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践行 铸魂育人
2023-12-21范晓娟
范晓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通过“讲故事、说道理、提做法”的精心编排,让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本》是实现强国之梦,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必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小学阶段讲解《读本》,需要更生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理解有关的治国理念、战略和举措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尝试用余文森教授“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当前的《读本》教学提供借鉴。
一、学理分析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学习的完整过程要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就是体现这样的学习过程。“读思达”是余教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基于“阅读、思考、表达”而进行逻辑建构的教学主张,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运用在《读本》教学中,体现的是“道德认知建立、道德价值内化、道德行为输出”。《读本》中的读,是指学生对国家有正确的认知;思,是指学生对国家的治国理念、战略和举措的思考,从而促进个人道德价值的内化;达,即为实践,在道德价值内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爱国实际行动。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实现对道德认知的深加工,进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读思达”教学引领学生读懂、读透、读活《读本》,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实践
(一)细读,夯实道德认知
阅读是《读本》教学的第一环节,阅读的质量决定思考与表达的质量。《读本》的阅读是道德认知的输入,“读”包含标题的解读、主体故事或案例的阅读、图画的观察,还包含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内容的体会、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刻的思考等,通过阅读夯实正确的道德认知。
1.读金句,找出处。
五年级《读本》的标题往往都是习语金句,精炼而又深刻。教师要读原著、找出处、明原理、谈启发。对于习语金句,教师要准确把握其观点和内涵,做到讲课有底气、道理讲清楚,将治国理政的道理与个人成长的道理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坚定的政治认同。
如五年级《读本》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蛋糕指的是什么?教师必须找到原句正确解读,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原句说的是“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教师帮助学生弄明白美味诱人的蛋糕是共同富裕的具象化表达,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所有人共同奋斗。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实现了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实现中国梦还要不断努力奋斗。学生学习后纷纷表示,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不管自己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做大做强的同时都要注意分享劳动成果,扛起为祖国的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光荣使命。
2.观插图,讲故事。
小学《读本》编排方式特点是以图说理,图文并茂地呈现,注重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小故事”表述“大道理”。《读本》大量使用了图片,如照片、邮票、书信、图表等,这些图片都蕴含深意,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图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或事物的意义。书中故事较为简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丰富内容,将这些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更具有情感体验。将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抽象理论与生动事例相结合,價值引导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例如三年级《读本》第4讲《我们的中国梦》的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整体看图,知道国家的梦想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辛勤劳动。教师结合图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奋斗的经历。教师讲故事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用上表情动作,活灵活现地吸引学生。如在看“邓稼先”这张图片时,教师用儿童的语言,充满感情地说:“邓老先生为了两弹一星的研制,隐姓埋名二十几年,妻子问他‘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能回来?邓老先生严格保守国家的秘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握着妻子的手说,如果还有来生,还是选择核武器,选择为他无私奉献的妻子。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愿意为国家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3.融教材,阅社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提出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采用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同行的关系,在大单元教学中可以互相补充、融合互进。教师可以通过对《读本》和教材中单元或知识主题进行重新梳理,将相关联系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置于一个主题内组织成大单元,每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教学时找到教学内容的交集,思考其共同指向的教学目标,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事件进一步提炼相关话题,学会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培养学生全面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法律的作用”大单元学习主题下,教学五年级《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时,可以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相融合。如要解决“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首先,可以从《读本》中古代的“法”字入手,形象地感受法象征着公平,触犯法律者必受惩罚。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用教材中的三个比喻“法是指南针,法是尺子,法是盾牌”来理解法律在规范生活中的作用。再次,教师联系最近社会发生的“贪官污吏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读一读社会这本“大书”,了解法律在社会惩恶中的作用。最后,教师结合《读本》和教材两者的共同内容《宪法是根本法》,让学生感受宪法是治国之本,知道法律是治国理政之重器,是最重要的规矩。少年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才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深思,促进道德价值内化
思考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思考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读本》的思考,首先要提出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思考过程中进行道德的价值判断,促进道德价值内化,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
1.梳理疑问促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探究的开端。教师让学生在未知处或疑难处设问,将核心问题梳理成问题链,思维由表层迈向深入。五年级《读本》第3讲《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生就疑难处提出问题:“如何理解一个国家的底气来自人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民”将问题分解成三个有层次的子问题,形成有思维力度的问题链:革命年代的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做出了哪些杰出的成就?不同职业的人如何为人民服务?由浅入深,从远及近,在层层追问中,学生明白了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民创造了历史。为了实现中国梦,每一位中国人都要贡献力量,必须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2.创设议题促思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提出“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参与体验,进行感悟与建构。”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时事来呈现议题。与问题式教学相比,议题式教学更注重问题情境的系列化,强调“议”的特征,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例如,在五年级《读本》第10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教师结合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拟定了“从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议题,并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确定三个分议题:日本核污水到底有多大的危害?绿水青山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政府对环保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开展恰当的活动,分析并解决议题。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谴责日本不负责的行为,认识到环保对国家、对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纷纷表示绿色低碳生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知识的学习转向价值观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3.绘制思维导图促思考。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的思维工具。《读本》在内容编排上逻辑很清晰——讲故事、明道理、提做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图示,进行内容梳理与总结,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道德的正确认知以及道德价值的内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读本》第11讲《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时,国家安全人人是主角,但是读本中只有一句话“我们小学生也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行为上的指引不够具体化。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后,用思维导图呈现建议,如“不在军事基地照相”“抵制诱惑,不出卖国家保密信息”“不携带外来物种”“不在网络发布非法言论”“维护国家荣誉与利益”“抵制不良文化入侵”等。思维导图既促进了学生思考,又具体指引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达,引领道德行为
1.口头表达。
口头表达其实质是内在素养的外在显现。从《读本》学习过程的角度来讲,要求学生能够围绕阅读和思考的话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包括交流、分享、讨论、辩论、演讲等。从结果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够用适合的语言将学习的每一课的内容、感受、启发等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通过口头表达输出道德认识,内化道德价值,有效地指引道德行为。例如三年级《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按书中要求展开讨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们是主力军,要想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学习。”有的学生說:“我将来要成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听党话、跟党走。”学生既真实表达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又促进了道德价值的内化,树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担起肩上的重任,为中国梦增添光彩。
2.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指学生用书面文字将所学所感内容“写”出来。书面表达的实质是知识的运用,形式多样,可以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法作品,可以是听完故事后的读后感,也可以是习语金句的绘画作品,带动阅读和思考。将书面表达训练融入读本学习,学生为了“写”,会更认真地阅读有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追问,最终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转化为文字、绘画等,教师可以从不同层面了解学生的立场,评价学生的道德认知,引领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理想。《读本》含有大量的故事,听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写道:“学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课,我知道了人民群众的小事就是大事,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做起。长大以后,我的工作一切要以人民为重,立志终身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
3.行动表达。
鲁洁指出,思政课堂是“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实践。”它的“达”就是行动,说到、想到、做到。《读本》每一课都落脚于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要求,要求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积极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行合一。五年级《读本》第8讲《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求学生熟记熟背24字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学习中树立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等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助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遵守社会公德,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教师要注意拓展空间,综合利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营造有效的实践氛围,显现校内外实践育人的价值。如参观博物馆、祭扫烈士墓、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思践行,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读思达”教学中,读思践行,铸魂育人。细读《读本》,夯实道德认知;不断深思,强化道德价值内化;知行合一,努力践行。在教学中厚植爱国情怀,将学生培养成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基于‘读本建构读思达课堂实践研究”(Fjxczx22–0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