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2023-12-22陈雨露
陈雨露
本文基于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2010年至2017年各城市统计年鉴的样本数据,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标,理论与实证分析了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贸易开放水平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五大城市群的贸易开放水平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有负向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随着贸易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收入不平等现象将会更加明显,阻碍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进。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的贸易开放格局逐渐朝着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并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我國各地区基于自然禀赋和政策支持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分工体系,并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贸易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可以使社会福利普遍增加,这一过程往往还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和收入的再分配。加入世贸组织导致的关税削减可能对涉及进口竞争的部份行业就业和收入产生影响。在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出现不平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进而使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挑战,而影响各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便是对外贸易导致的资源再配置。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在提高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和冲击的能力、保障就业、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群数量众多,综合考虑认为国家级城市群更有代表性,且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群相比,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程度更高。截至2019 年,已获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有十个,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成立时间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前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和珠三角城市群,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标,理论与实证分析了城市群贸易开放水平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讨论主要围绕贸易与就业、贸易与收入这两方面展开。汤二子和孙振(2013)研究企业出口贸易对于劳动者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会带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产量增加、企业单位劳动所占资本提高和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但包群(2011)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数据考察了贸易出口对工资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大出口对工资增长速度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除了以上关于研究贸易开放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文献外,大量文献也分析了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的影响,Han,JLiu,R以中国加入WTO 为背景考察了地区层面的对外开放水平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加入WTO引致的全球化显著扩大了中国的地区间工资差距。
(二)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研究
关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分别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陈甬军(2017)基于相对价格法,利用2001—2013年劳动要素价格数据构建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测度体系,研究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现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且波动幅度大;周正柱和王云云(2022)采用相对价格法测度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陈立泰、李金林和叶长华(2017)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实验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研究假说
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贸易理论作为对外贸易理论的起点,率先讨论比较优势和收入不平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戴维·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对外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贸易开放可以提高参与国的福利和生活水平。此后,新古典主义贸易理论在国家间比较优势或国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此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整体福利改善带来的国家间或产业间资源再分配的比较优势而发展,主张国际贸易最终将使所有地区的所有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但这忽略了国家贸易的内部地理影响,仅将国家视为空间中的一点。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贸易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新贸易理论讨论了异质企业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Melitz(2003)贸易开放对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存在筛选效应,生产资源更加集中于高生产率企业,竞争结果使得高生产率企业存活,作者认为导致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是企业竞争、讨价还价以及匹配差异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异质性的经济个体的集聚经济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推演,认为贸易政策能够改变其他一些可供选择区位的盈利能力,贸易开放不光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还影响国家内部的地理环境,从而通过不同的地理特征对地区与地区之间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由于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使得劳动力市场受政府管制的影响,明显落后于产品市场,地区收入还受到其他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和文化态度以及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国内市场政策扭曲可导致国内贸易成本和国内迁移成本发生重要变化,从而影响了我国生产要素和福利的空间分布,并进而影响地区不平等。因此本文提出假设: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具有负向的抑制作用。
四、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标的构建
现有文献一般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作为城市群要素市场一体化的代理变量,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特征是先通过劳动力在城市群内能够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使得城市间、各行业内的工资形成收敛。萨缪尔森的“冰川”成本模型说明只有当运输的货物在两地之间形成的价差大于运输成本时,贸易才有可能发生。当货物贸易在两地发生时,只要它们运输货物的价格的比值在合理范围内,则可以认为两地的市场是可以整合的,将“冰川”成本模型运用到劳动力市场上。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参考张亚丽、周正柱等关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测算方法运用绝对价格法,选取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绝对偏差法衡量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计算2010-2017年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都市圈和珠三角五个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该方法使用的数据为二维面板数据t*i,其中t表示时间,i表示地区,表示使用偏差法平减后城市实际工资水平,步骤如下:
1.计算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
2.计算i省份相对于区域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的绝对偏差。
3.对平均工资的绝对偏差取倒数得市场一体化指数。
4.计算整个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标。
注:计算劳动市场一体化指标所运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
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整体趋势变化不大,从2010至2017年略有降低,且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相对来说偏低。成渝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2014年之后有所上升,而京津冀整体趋势变化较大,尤其是2010年至2012年,不过2017年又回落到初始水平且略有降低。长江中游同样也是整体趋势变化较大,到2016年劳动力水平降落至最低水平。整体来说,五大城市群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8年间均下降,长江中游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最高,长三角最低,京津冀、成渝和珠三角地区三个区域处于中等水平。
五、基准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验证假说,设立模型
为了验证假说1,本文设立下面这个模型:
(1)
核心解释变量是区域国际贸易水平(IML),计算方法是该地区的进出口占GDP的百分比,控制变量有以下三个: 一是教育支出占比(ES)。用教育支出与政府财政支出的比值表示;二是科学技术支出占比(STS)。用科学技术支出与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值表示;三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ES)。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值表示。该数据由国家统计局中的各省份数据计算得出。由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均值为0.00269,与其中位数也比较接近,表明样本符合正态分布,但其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较大,说明各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差距明显,有些地方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比较严重。
(二)城市群总贸易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效应
下面以模型(1)为基础,将区域特征变量与固定效应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初步回归,可以观察到:贸易总量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在-0.4到-0.6之间,说明贸易总额上升一个单位能够使得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降低0.4到0..6个单位,也说明贸易总额上升一单位标准差将使城市群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0.588到1.471个单位。在OLS回归中,总贸易回归系数在-0.4至-0.5之间,表示在不考虑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的情况下,贸易总额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负向影响更大。整体来看,贸易总额的系数均比较显著,结果较为稳健。
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教育支出占比(ES)的回归系数是0.31,说明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是正向的,一单位教育支出占比的提高将使该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高0.031个单位。城市群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投入的越多,区域收入越平等,因而教育支出占比的系数是正的。科学技术支出占比(STS)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是负的,回归系数是-0.108,说明政府对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支出投入的越多,越不利于该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提高,科学技术支出占提高一个单位将使该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0.108个单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投入会使贫富差距扩大,低收入人群占比更多,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进而使得劳动力一体化水平降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SES)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也是负的,回归系数是-0.055,说明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上的财政支出投入的越多,越不利于该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提高一个单位将使该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0.055个单位。
(三)内生性检验
为了检验结果是否受到内生性的干扰,采用工具变量对数据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工具变量的选择原则包括数据的强相关性和严格外生性。本文选取区域各城市的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作为贸易总额占其GDP(贸易开放度)的工具变量,可以观察出,贸易加权平均关税变动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降低,关税水平变动一单位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0.2个单位。根据第一阶段的估计,F统计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不存在弱工具变量。
(四)稳健性检验
模型中可能出现遗漏变量的情况,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有关,本文又选择一个控制变量实际使用外资金额/GDP,加入该遗漏变量再次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模型自变量的显著性和影響方向没有发生改变。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回归系数在-0.5至-0.8之间,说明总贸易额上升一单位将使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降低0.5到0.8个单位,也说明贸易总额上升一单位标准差将使城市群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降低1.47到2.35个单位。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在不同时间窗口的稳健性,本文重新测算2005-2009年的数据,以该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模型自变量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均没有发生改变。这一部分分别用服务贸易额和货物贸易额进行检验,模型自变量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测度了五大国家级城市群2010年至2017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年度平均值,分析了五个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贸易开放是否影响劳动力市场整合水平,考虑到贸易开放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该地区各城市的加权平均关税作为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对贸易开放的工具变量(贸易开放)进行了实证回归,研究结果与基本回归结果一致。对填充变量、修改时间窗和替换变量等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均表明,模型自变量的显著性和影响方向没有变化。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完善中国进出口贸易监管政策,跟随市场环境更新现行进出口贸易监管政策,完善政策内容并加快政策创新,制定能够扶持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相关行业标准,并根据国内贸易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贸易扶持策略。推动国内贸易企业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来应对美国及欧盟发达国家对中国贸易出口的打压。第二,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日趋激烈,要优化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解决劳动收入地区不均衡的问题。对此,应发挥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并持续扩大出口,不断推进各区域产业的经济建设。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资源等情况深化区域贸易结构。第三,大力开发新贸易产业,缩小劳动收入差异。应大力开发新贸易产业并加大贸易结构的优化力度,通过建立全新的产业链,进而增强各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对外贸企业价值链的升值,从而形成强而有力的国际效应,以加强中国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9,(08):73-84.
[2]于洪霞,陈玉宇.外贸出口影响工资水平的机制探析[J].管理世界,2010,(10):47-58+187.
[3]张川川.出口对就业、工资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5,(04):1611-1630.
[4]陈波,贺超群.出口与工资差距: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08):6-15+40+187.
[5]陈甬军,丛子薇.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现状评估及发展预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1):34-42.
[6]周正柱,王云云.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1-16.
[7]韩帅帅,孙斌栋.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时空演化[J].人口与经济,2019,(02):92-104.
[8]张亚丽,项本武.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21,(12):136-148+158.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