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路径
2023-12-21徐维玲
徐维玲
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育涵养必须切实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独有的、可以内化、可以外显的知识体系,在深度教与学中尊重学生不同认知阶段的学习逻辑,使学习过程多元化、学习境界高点位、学习层次纵深发展,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在价值。
一、语文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时代背景分析
如今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注重体现国家意志。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课程核心素养目标,需要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学习来落地完成,是国家对新课程改革高质量的要求。
(二)新旧课程方案(课标)对比分析
第一,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转变为关注生活逻辑,关注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成长的真实需求。第二,新课标体现创新意识:一是注重培养创新人格,二是引导变革教学方式,三是用评价引导创新。第三,新课标在实践育人上要求:一是明确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主题、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刚性约束。二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发展分析
小学语文学科中,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突出、语文要素清晰、具有递进性,充分体现出了年段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以自然单元为单位,从教课文转变为站在学科课程高度,提炼大主题或大观念统联、确定大目标及达成评价、分解大任务、开展大活动、创设主题大情境、思维成果重迁移应用等,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四)教學变革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由零散走向关联,由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零碎不成体系的零散教学走向心中装绿洲、眼中有森林、课上看树木的总-分一总整体建构,系统教学,为学生需要而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五)学习需求分析
减负提质是学生学习差异的现实需求,是教师优质教育理想的追求。在目标上,关注学生素养发展;在过程中,关注学生思考;在评价上,聚焦学生从课堂活动和经历中获得什么。由浅表走向深入,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践行深度学习成为必然。
(六)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主要面临以知识传授和答题技能训练为主,重视学科逻辑,忽视认知学习逻辑。学习内容远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大量案例表明,拓深教学领域单位,可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具有确立教人“做成事”的设计理念,聚合事实与技能,具备较大的迁移价值,能够运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路径,可以使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在结构化的教与学中化繁为简,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度进阶发展,易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自主重构知识体系,为生活实践所用。
大单元教学是课程改革处在深水区的又一次攀升式变革。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强调对目前课堂教学实践的扬弃,即肯定、保留和发扬目前课堂教学中单篇教学和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抛弃其中死记硬背知识点等不合理的做法,融入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等重要元素,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的综合效益。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注重学科逻辑转为关注生活逻辑。回归生活世界,建立知识与学生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内在关联。让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融入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在理解公共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认知,实现从理解知识到理解世界、进入世界的转换。
直接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成果导向清晰,将目标聚焦在有意义的学习成果上,以可视化的思维产出作为目标反向设计的学习过程。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在“主问题(问题链)”下进行的递进式活动建构,再根据问题解决的结果标准进行评价设计,主要针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在活动设计中,主问题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沟通的大情境。在多元思维碰撞中,将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加工、提取、迁移与运用,在批判审慎思维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路径,重视知识习得与评价的联结。确定学习目标,设计目标评估标准;学习过程,嵌入过程评价标准;学习结束,进行结果性评价。课堂由“粗放型”走向“精准化”已成必然。
三、教学设计理念有深度
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是确立教人“做成事”的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难度问题的真实情境,在问题导学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以科学的教学技巧保证任务学习实效,使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逻辑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教人“做题”走向“做成事”,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做题”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训练,“做成事”是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综合性实践,体现品格,形成素养。实施高质量育人,以课标为依据,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与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大主题(或大观念)、读懂学生、确定目标、达成评价、任务驱动、真实情境、课堂评价、作业反馈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统整设计,充分体现习得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递进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有效度
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路如下:从课标分解、教材驾驭、学情读懂,确定大主题或大观念(从关注学科碎片、零散知识走向背后的结构、联系、规律,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从而叙写大单元目标,构建教学结构图和课时规划表,从中产生大问题(根据目标产生疑惑,以挑战性问题为核心,将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依托活动要素组织教学,避免问题和活动碎片化、浅显化),生成大任务(根据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符合学习任务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活动设计必须具有递进性,突出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多角度呈现思维进阶),嵌入评价量规(即评分标准,在关键思维点和知识点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评价支架,指导学生高效“做事”)。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知识理解迁移、思维进阶的大活动(遵循“学、展、评”的学习链,“提出问题—组织学习—成果呈现—交互反馈一梳理归纳”的问题解决流程),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形成成果,进行反思评价,完善自己的学习历程。
五、实施教改策略有厚度
(一)理论奠基,心中有纲
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需要经历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意识、学生意识、达成评价观念等的系统转变,而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必须提高站位。研读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教育政策。教师通过深入研究育人方向、分解课程标准,融通学科教材知识体系,分析学情,灵活运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研读有关深度教学、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脑科学、课题研究等专业理论书籍,知晓教学研究前沿发展动态,以理论做支撑,科学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二)三研先行,立体建模
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想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备课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提高理论水平,拓宽教育视野,具有由知识点为基础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前,所有教师必须进行“一册书三研”“单元三研”“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以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对一册书及各单元目标、内容、学情和考试要求、课型、课时、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宏观设计。
(三)整体建构,深度学习
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不一定会带来素养的提升。倘若秉持僵化、凝固的知识观,并以灌输、训练的方式教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会导致素养的衰减。但是素养又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素养是无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转变知识观:让知识成为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将知识化繁为简:舍弃繁琐却无穷无尽的“知识点”,精选学科“核心点”,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开展深度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转变知识学习方式:开展协作学习、项目化学习、工程化学习。
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首先解读课标、整合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叙写单元目标、达成评价标准、任务驱动、情景活动、迁移应用,进行大单元教学结构图建构。整体把握大单元教学内容,对教学单元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形成逻辑关系,明晰知识体系、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型、课时各知识内容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预先确定教与学的情境与辅助工具,避免无谓的重复,以提升教学效益,帮助学生形成对大单元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避免出现碎片化的知识点,从整体感知,到分步学习后自己建构大单元图谱。学生在与知识相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评一致,深度融合
在知识的把握上,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达标程度,重点是识记还是理解,是归纳概括还是实践应用,明确课标要求达到的深度;以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明确问题设计深度;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明确应该让学生达到的深度;在对问题的处理上,明确学生的思维应达到的深度;在学习过程上,明确探究深度;在学习方法上,明确指导深度。
注重深度学与教的勾连,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深度引导下以大单元学习为起点,在批判性地分析、理解与内化中学习并迁移运用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六、教学改革成果有能见度
(一)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可显现
迁移能力与素养是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素养目标往往不像知识目标具体明确、易于理解,因此,在基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帮助学生“看见”素养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每一节自然课(课内外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式学习)的起点处都能建立起素养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
(二)教师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站位
教师要想引领学生获得既稳定又高效的自我成长,不仅要能迁移运用“武功招式”(全学科知识与方法论),更要“内功修为”(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高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思维破局,以底层思维深入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课程实施路径。改变传统集体备课模式,树立课程教学观,将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理念贯穿其中。逆向设计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提高课程站位,全面指导,重点梳理课程及单元大观念、大概念;中青年教师设计完整的指导学生思维进阶的学习过程;新手教师多借助媒介拓展知识广度、深度、宽度。
针对目前单元教学的主要问题试图引入逆向设计理论,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脚本,但又不囿于课本,而是对课本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在不同版本比较及结合生活大情境进行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迁移运用。从设计单一知识点或课时转向设计一个大单元,统筹大单元情境与任务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此外,可以适度开发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即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或内容为基础组织学习活动。
(三)教学评一体化,深度学习可视化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终为始”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评价准则和量规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依标定规,因人而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和各教学环节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全方位动态监测学习成效,多元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不断优化学习结构中提高学习效率。嵌入真实性的表现任务要求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的这个问题有超越学校“围墙”的价值。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同时创造的产出具有利他性的社会意义。源自真实世界的意义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与素养。
七、结语
简而言之,在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就是在自然(重组)单元教学中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从学生的学角度来讲,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从教师的教角度来讲,就是“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评课”,这既可以称之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灵魂所在,也可以称之为简单的教与学的工具,纵横交错,易于操作。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