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蓝之梦人文之光

2023-12-21贺中

青岛画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青蓝异化

贺中

散发着思想锋芒的人物、被禁锢自由的动物、被垃圾覆盖的家园……拒绝麻木和习以为常,觉醒和反思是艺术的灵魂和存在价值。

在青岛雕塑馆,一场“青蓝之梦·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于10月13日开展,漫步其中,细细端详,时不时地被某种东西击中,抽离于日常,跳出来观察和思考,这也许就是艺术展的意义所在。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是对命运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颧骨突出、棱角分明,眼神坚毅中透着慈祥,丁伟年先生创作的鲁迅先生头像,于风骨中见温度,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完美地诠释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李继成先生创作的《觉醒年代—李大釗像》,人物表情严肃而专注,面庞神情肃穆而坚定,眉宇之间透露出为国家光荣和人民利益而无畏奋斗的精神。

吟赋《大江东去》充满高扬人生意气的苏东坡,是颜海强先生创作《大江东去——苏东坡》雕塑的灵感来源,作品用头颈部的扭动与大写意的服饰处理强化了东坡先生的豪放气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商长虹先生为徐志摩立像,他追求雕塑语言的纯净与精致美,看似写实,实则呈现一种意象,一种气质,作品凝固着诗人的性灵,为世间留驻诗意的光辉。

正如陈建勋先生的《耄耋》作品所传达的那样,岁月是把刻刀,把生活的磨难与幸福,都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脸上,每一道痕迹都到代表着我们的经历与过往。生活不是流水,它路过留痕。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人与自然也是创作中的的永恒话题,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现象的关系的思考对自身反自然行为的质疑体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

李明宇先生在木刻雕塑《归宿-潋听》中,描绘了一个听海的少年,他的衣物和头发随着海风微微上扬,用这种放松的意像反衬出人们渴望拥抱自然的期待。

随着动物的灭绝,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对自然和家园的担忧与日俱增。被关在笼子里的狗熊,进行着各种表演,用一根根针构建的作品,着实令人扎心。作者解勇的创作灵感源于“马戏表演”,动物表演炫目的灯光与喧嚣背后是动物在被驯化过程中承受的巨大痛苦和伤害……

被垃圾覆盖的地球、穿着防护服的人类、无助而可怜的动物……王腾在《消逝中的家园》画作中描绘了一幅岌岌可危的末日景象。

同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内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异化”。在《加速-异化》雕塑中 ,拖着一对巨大翅膀的被“异化”了的人,看起来并不象是在准备一飞冲天,而更象是在负重前行。

“翅膀,占据了这个人生理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能量供给,最终他/她只能保留一副躯干,他/她的所有行的指令似乎全部来自于后天形成的竞争意识。这一对代表自由的翅膀,结果确成为了他/她最大的负重。”作者辛琦谈道。

此次展览共展出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及知名校友作品120件(组),涵盖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多种艺术门类,延续以往“青蓝之梦”系列展的展览主题和办展初衷,呈现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绘画等美术学科多年来的教学与创作成果。

猜你喜欢

鲁迅美术学院青蓝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青蓝工程”助推力行青年教师稳步成长
鲁迅美术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鲁迅美术学院 任宪玉 绘画作品选登
荀卿之教,青蓝绚兮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