合公园水系、林地、山地等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分区,营造绿色生态水源涵养区,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维育城市生态环境。
第二,地域文化传承注重激活场地文脉,以文化筑魂,打造人文特色景观,创造具有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的文化要素。
第三,旅游功能完善以空间筑形,通过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可观、可游、可娱、可育的特色科普教育空间和服务体系。
二、南宁市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一)项目场地概况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南宁市南郊的大王滩水库,距离南宁市中心城区28千米,项目规划范围涉及两区(良庆区和江南区)、五镇(吴圩镇、延安镇、那马镇、大塘镇和那陈镇),分布共计3个自然行政村、33个自然村,总规划面积5520公顷,涉及人口约8500人。
(二)场地机遇与挑战
1.场地机遇
(1)园区整体地形呈现“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特点,多样的地貌和优越的自然植被生长为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科普和合理利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2)园区内现存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大王文化、稻作文化及壮族文化等,依托大王滩水库优质的水环境资源、水文化及运动文化日益发展,文化特色鲜明。
2.现存问题和挑战
(1)水资源污染严重。大王滩水库部分水域水质未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受明阳工业园建设和发展影响,污水管存在渗漏现象;二是水库周边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畸形,部分区域水体流动性差,农业灌溉及养殖业导致水生态系统失衡;三是园区周边村民大量种植桉树,部分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四是部分周边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库,污染无法有效控制。
(2)植物物种过于单一。项目区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生产活动影响,项目区内原生林破坏严重,被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荔枝林与柠檬桉混交林、农业作物等人工植被替代,植物物种过于单一,不利于园区植被多样性的建立。此外,现状软质驳岸消落带植物缺失,滨湖植物物种匮乏,除水葫芦外罕见水生植物,不利于堤岸坡体水土保持,呈现黄土裸露。
(3)现状设施陈旧,交通可达性低。园内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匮乏且服务水平较低,如大王滩度假村与休闲运动中心使用年代久远,配套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类建筑及周边民居建筑老旧、体量小、密度低、可达性弱;建筑外立面形式多以陶瓷面砖、砖砌体、涂料、木质为主,整体风貌缺乏特色,无法形成主题统一、识别度高的建筑景观风貌。
此外,服务设施及园区游览道路集中分布在坝址附近,岛屿间连接性较差,可达性较差,其他区域以护林路和现状村路为主,路面环境差,无法满足景区游览需求。
(三)规划设计策略
1.规划目标——三态合一,激活生态文态业态融合发展
以适度开发利用为原则,实现生态、文态与业态融合的规划目标。
(1)生态筑基,引领水源涵养。规划充分利用景观资源优势,营造绿色生态水源涵养区,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链接城市生态涵养的保护地。
(2)文态筑魂,弘扬壮乡文化。规划巧妙汲取壮族人文元素,打造大王文化广场、那文化园等特色景观节点,塑造壮乡文化形象,提升大王滩文化认同感。
(3)业态筑体,营造科普空间。规划通过提炼山、水、林、园、岛自然格局,打造多个可观、可游、可娱、可育的特色科普教育空间,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公园建设与运营。
2.设计策略——立足发展,构建山水林园岛生命共同体
秉承“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项目从生态旅游视角出发,构建“山、水、林、园、岛”景观格局,强调水源的保护性、可接近性,场所的公共性及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力求将公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资源多样、山水风光秀美、科普效果显著、湿地特色鲜明、湿地功能综合、湿地文化深厚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1)山:整合空间,明朗地形,增添生态绿地野趣。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四面环山,其微丘地形明朗舒展,开放的滨河绿带宜结合公园路走向,营造富于变化的景观轮廓线,通过恢复群山植被群落,形成自然优美的生态面貌。
(2)水:连通水系,打造水廊,优化水岸美景。规划将充分利用水库湖岸轮廓线,结合自然水体与绿化景观,营造靓丽的生态湿地景观。
(3)林:融自然之美,呈四季之景,构建风景如画的生态景观风貌。现状林地以果林、桉树林等经济林木为主,规划后的滨水绿地将通过构建复层涵养林,包括山地风景林、水岸涵养林、生态湿地林、教育演示林、水源防护林等,力求营造生态自然与功能场地融合的层林美景。
(4)园:构建特色景园,建成心怡之地,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动、游憩空间。全园布置师法自然,合理分区,结合科普宣传功能,通过湿地景观、农业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多元景观塑造,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使用需求,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5)岛:构建特色岛屿,形成不同景观、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千岛景象。利用大王滩现状星罗棋布的岛屿,结合“一岛一景”的植物造景手法,赋予现状岛屿特色和功能,呈现“千岛千景”特色景观。
三、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主题
通过对周边环境和地域特征的深入研究,基于“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园林造景手法,项目提出“碧水青山·大美湿滩”主题理念,通过构建山、水、林、园、岛景观格局,将“大王文化”“那文化”“水文化”融入环境景观建设,形成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特色鲜明和充满活力的生态、历史、文化舞台(见图1)。
图1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鸟瞰图
(二)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方案总体结构为“一环、一廊、两区、环楔、多节点”。其中“两区”可细分为公园规划湿地保育、恢复重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五大子分区。
湿地保育区:首创智慧城市联动湿地公园管理机制,通过遥感围网侦测和5G信号基站的建设,配套水源监控网络全覆盖,实现湿地保育区的24小时监测与监控。
恢复重建区:限制捕捞与养殖,提供就业机会,让当地渔民村民共同参与湿地家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惠及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退耕还湿地、水源林改造、湿地水岸修复及科研监测中心建设,为湿地公园提供完善的生态修复和科研场所。
科普宣教区:位于公园西北侧,打造广西领先的生态湿地科普示范区,明阳工业园截流后的污水可经过潜流湿地与氧化塘曝水净化,经由人工湿地花园逐层过滤后汇入库区生态湿地,形成会呼吸的生态系统和有效的水净化机制(见图2)。
图2 科普宣教区湿地鸟瞰图
合理利用区:大王滩岛屿众多,通过对各岛屿鸟类数量、类型、种群分析,构建不同的鸟嗜植物群落(植物群落配置见表1),实现一岛一特色;部分岛屿间可形成交通联系,设置观鸟平台、观鸟屋、观鸟塔等构筑物,搭建鸟类观测研究基地。同时,对园区内现有村落进行立面改造,增加民俗广场和生态知识示范区,搭建民俗文化体验平台。
表1 鸳鸯岛植物群落配置
管理服务区:位于公园东北侧,设置公园主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文化活动广场等景观节点。该区域的设计以生态低碳理念为依据,通过提供沉浸式景观体验,形成逐步深入游览的路径:(1)入口以壮锦元素演绎大王文化景观墙,结合地形设置层叠迎宾水景、缤纷交织花带,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相辅相成。(2)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游人可拾级而上,鸟瞰园区湿地胜景。(3)沿园区主干道设置活力生态绿道,鼓励人们健康绿色出行。(4)生态农林农科示范区利用地域乡土农作物,对广西特色民族壮族中的“那”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展现民族据“那”而作,依“那”而居的淳朴生活方式。(5)湿地科普宣教中心采用具有壮乡民族特色的坡屋顶,错落有致的屋檐与大王滩水库湖面形成强烈对比,展厅与连廊构筑景观内庭,与窗外大王滩湿地交相辉映。
(三)绿化设计策略
规划以湖面岛屿、山野林地为依托,绿化设计形成“云岚林泽,山湖叠彩”主题,基于生态、自然、色彩、功能及空间营造五大要素,通过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乔灌木,结合新增场地梳理,增加开花、色叶、香花植物及水生植物种植,既为水源保护地生态修复与构建打下基础,又营造了特色化、生态化、主题化的植物景观,满足游客精神和物质需求(见表2)。
表2 重点功能区植物配置要点
1.河岸护坡绿化
基于水库50年一遇防洪标准,满足护岸结构稳定和行洪安全,遵循自然生态原则,根据不同水位线和坡度的防护要求,丰富消落带植物群落品种。
(1)水生湿地植物带:位于常水位线1米~3米范围内,为构建自然野趣的水生湿地生态植物群落,选用观赏性较好的乡土水生湿地植物,如伞莎草、芦苇、芦竹、香蒲、鸢尾、美人蕉、千屈菜等。
(2)河漫滩湿地植物带:位于水生湿地植物带与防汛园路之间,绿化选用适应湿地生境的湿地植物、自然形态灌木及地被,如翠芦莉、狼尾草、芦竹、芒草、美人蕉、文殊兰、蜘蛛兰、春羽、海芋等。
(3)河滨护岸植物带:位于防汛园路及护坡,护坡结构多为生态草皮护坡,绿化种植选用根茎发达的草本植物、耐水湿灌木及藤类植物,形成稳定固土护堤、兼顾观赏效果的草本植物群落,如槭叶牵牛、红花酢浆草、狗牙根、三角梅、大花萱草、肾蕨、希美丽、鹅掌柴、杜鹃等。
2.河岸出水口绿化
为了充分改善水质情况,对出水口附近的植物采用“景观石笼+水生植物”的生态处理方式进行美化,形成5米~15米的水生植物缓冲带。植物选择包括芦苇、花叶芦竹、细叶芦竹、千屈菜、菖蒲、鸢尾、金边芦苇、荷花、睡莲、再力花、伞纸莎草等湿生水生植物。
(四)配套设施设计
基于建筑设计在地性理论,园区主体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强调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利用地形高差,结合民族建筑坡屋顶形式,构建园区高低错落的天际线,与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山水城市的特质。材料选用绿色环保、可再利用的节能建筑材料,构建绿色生态建筑群落。
四、结语
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体现了项目对环境完整性、文化传承性和社会服务性的追求,在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为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和特色设计赋予湿地文化、休闲、科普宣传等多元旅游功能,实现了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宁市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从生态旅游视角出发,探索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积极途径,希望对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共同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