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2023-12-22徐鹏万禹
徐鹏, 万禹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人居环境建设正初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景观园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景观园林设计具有必要性。固有的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的园林景观需求,基于智能化理念的设计更具可行性,有利于推动园林景观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探讨智能化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2 工程概况
某城市风景园林工程总用地面积32780m2,包含房屋建筑、铺地、亭廊、主次游路、桥、绿地六大关键部分,面积分别为980m2、1702m2、713m2、3450m2、209m2、15384m2。园林设计践行智能化的理念,以期依托前沿的技术打造具有“智慧、高效、互动”特色的现代园林。
3 智能化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是人们日常活动、休闲的重要场所,兼具绿色疗养的作用。传统园林景观相对固化,未充分顾及游客的需求,出现景观建设与人们身心诉求相脱离的情况,设计功能和使用功能分离。在“智慧园林”的理念下,倡导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以及配置高科技信息化设备,在硬件设施中融入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建立大量富有趣味性和可参与性的智能景观小品,给游客以身临其境之感,使游客在感受到自然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性的同时还可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1]。
4 智能化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4.1 整体布局
以柔和的蛇形道路和蜿蜒的驳岸为公园的基本形态,建立智能滨水广场、智能可入式草坪、临水游客智能服务中心、亲子智能化游憩草坪等功能分区,轴线突出,根据轴线实现对主要空间节点的串联,实现游览节奏的起承转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智能化的设计理念下融入自然、地理、人文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因素。公园设计以“智慧园林”为主题,联合采用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多项前沿技术,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且富有智能化特色的游园体验。在公园的各功能区均贯彻智能化的理念,与此同时融入古典园林的园林形式和设计理念,经过对公园组成要素的整合后,使形式与功能契合。融入中国古典主义美学与现代化智能科技,提升园林的综合设计品质[2]。
4.2 规划结构
以“轴线突出、景点分散、功能集中”的思路开展城市公园的设计工作,串联散布在城市公园的各景点,建立起空间联动关系,由此形成如下园林格局:
两条线:纵轴和横轴,贯穿公园,属于公园结构组成中的基础“骨架”。
三重环:跑步道、主园路、次园路,为公园道路系统的三条关键园路,遵循平行交错的布置原则,建立的路网结构对公园各区有空间联系作用。
四片区:根据公园整体范围,划分出四个植被种植分区,丰富公园的绿色景观。
公园空间设计有机融合大草地、水域、密林、智能步道、智能体验区、临水开敞空间,多重景观相互呼应,构建起“虚实相衬、主次分明”的布局。各功能空间均具有各自的景观特色,同时依托轴线、路网建立起联系,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化智能城市公园。
4.3 道路规划
以游客的游览心理为立足点进行道路的规划设计,考虑到的客观因素包括水流条件、观光视线、地理条件等。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限度尊重原址,在此基础上对道路做适当的改动,以期经过对道路的优化后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系统,在保证交通条件的基础上,配套管理系统,实施智能道路体系。
①由5m宽的一级主路构成闭环,根据周边居民的需求规划道路和入口,道路连接南北东面的三个入口,环绕公园一周串联多个功能空间,建立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逻辑,为游客提供步移景异的趣味性、层次性观赏效果。
②在一级主路的基础上,搭配3m 宽的二级支路,扩充路网系统,并借助此类等级的道路连接智慧花海、AR 健身区域等智能体验空间,为游客到达特定的功能区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条件。
③由3m 宽的健身步道构成公园的智慧健身步道系统,全长为5km,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健身信息通过手机APP展现,便于游客直观获取公里数、卡路里数、运动步数等数据,同时对比分析特定时间段内的园内健身数据,生成健身排名,丰富趣味性,调动市民健身的积极性[3]。
4.4 水体规划
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处理形式为参考,在此基础上组织智能化的公园水域设计工作。为保证水景体系的景观多样性,建立起小、中、大三种规模的水域:
①小水域:由东南部智慧岛和东北及西南的水位分割产生,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声景观,彰显出古典园林的景观意境,还可满足园林水质监测的要求。
②中水域:规划在公园东北角,布置智能互动水景和亲水空间,结合前述提及的道路规划可知,中水域处存在临水智能步道,因此具有科普价值,例如供相关人员在此处进行水生植物的科普教学。
③大水域:规划在公园中央,滨水步道临近大水域,塑造的空间水景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
4.5 植物规划
以园林植物景观丰富性、生物多样性、智能科普为基本目标,进行园内植物规划。以本地树种为主要组成部分,搭配色叶树和适应于现场自然环境的树种,乔灌草搭配种植,建立层次化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常绿树和落叶树以特定的数量联合栽植,实现四季花开、终年常绿的效果,同时定期开放花卉专类园,例如牡丹、月季专类园,利用繁花盛开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入园。此外,建立智能植物识别系统,一方面增加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手段加大科普力度。
公园以自然式泊岸居多,为彰显景观内涵,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水体处理方法,以此为主基调搭配山石亭阁,构成极具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天然画卷。以硬质步道和滨水自然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滨水步道,配置水生植物,在步道上设置声景观互动装置,通过水生动物和鸟类等的叫声渲染自然氛围,增加游客的听觉感知,建立更具场景化的景观,同时此类声音还具有吸引水生动物的作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4.6 竖向设计
园中智慧岛属于园内地形景观最盛的区域,集多样化的微地形景观于一体,规划南面主峰,建设鸟类自然生态保护林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监测区域,也方便游客进入林区观赏;北面客峰略低于主峰,设置智能景观亭,供游客观赏西面的水域景观,同时地势的优势有利于营造开阔的视野,给人以放松之感,提供植物景观观赏服务,还种植丰富的树木花卉植被。
根据景观特点的不同,全园分为入口区、智慧岛、智能互动区、智能植被识别区、滨水智能广场、开敞水景区六个核心区域,各自均有其侧重的景观属性,以及根据智能化的园林景观建设目标配置智能设施,提高公园的整体设计品质。
4.7 入口广场区的设计
园区南面沿街为狭长漫步道,中间区域配置的智能化设施包含智能景观柱和太阳能智能座椅,色系以红色为主调,营造具有张力的入口形象,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 入口广场区效果图
智能景观柱包含LED显示屏和AI智能语音,邻近座椅进行设置,依托AI语音交流的功能与游客进行沟通,提供包含天气、温度在内的各类基础信息,游客也可通过AI语音功能掌握当地的历史和现状,便于外地游客了解当地的特色。太阳能座椅具备吸收太阳能并储存的能力,电能可用于无线充电和夜间的灯光点亮。主入口与漫步道连接,中央设置以雨水花园为形式的景观花境,两侧规划石榴和槐树,提供休憩集散场地。根据价值内涵的需求,在入口景观的设计中着重凸显公园的设计主题和历史文化内涵[4]。
4.8 智能互动区
在公园的西部规划智能互动区,共设置三条贯穿园区南北的小路,各自的分布情况如下:
最东侧园路贴水而行,空间上联系园内的智能花海区域和智能水景体验广场,提供宽阔的视野;
中间园路主要规划在密林区,多次与最东侧的贴水园路交错,园路与密林区虚实相间,疏密合理;
西侧园路的规划侧重于联系园内的智能化活动场所,串联AR健身区(见图2)、智能景观林柱、亲子智能体验区等。
图2 AR智能互动区效果图
智能互动区内配置一系列的智能互动体验设备,通过主流的智能化产品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促进游客与公园的智能互动体验,提升智能化园林的便捷性。亲子智能体验区着重围绕亲子活动需求组织设计,配置丰富的科普设备和智能娱乐设备,一方面使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愉快感,另一方面做到寓教于乐,通过饶有趣味性的方式开阔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其中将VR历史游览、3D历史解谜游戏等作为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够通过科技游玩平台建立起协作关系,共同沟通、共同体验,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智能环保自行车也是颇具代表性的智能化设计成果,特点在于游客骑行时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提供适量的电力用于照明设施或水景,游客可从中感受到科技赋予生活的美好。骑行速度增加时,水景喷泉的高度加大,灯光提亮,观赏价值丰富,具有趣味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除了提高景观水平外,还需重视便捷化、舒适性、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需求,智能化理念为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本文中,结合风景园林项目实例展开分析,提出智能化理念下的设计策略,对园内各功能区域进行智能化设计,配套智能化的设施,显著提高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应用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