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传播中的媒体思考与实践
——以杭州日报“难得湖图”系列报道为例

2023-12-22文_谢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全景图系列报道西湖

文_谢 俊

今年3月下旬起,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以《西湖繁胜全景图》为索引,推出了“难得湖图”系列解读报道,结合大量印证材料,部分还原了700余年前的西湖风貌,还原了南宋临安城的生活气息、文化风气和繁华背后的隐忧。本文试以该系列报道为例,浅谈历史文化传播中的媒体思考与实践。

思考一:如何建立古今之间“人的关联”?

文化要实现保护传承,离不开“广而告之”,让大众了解其独有性、珍贵性、重要性。然而,对于距今成百上千年的文物、遗迹、文本,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不免会问一句:“关我什么事?”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代年轻人更崇尚“个人本位”,追求个性和自由,历史文化之于年轻人,缺少了长期、稳定、本地、深入的关联感。

作为大众媒体,迎合每一个受众的个性绝无可能,但通过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起历史文化与绝大部分受众的关联,完全可以实现。文史解读类的新媒体推文从数据上看时常遇冷,然而,“难得湖图”系列报道获得了4万+的平均阅读量。以单篇最高阅读量推文《24 岁不治身亡,他被临时葬在西湖一处热门景点!当时这里是最高规格的……》为例,主创团队从三个方面解决了“关我什么事”的问题,继而实现了历史文化与当代受众的关联。

首先是利用好时间节点。推文发布时正值清明小长假,清明时节谈丧葬祭奠不仅没有违和感,还契合传统习俗,这让一般较为避讳的关于“死”的问题与当时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统一了起来,第一重关联因此产生。

其次是扣住了热门景点。春季的太子湾是杭州人的赏花胜地,“太子湾真的葬过太子”这一话题第一时间就让南宋与当下实现了“空间交错”,第二重关联因此产生。

最后是激发出家国情怀。尽管南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但从当时皇家的丧葬祭奠规制来看,恢复中原是国之夙愿。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这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最具有共性的家国情怀,第三重关联因此产生。

不难看出,该推文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通过共性关联,最大程度地呼应了个性化的现代价值需求,收获传播数据的同时,让杭州特色“宋韵文化”中的冷知识被更多人所知。

思考二:如何实现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无论是论文、报告、专著这样的研究文本,还是文物、遗址、遗迹这样的考古发掘成果,都是严肃的、严谨的,这是学术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这些学术成果往往是遥远的、不接地气的,难以读懂,自然也就难以接受。

正因为有这样的障碍存在,媒体要实现广泛有效的传播,必须做好“中间人”的角色,将学术表达转化为大众语系,实现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过程应当包含三个具体方面。

最基本的是“可视化”。不少历史上存在过的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因为战争、朝代更迭等原因已无实物,仅典籍中有记载。然而,古籍的文字描述往往晦涩难懂,即便有专家学者将之“翻译”为白话文,普通受众依然难以想象出相关物件的真实模样。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依托数字手段进行可视化复原,就能让已失传的文物再现。比如,系列报道中介绍了南宋西湖上的游船螭头舫,其文字描述为“船头为螭形,首尾高翘,船身修长,两侧无船舷,船工从船尾至船头,须从船棚顶过”,受众仅看文字很难知道螭头舫究竟长啥样。通过3D 建模,主创团队制作了螭头舫数字模型,并做到了360度旋转展示,700多年前的西湖游船因此为现代人所知。

其次是“生活化”。近年来,全国性博物展兴起,但有专家指出,不少大型展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展出文物仅标注其名称、出处,缺少使用场景的介绍,无法与观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呼应。这虽然是一个策展的问题,但在媒体传播中同样应当引起重视。对此,系列报道中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解”字招牌,这种招牌在《清明上河图》和《西湖繁胜全景图》中都出现过,学界意见不一。报道中采用了较为贴合宋代瓦舍文化的“当铺说”,模拟了宋代通过典当实现资金临时周转的场景,并与现代移动支付的生活场景作类比,说明了宋代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其中一个原因。

最后还需“社交化”。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分享,也构建了独特的社交语境——集体回忆。基于这种使用习惯和语境的传播手段,历史文化在传播中同样可以利用。比如,《西湖繁胜全景图》中出现的聚景园,经过重新考证的位置颠覆了以往普遍认为的“与现在柳浪闻莺公园大致相当”的认知,这在学术上是新的发现。但是,要让更多受众认识并接受这一发现,需要通过社交传播手段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分享欲。柳浪闻莺大草坪承载了几代杭州人春游秋游的集体回忆,因此,从这个角度切入,70后至90后年龄段的受众极具共鸣,后台评论中讲的都是自己的“曾经”。在此过程中,聚景园的“曾经”自然也被传播开去。

思考三:如何更好助力历史文化活化利用?

“难得湖图”系列报道所解读的仅仅是《西湖繁胜全景图》的局部,《西湖繁胜全景图》所绘的也仅仅是南宋中晚期的西湖风貌,因此,报道所能展现的只是“宋韵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但回顾总结报道工作,笔者认为,在助力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方面,仍有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通过数据整理,建立背景素材的快速索引。报道过程中,仅引用的纸质书籍就有十余本,叠加高度近半米,还不包括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的古籍拓本电子版等资料,从众多材料中选取素材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目前,一些城市的博物馆、文史馆等文化场馆已开始着手建立数据库,将古籍、文物等详细信息录入系统,为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蓄水池”。这也为媒体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除了已完成的报道外,报道所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形成目录式的数据库,可实现快速索引,为今后报道提供经验证确实可靠的针对性佐证材料。

二是聚焦民俗民生,从细枝末节处反映历史风貌。不久前,杭州有了自己的米其林餐厅,媒体争相报道,“美食荒漠”的帽子似乎摘掉了。而事实上,宋韵美食一直缺乏挖掘和复原,南宋临安城三大风格的六大类菜肴目前缺乏抢眼的典型。可见,历史文化中最易与当下生活产生融合的民俗民生,往往最易被忽视。“难得湖图”系列报道的一大亮点就是聚焦民俗民生,南宋老百姓的用水、娱乐、体育健身、喝酒吃肉、交通出行等无不涉及,将历史的枝枝蔓蔓捡起来、拾掇好,同样能反映出历史的主干。

三是打造全民文本,让报道内容得以更广泛的应用。报道推出后,受到了西湖景区有关部门的关注,报道中一些新的研究发现被多位西湖星级讲解员所采纳,形成了新的西湖讲解词。这也为今后相关报道打开了思路,打造优质的文史解读内容,不必只关注平台数据,能够被线下传播,成为服务全民的参考文本,或许更能实现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的目的,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全景图系列报道西湖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嫦娥四号月背之旅全景图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环保概念股全景图
当西湖遇上雪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奇妙岛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