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机制下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2-22袁朗韩天怿刘钦
袁朗,韩天怿,刘钦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市,210014; 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南京市,210009)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作出部署,明确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等要求显著增强,已经成为助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交叉融合学科迅速发展,科研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徐世伟[3]、吴颖静[4]、陈琳[5]、李楠[6]等从农业科研院所管理理念、诚信管理平台、科研项目、成果管理等方面实践入手,研究农业科研院所高效管理的方法举措,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农业科研院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创新机制下的高效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前农业科研院所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实践,通过健全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提升基础保障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仅凭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难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7],必须构建创新联合体,采用跨组织创新、协同创新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本文基于协调创新机制视角,探索高效管理模式和实践,聚焦创新行政体系、创新联合攻关、创新转化体系、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和创新开发合作新体制等方面,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8]。协同创新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和组织形式[9]。农业科研院所要聚焦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必须坚持用协同创新战略的力量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多学科、多方向、多功能的优势,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院所现有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充分激发科研院所现有资源的最大潜能,争取发挥出最大的创新优势,实现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领域和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高效、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2 农业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历史必然。作为农业科研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聚焦精准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不断深化、优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现代院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科研院所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1 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也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立命之本、强院之路[10]。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当前,全国上下聚焦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重大课题,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气,稳步推进分子育种、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等技术应用,力争产出一批突破性、原创性品种和技术。二是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耕地质量、面源污染、兽药研发、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结合当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基础、方向,在有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领域,集中力量配置资源,加快实现攻关突破。三是聚焦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充分认识创新团队、创新联合体、虚拟研究中心、学科一体化等科研组织方式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有针对性的推进建设,通过“团队+协同”方式,针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生产技术问题,从学科、产业等角度形成整体方案。四是聚焦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提高各类平台谋划、推进、运行和管理质效,以国家和省部级平台为重点,推动各类平台发挥集聚资源、促进发展作用。
2.2 科研院所是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科研院所从单位属性、市场需求和现有平台多角度探索形成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模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求[11]。一是建设科技服务体系。以精准服务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致富质量为导向,建设包含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具有“三农”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做法,优化体系建设,切实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二是建设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角度来培育、开发高价值科研成功,积极与企业、合作社等科技服务主体合作,建立具有显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提升高水平专业化技术含金量。三是建设“研究+应用”功能统一产业研究院。开展建设“研究+应用”“团队+企业”“科研骨干+推广骨干”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方位打通科研院所与市场主题之间壁垒,缩短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距离,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和质量。
2.3 农业科研院是引才育才的重要阵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研院所事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靠人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2]。一是注重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使用关乎团队生存和发展,针对各团队之间的差异,个性化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因材施策、因团队施策,培养出适合团队土壤的高水平“土著”人才。二是注重人才引进。以提升单位自身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引才导向,重点对紧缺领域和高层次“移民”人才的引进使用,将其科技创新的能力转化为我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三是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紧贴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导向,重点在“育”和“用”上加强机制体制建设,以技术创新度、产业关联度、发展贡献度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
3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管理的模式和水平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一是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完善逐步管理制度是创新管理的重要一环,农业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建立管理服务岗位工作手册制度,全面梳理和评估学科、项目、人才、团队等重大制度和科研专项落实情况,不断增强政策制度衔接性和实效性。二是信息化手段的普遍使用。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面,科研院所通过建设优化完善信息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的便利性。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基础保障的日趋完善。基础条件保障提档升级也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面,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设施水平,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四是民主管理的不断提升。科研院所通过提高民主管理水平,畅通提案等工作通道,可以营造民主、积极、正向的氛围,增强职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4 协同创新体制下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存在的不足
4.1 农业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张江娜[12]以江苏省农科院为例,对农业科研院所组织结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业科研院所管理的组织结构普遍以“院所+职能机构”为主。作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之一,科研院所的管理中心应以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为主,目前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的管理大多附属于行政建制的研究所,机关职能部门根据具体职能划分受命于院党委或院行政,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进行管理[13]。对于院层面,政策传达等容易造成不及时、不精准现象,各团队和具体科研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化情况,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组织管理模式能够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积极性。
4.2 农业科研院所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健全
强化目标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目标。科研院所部分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健全,杨雅华等[14]总结了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指出当前农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用标准化、规模化成都不足,是导致成功转化效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社会推广过程中需要与社会主体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此类活动的组织开展大多数以创新团队带头人或科技骨干个人身份联系开展,在规模等方面活动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直接取得转化的成功率较低。因此,全面系统有组织的与社会主体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不断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质量发展。
4.3 农业科研院所管理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研人员的成果评价机制是激发其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挥棒”。刘宇峰等[15]以福建农业科研院所激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例,分析指出目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主要以科研项目、发表文章、获奖情况等为主要指标,形成相对固定的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对科技服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发展和创新驱动力不足。这种评价机制下极易导致所有的科研人员忽视本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将精力分配在课题、文章、奖项上。因此,唯有通过对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制定适应各类人员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激发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创造性。
5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探析
协同创新机制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促进科研院所管理水平、提成管理质量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农业科研院所应用好协同创新这个“新武器”,通过优化创新管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完善成果转化体系,服务农业强省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人才雁阵效应等。
5.1 创新行政管理体系,发挥组织机构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大多属于独立式的科研发展模式,存在内部科研资源分散,人员、经费、平台设施分布在各个专业所内部,各团队间存在科研交流的壁垒,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这种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科研院所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当前,科技创新的技术、逻辑、模式和机制快速迭代,这种不确定性需要科研院所更加注重管理上的协同发力,进一步优化完善目标、举措、模式和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协同管理服务体系。一是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高质量管理的成效体现在科技创新上,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对管理有着高标准要求。农业科研院所要把握住主责主业,聚焦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人事人才、院所治理等重点板块,系统梳理和完善重点管理工作政策制度,形成符合科技发展需要的制度政策体系。二是促进管理整体效能提升。通过协调科研院所内部专业所和管理部门,努力实现院所间协同、所所间协同、创新团队间协同、科研骨干间协同,促进院所内部资源无障碍流通,增强内部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管理整体效能提升。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同业务部门接近沟通,相互之间知道越多,理解就越深刻,进而保证农业科研单位战略目标得到切实的执行[16]。开展管理标准化建设,根据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制定对应的工作手册,提升管理流程便捷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数据互通共享。
5.2 创新联合攻关格局,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必须集聚创新资源。一是提升团队协调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质量。目前很多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处于单打独斗阶段,团队间、学科间交流匮乏,没有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相近的学科间遇到的共性问题,由于没有充分协调,导致不同团队间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上重复工作,浪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因此,职能部门应关注团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遇到的难点和堵点,在部门间建立连接职能的工作纽带机制,实现由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向开放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合、前后衔接”的协同创新机制[17]。二是精准引导培育成果产出。对外,面对重大科研需求和热点科研方向,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组织联合优势学科团队和科技骨干开展重大科技需求调研,凝练提出科技攻关选题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对国家发布的重大项目指南,组织协调团队开展联合申报,提升整体申报水平和质量;对内,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任务清单,形成院所两级培育方案,各创新团队根据研究水平,树立年度重大技术创新任务和重大成果培育目标。三是推动协同创新组织实质化运行。协同创新组织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形式,具有针对性强、任务聚焦、成果产出快等特点,实质化运行系统创新组织是科研院所高质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能够为院所间、团队间、科技骨干间协同创新提供实质平台。面对重大科技需求,强化协同攻关、阶段攻关;面对市场需求,探索建立“创新技术化—技术商业化—商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科企联创机制,强化市场思维,用商业模式促进协同机制建设。四是协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建设的优劣决定科技创新的质量高低,科研院所的平台建设水平直接反映其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坚持“四个面向”,积极争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既要坚持面向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协同院所资源力量争取平台的建设,又要坐得住“冷板凳”,在现有基础上把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5.3 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18]。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分为技术转让许可和技术服务两大类,目前有些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构成比例不均衡,技术服务类收益占转化总成比例较高,俗称“硬成果”的技术转让许可占比较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硬成果”的转让模式不能完全贴合市场方式,这就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社会贡献情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科技成果需要新的供给方式。完善协同转化体系,聚焦技术成果的实用性、集成性、便捷性,系统架构平台体系,才能更好服务农业强省建设。一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管理部门作为科研院所以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桥梁,定期在网站发布准确、真实、权威的科研成果转让信息,为社会主体提供稳定的、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咨询通道[19],对加快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要深度挖掘其价值,在社会上做好宣传,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第一时间捕捉市场需求信息,并将研究成果推介到市场。加强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政策研究,开展重点金融机构专项对接活动,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路径。与头部企业、国家和省部级园区共建产业研究院样板,组织召开“团队—头部企业”对接会及重大技术成果推介发布会。二是提升综合影响力。以原始创新成果为基础,鼓励创新团队、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合作,推进成果产业化应用。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品牌、升级产业和转型发展;主动对接各地乡村干部人才培养需求,联合农区所开展省创新创业新农人成长促进等各类教育培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以“科教+推广+应用”融合协同模式,在综合示范基地集成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努力提升科技转化的综合影响力。三是提升服务体系质效。通过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带到地方,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技术服务,真正做到服务“三农”的成效。探索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平台,完善省级科技特派员专项机制,推动与农区所、农技推广部门及农业协会等各类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
5.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科研院所事业发展的基石[18]。协同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研融合的重要推动力[20]。一是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当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大多呈现学历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难免与在校期间不同,创新团队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培养科研人员,尤其是新进单位的科研人员融入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充分激发其在团队的作用,使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对不同人员可以采用个性化成长服务,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二是外引优质人才资源。根据国家科技重大需求,结合院所实际,在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的基础上,广招优秀杰出人才。引才首先要注重与团队的贴合度,避免异质化太强,导致难以融入团队。其次是要符合团队梯度建设良性发展,避免团队内部产生竞争关系,影响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对引进的人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根据人才不同类型、学科不同方向等因素,细化引才评价标准和任务目标;强化对引进人才审核把关,避免引入“带病”人才,影响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对照国际行业领域有竞争优势或潜在优势人才标准,构建具有农业科研院所特色的国际比较优势人才评价体系,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11]。
5.5 集聚协同发展资源,创新开放型合作新体制
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为推动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应持续深化开放举措,更加主动、更大程度开放合作,才能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获取多方支持、涵养共赢生态。聚焦国内国际两个领域两种资源联动,广泛联合、深度协同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各类主体,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深耕国内合作深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合作,谁合作的多,谁就能更有效把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科研院所在内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加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沟通协调,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国家、行业最新动态;建立行业专家常态化联系机制,聘请院士专家作为单位的学委会成员,会科技创新把关定向。充分利用各种学术平台,不定期组织召开科、产、融、合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二是开发国际合作广度。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科技领域的创新越来越开,各国科技创新力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在全球范围形成有机整体[21]。科研院所应加强区域合作政策研究,已经建立合作的国家或科研机构,持续深化合作,把合作常态化、固定化;还没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家或科研机构,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探索合作可能。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设科研目标任务,多维度、多渠道开展合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汇集智慧。
6 结语
协同体制下的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协调创新视角下推动科研院所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丰富管理内容、强化管理目标导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是促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是相应党中央伟大号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保证。科研院所要以协同体制下的创新管理为抓手,开展新一轮的高质量创新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建设,构建对国家发布的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的机制体制,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应积极鼓励引导区域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优化转化机构,为高水平国家化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