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DTA体验模型研究法下建设儿童友好型住区公共空间的策略研究
——以东莞市南城街道水濂社区为例

2023-12-22张梦妮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住区社区空间

张梦妮

(东莞城市学院)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统计年鉴2018 年~2021 年数据显示,我国0~14 岁人口数据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三孩政策的辅助影响下,儿童人口数量会保持增加。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和儿童数量的增加,公共空间已成为儿童活动频率最高的地区,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儿童作为社区人居单元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的公共空间体验对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优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建议[1]。尤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儿童高质量教育发展和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提升,强调开展100 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住区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住区空间对提供维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和满足公共活动与交往交流的功能起到关键作用[2]。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建设有儿童归属感的住区公共空间,是促进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3],这对东莞儿童友好规划构建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及标准,也对既有体验式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然而,部分城市健康发展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忽视了儿童的安全和游憩需求,儿童游憩空间被挤压。公共空间建设只是为了提高视觉表达和文化价值,但边缘了教育、社会和生态意义[4]。现在的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不再突出产品或功能本身,而是突出产品及功能的体验,迎合着使用人群的需求,降低用户的痛点,保持空间的体验性和共享性[5]。东莞城镇化发展迅速,需要进一步强调城市社区资源效益,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建立新的体验模式,完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且个性化的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以适应迭代更替的儿童体验需求,这将成为提升社区环境儿童友好度的关键点[6]。

东莞统计年鉴2021 数据显示,东莞0~14 岁儿童数量占常住人口的16.52%,新生儿数量在广东省中排名第一,其中南城街道0~14 岁儿童数量占常住人口的17.21%,高于东莞市儿童平均数量,在东莞市儿童占比率排名第二。因此,本文选取东莞市南城街道水濂社区的住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它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依据城市友好评价体系,评判体验经济时代儿童友好型住区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CDTA体验模型研究法,根据儿童体验需求,建立联系儿童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常规接触的策略体系,并对其儿童友好型体验式公共空间设计及场所营造模式提出建议。

2 CDTA体验模型研究法

当前,体验经济已经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即以使用者的真实体验为中心,创造使使用者深入参与、深刻记忆的活动的新型经济形态[7]。使用需求的升级,是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传统设计理念的迭代更替,纯粹以观赏为主导理念已不能满足以精神层面需求为主的体验时代了。塑造流畅的使用体验,对于社区资源的重生及利用、社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儿童友好理念的注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依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可把空间体验深度从感官、身体、情感、精神、心灵等五个层次进行深化,CDTA体验型模型研究法是建立在该理论上,用于定义空间和使用者体验之间的整体关系[8],对于提升空间的体验及共享度有一定的帮助。CDTA体验型模型研究法是由中心(Center)、方向(Direction)、过渡(Transition)和区域(Area)组成[8](见表1、图1),用于研究人们在构成其日常生活场景的街道和空间的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让使用者能抽象地获得场所体验的变化节奏,成功的城市空间应该是能吸引和鼓励人们自发进行交往活动的[9],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公共空间分析设计方法,一般关注场景的细节部分,并研究如何以小见大,把细节结合起来共同影响大场景的体验感受[7]。创造场所归属及场所依恋感,如创造物体、空间和光影之间的布局关系,寻找地域原有的但已缺失的根基,更好地融合私人空间与社区空间的界线,塑造一种新型的儿童友好型体验式规划设计模式。

图1 CDTA体验模型关系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1 CDTA体验模型研究法的四大要点(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儿童友好度评估

现就东莞市南城街道水濂社区中涉及的住区公共空间展开调查分析,参考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3]和城市儿童友好评价体系[4],结合住区公共空间建设条件进行适当修改。选取游憩可供性、出行舒适性、邻里安全性、持续发展性4个大类,游憩场所、自然资源、休闲娱乐、休息设施、邻里氛围、感知安全、发展展望共7 个小类,共15 项指标作为评价要素,对水濂社区瓜田岭村、九里潭村、西湖村、老围村、邓屋村、大雁塘村6 个自然村小组进行调研与分析。

根据上述15个指标所形成的15个测量问题、问题选项赋值以及指标权重,参考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3]和城市儿童友好评价体系[4],儿童友好度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Qi为各测量指标的值(对应表1中问题设计直接对应的15个测量指标),Wi为对应的指标权重,F为赋值计算后的每位受访者对儿童友好度的综合评分(见表2)。

表2 基于城市儿童友好评价体系下的水濂社区各项详细得分(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作为对照,在整个问卷末尾直接通过“您觉得水濂社区的儿童友好程度可以得多少分”这一问题,让受访者对儿童友好度作一个整体的主观打分(简称“主观评分”)[4]。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考虑到6岁以下儿童还未形成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因此,本次问卷的受访者从学龄段开始计算,选取的是6~18岁的儿童,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环境。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6 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剩余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率99.87%。男孩和女孩受访率分别为112 人和101 人。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的主观评分及综合评分如表3 所示。根据表3 发现,水濂社区的儿童友好得分是56.02。因此,可以得出儿童对水濂社区儿童友好建设的整体感受是不太满意的。为分析水濂社区的城市儿童友好度具体情况,本文以综合评分为主要分析对象,按60%划定合格线,判定水濂社区亟须完善的儿童友好要素。根据表2 的各项综合得分可看出,水濂社区的住区公共空间在游憩场所、动手游憩资源、游戏设施适龄、街道绿化、邻里互动交流、感知安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儿童友好度和空间体验感是较弱的。

表3 儿童友好度主观评分和综合评分一览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结合现场调研分析,尽管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空间结构进行空间重塑与分割,注重空间使用功能上的系统性,但却在空间细节功能设计上趋于散乱性和保守性,缺少考虑儿童友好的细节保障。从游憩可供性角度来看,反映住区公共空间缺少能够提供儿童个人社交和运动的空间,同时没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游戏设施,场地设施仅仅是单一的游乐设施堆砌,没有进行年龄段的区分。从邻里安全性角度来看,社区公共空间没有能够满足全龄段儿童与成人聚集的氛围,闲置空间过多,也没有能够提供有儿童的家庭共同游玩的空间设施,缺乏培养儿童安全意识的设施。从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设置的儿童游玩空间并没有能很好地激发出儿童的创造性。

4 策略与行动

4.1 构建体验式空间结构,丰富儿童游憩体验,增强沉浸式体验感

基于CDTA 体验模型研究法,划定水濂社区的中心(Center)、方向(Direction)、过渡(Transition)、区域(Area)这四个区域(见图2)。中心是驻足停留时间最长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社交互动中心,在这个区域,儿童能体会到愉悦感、亲切感、隐蔽感和舒适感,利用水濂社区毗邻水濂山森林公园、东莞植物园、水濂山水库等自然环境优越、视野开阔等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中心感,水濂社区方位背朝水濂景区,中心感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方向选取是展现运动和视野体验的最佳位置,水濂景观路和科创路、绿色路是联系各自然村的重要链条,其中水濂景观路不仅靠近村庄东北部产业园区开放空间,还能依靠东南部的水濂景区所提供的高位优势,营造视野体验;过渡是最容易营造丰富体验的区域,通过道路坡度、方向及宽度的引导、空间包围、象征性建筑物、材质等营造强烈的变化感,对形成主要体验核心区起到重要作用。区域选取了能产生一致感及包围感的地方,从空间上有建筑群体区域、农田区域等较为围合的区域。

图2 南城水濂社区CDTA体验模型的应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2 运用类电影故事设计思维,串联邻里安全环,贯穿儿童空间逻辑性

类电影故事性设计思维是在CDTA体验模型研究法的应用基础上,将整个水濂社区看作一个叙事整体,依据体验强度在场地的中心、方向、区域布局故事的起承转合,赋予其完整的情景主体、情景内容和情景空间体系。通过一个个束缚性限制条件,设计好分镜,塑造不同物体间的联系,抓住场地错综复杂的信息,场景设计的视角是“情节化”而不是“观念化”,将整个住区公共空间看作一个叙述的整体,从“主题塑造、框架搭建、依次编排和故事展开”四个部分来进行完整故事的讲述,吸引儿童与成人共同聚集起来游玩,增强住区公共空间的氛围感和归属性。

“蒙太奇”电影手法在类电影故事设计思维基础上,根据儿童的空间需求,对原有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调整和重构,构建邻里安全环,进行有意识的时空编排叙事结构,通过顺叙、并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以培养儿童安全意识为主题,塑造独特的水濂社区的故事体系。运用顺叙结构以“由始至终,线性叙事”为主,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顺序进行(见图3),给予儿童三条完整故事线,分别为文游径、景游径、数游径,让全龄段儿童与家长在公共空间活动有参与感;同时通过并叙和插叙结构补充各个故事游线的新颖度和趣味度,赋予每个住区公共空间不同的故事细节,其中并叙结构更突出多线叙事,通过故事线的相互对比及阐释,链接分散各社区村庄组团和周边旅游资源,营造对立且统一的布局感,提升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率的同时,也能保证住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10]。

图3 类电影故事设计思维下邻里安全环的构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3 运用可持续性弹性空间设计,激发儿童创造性,提升参与式体验感

营造空间氛围系统的重点是围绕人性化交通、友善化设施、弹性公共空间[11]。因此,通过营造弹性公共空间,设计CDTA 体验模型中的过渡区域。一是营造模糊空间,“赤心义胆”是创造满足全龄段群体的使用需求及角色的随时切换的文化广场空间,模糊功能作用,尤其是针对存量社区土地,塑造包括入口科普、教育、昭示、节庆、集散、游憩等多重功能的空间区域,不仅满足儿童成长需求,还能满足村民日益增加的空间需求。二是应对不确定、多变且使用效率低的场所空间,如“五谷丰登”不仅提供体育活动与社会交往空间,更利用闲置空间丰富场所活动,如口袋菜园、乡村周末集市等,创造可变性及多IP化的弹性功能空间,不仅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还能丰富空间叙事功能。三是让使用者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参与式设计利益最大化,设计师仅提供搭建、支持和服务的作用,让使用者的意愿在设计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充分展现出来,创建共有的协作空间,打造自下而上的协作作品,不仅能为使用者创造不同的体验,并能为其提供一种探索的自由,每个故事线均会由所属村庄组团的家长儿童共同参与设计立体教育墙绘及安全教育标识,汇集力量共同创造,来提升场地的识别度和归属感,这种合作创造能一定程度吸引参与设计者的多次参观及使用(见图4)。

图4 可持续弹性空间运用(左为“赤心义胆”,右为“五谷丰登”)(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4 链接智能化科技设计思维,营造智慧叙事性创意场景,激发儿童创造性

智能化场景通过寻找科技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升感官体验的维度,营造未来式互动体验[12]。通过智慧场景的搭建营造CDTA 模型中的过渡区域。这种新型叙事手法由四种关键元素组成:智慧节点、超级APP、数字化社区、艺术化日常。智慧节点与超级APP相互作用,构建社区儿童友好网格体系,丰富节点语言,通过制作教育二维码的形式,了解本土文化、获取与场地相关的知识,让儿童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多收获,链接儿童与社区在流动体验中的趣味保证。而艺术化日常则是通过数字艺术,以互动化艺术装置的方式呈现,丰富儿童的五感体验。

5 结语

本文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根据城市儿童友好评价体系调查分析得出,水濂社区的住区公共空间的游憩可供性单一、邻里安全缺失、游玩空间没能很好地激发儿童创造性等所面临的问题。基于CDTA 体验模型研究法,构建儿童友好型住区公共空间的体验式结构,并提出类电影故事思维、可持续性弹性空间、智能化科技设计思维等三大策略。研究发现,要营造体验式儿童友好型住区公共空间必须着眼于对儿童天性的挖掘、本土风貌的注入以及政府、设计师与儿童的共同参与,仅仅是利益主导且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可持续性的设计,是无法营造长远利益的。在儿童友好型规划设计中,尽管在设计与落地方面会经历更长时间及更多实践的考验,但创新性、人性化、智能化等元素对于儿童创造性体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住区社区空间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