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浩气长存首届中央监察委传奇

2023-12-21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监察中央委员会

1927年,党的五大在武汉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重大创举,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十名委员八人牺牲,只有一人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这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提出了制度要求。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包含了大量关于纪律要求和党内监督的内容。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对党的政治、经济、组织、工作等方面的纪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三大采取了一些加强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的措施,以防止个人专断和党内非组织活动,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修改了个别关于纪律的规定,使党纪条款更加完善。此外,党对违反党纪的行为也进行严肃处理。例如,广东区委将脱离党组织、与党对立的一大代表周佛海开除出党。

在中共五大召开前,中共党员数量和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党员人数从四大召开时的994人猛增到五大召开时的57967人。党的队伍发展以及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迅速高涨的大革命形势的需要。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会议要求从严惩治党内滋生的腐败现象。會后,中共中央颁布《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惩治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

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依据、有制度地开展执纪监督的新阶段。除了第一次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五大及相关会议还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将严格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提高到全党义务层面;第一次提出集体领导并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指导原则写入党章;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这是首次提出“政治纪律”概念。

此外,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五大的要求,通过了修改党章的决议,首次增设“监察委员会”章节,赋予中央监察委员会合法地位。党章把严明政治纪律摆在监督执纪的首要位置,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章还规定:中央委员和省委委员不得兼任中央和省监察委员;中央和省监察委员,可以参加中央和省委会,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这表明党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的重要性。

中共五大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党章确立党的监察制度,是党的建设史上的重要创举。中央监察委成立后,马上开始按照党章履行职责,重点是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其中包括对未能执行党的决议,或者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党员严格问责,并按照党纪严肃处理。

执纪者必先守纪。中央监委成立后短短一年时间,十名委员中八人先后牺牲,一人下落不明,只有一人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本专题聚焦首届中央监察委,书写第一代监察委员的传奇故事。

党的第一支纪检监察铁军——首届中央监察委十名委员,分别为王荷波、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其中王荷波为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为候补委员。他们恪守了纪检监察人纪律严明、忠贞不屈的本色,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赞歌。他们的后代也都恪守先辈们的嘱托,传承了优良的家风家教。

王荷波:工友们送他一块匾,上题“品重柱石”

王荷波(1882-1927),福建闽侯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中共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27年牺牲,时年45岁。

1927年5月上旬,王荷波主持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当前和今后工作进行认真讨论和周密部署,大家一致认为:监察委员会要坚决履行五大赋予的“维护党的一致和权威”的职责,特别要深入落实中共中央1926年8月作出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各项规定,确保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党的政治影响和权威。

5月下旬开始,在王荷波主持下,监察委员会对掌握的党员违规违纪线索进行查实。国民革命军第14师党代表包惠僧,没有将部队整编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致使该部队发生叛乱;萧人鹄配合北伐军作战不力;永利乡农会干部私吞打土豪财物;陈九鼎领导武装起义指挥不当等20多起失职、贪腐、违规行为,均被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一次,监察委员会接到举报:工农义勇军政治部主任王基永“叛变投敌”,有人建议给予王基永开除党籍处分。王荷波多次找与王基永熟悉的同志调查了解,得知的情况是:1927年5月,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疯狂镇压共产党人,王基永遭悬赏追捕,他只得隐蔽,与党组织失联。说他“叛变投敌”并无真凭实据。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王荷波并未同意草率处理,直到后来湖南省委查明:当时王基永隐藏在亲戚家,多方联系党组织未果,只得远赴甘肃礼县,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根据党的规定,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要前往各地开展巡视、监察工作,但当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各级党组织蒙受了巨大损失,委员、候补委员们很快被派到各地领导地方党的工作,因而监察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

1927年10月,王荷波被捕,11月11日英勇就义,时年45岁。王荷波外孙赵迪说:“姥爷就义前,在狱中给家人留下的唯一嘱托,就是请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让他们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

王荷波育有一子二女。儿子王夏死于南京大屠杀,年仅19岁;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被周恩来派人接到延安,在延安学习成长并参加革命。赵迪是王荷波小女儿的长子,“听母亲说,连周总理都尊称姥爷为‘大哥”。在赵迪心中,王荷波是一个传奇:1922年,王荷波入党,随后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在担任工会领导工作中,姥爷遵守章程、严以律己、办事公正、公私分明,而且账目清楚,从不乱花大伙儿的一分钱,深得群众信赖。工人们把满脸胡须的姥爷,亲昵地称为‘王胡。在他40岁生日时,工友们送他一块匾,上题‘品重柱石四个大字……这或许是姥爷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主席的原因”。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离王荷波墓不远处,寄存着王荷波五弟王凯的骨灰。王凯女儿王皓光说,王荷波兄弟五人,他是老大。四个弟弟中除了一人早逝外,其余三人都在他的带领下参加革命,“父亲生前嘱咐我们,要继承大伯父的精神,不要违背他的遗愿。大伯父牺牲后,我父亲也遭国民党逮捕,在监狱关押了十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父亲没有改变信仰”。

王更生是王荷波三弟王介山之子,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一直干到退休。“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分一厘,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父亲曾任电信总局副局长,从不用公家的车办私事,平时上班都是骑自行车;母亲1939年参加革命,离休前是邮票厂的普通科员,她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还经常鼓励我们,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王更生说,“姥爷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四个字——干净忠诚。”

杨匏安:“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

杨匏安(1896-1931),广东珠海人。1921年加入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党员之一,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1931年牺牲,时年35岁。

1923年,国共合作,杨匏安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此后三年间任国民党中央第二届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和代部長。“他那时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绝大部分都交给党作为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一部分作为家用。因此,我们家就不可避免地清贫、困难了,家人都必须去做工补贴家用。”杨匏安之子杨文伟回忆:省港大罢工时,杨匏安还当过广东政府财政部的代表,管理大量钱财。当时常有人上门送礼,他从不许家人接受。一次,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发放捐款后,有一枚硬币遗留在了杨家,孩子们捡到后拿着玩。杨匏安发现后立刻严肃地对他们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着,他让孩子们马上把这枚硬币送回罢工委员会。

1927年,杨匏安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11月,在“左”倾错误理论指导下,杨匏安受到不公正处分,被撤销中央监察委委员之职,他仍表示“公忠不可忘”。中央机关迁离武汉后,杨匏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那时他身患肺病,七个子女有两个因病缺医而早夭。他白天在党报秘密机关当编辑,晚上写作、译书赚稿费补贴家用;稿费很低,他还要常常帮家人推磨做米糍,由家人清晨上街叫卖。周恩来高度评价:“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1930年,杨匏安被捕。周恩来冒险来杨家探望,杨母很受感动,却不许儿子的这位友人再来,因为怕他有危险。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杨匏安在入狱8个月后被党组织营救。获释回家后,有人说起:“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小孩子没有书读,上街也提心吊胆的。”杨匏安坚定地回答:“再苦再危险,我们也要革命到底。”杨母马上说:“全家都支持你。”

1931年,杨匏安再次被捕。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他宁死不屈:“死可以,变节不行!”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到狱中劝降,杨匏安将话筒摔到了墙上。当时,缝纫机是家里赖以生存的工具,他设法传出纸条叮嘱家人“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那些人的钱和物”。1931年8月,杨匏安英勇就义。儿子杨文伟88岁高龄时还能背诵父亲就义前口诵的那首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在珠海杨氏大宗祠正厅,悬挂着“忠、孝、廉、节”牌匾,杨匏安从小便以此规范自身,也这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杨匏安牺牲后,家人纷纷走上革命道路:长子杨玄由周恩来送去参加革命;二儿子杨明去了延安;三儿子杨志先去了延安,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小儿子杨文伟则被祖母、姐姐带到香港,继续为党组织搜集、传递情报。1986年,四兄弟在分离50多年后,第一次见面,感慨万千:“我们这个家庭,很多人埋在哪里都已经不知道了。”

许白昊:“为众生而努力,为众生而牺牲”

许白昊(1899-1928),湖北应城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委员。1928年牺牲,时年29岁。

1917年,18岁的许白昊离家到武昌求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少年立志:“我愿淌干眼泪,洗净大千世界,我愿洒尽碧血,参透昏聩人生。为众生而努力,为众生而牺牲。”由于常年从事秘密工作,许白昊极少与家人联系,父亲许宗模曾两次坐船到汉口,只见到儿子一次。许宗模返回老家前,许白昊塞给他一些路费,当许宗模买好车船票后,发现剩下的钱只够买一杯茶水。许宗模后来每次提起这件事,总说儿子真“精”,都算好了。许白昊当时担任湖北省总工会财政部部长,手握巨款,但他没有挪用一分一毫。

1922年,许白昊回武汉领导组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为秘密联络工人骨干,发动工人运动,他挽高裤腿,穿着磨破的布鞋,扮起卖水工。家人回忆说,那时他从汉江挑水,要走八十多个台阶上岸,再走街串巷穿梭于工人棚户区叫卖。日子虽苦,许白昊却乐此不疲。白天,他深入工厂、铁路、码头、学校及各劳工团体调查了解情况;晚上,他到工人识字班、工人夜校宣讲革命道理……工运战友项英曾描述他百般操劳的情形:“白昊同志当此工作紧张之际,每天差不多只能吃一顿饭,真是枵腹从公、废寝忘食。”在许白昊带领和组织下,武汉地区的工会组织纷纷成立,当时新闻报道称之为“秋花之怒放,夏水之暴涨”。

1927年中共五大会议期间,许白昊当选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由于许白昊在国共合作时担任过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监察委员,因此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过监察委员职务的唯一一人。

“七一五”政变后,许白昊成为国民党重点追捕对象之一。党中央决定调他到上海总工会,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离开武汉前,他将总工会结余的七万银圆现金、存折和往来账目一清二楚地做了移交。不久,听湖北的同志说这笔经费在使用中出了问题,他心急如焚,马上和项英、刘少奇联名写信给中央,请求清查这笔款项,一定要给全省工人同志一个清楚的交代。在这封信里,“决不能疏忽”“该款必须清楚保存”“如该款开支账目不明及用途不清不正,须湖北省委负责人绝对负责”等话语斩钉截铁。

许白昊两次入狱。第一次是1924年在武汉被捕,吴佩孚命令把他押解至洛阳亲自审问,结果一无所获。毛泽东亲自写中央通告,声讨军阀罪行。外界一度传言许白昊已被杀害,不少工会团体和革命组织还为他开了追悼会。不久吴佩孚下台,党组织趁机将许白昊营救出狱。第二次是1928年,许白昊和陈乔年等人在上海总工会交通处开会时,被英租界巡捕逮捕,第二天被押解到淞沪戒严司令部。6月6日下午,许白昊被杀害于上海龙华荒野,年仅29岁。

“我大爹(祖父的哥哥)许白昊自离开家直到牺牲,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没有往家寄过一分钱,唯一的孩子后来也在革命辗转奔波中夭折了。”许白昊侄孙许振斌说,“许家到我这一代兄弟四个,都牢记着大爹的革命精神。他家书里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的家训。每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几家人都要到祖坟前,一起朗读家训。”许白昊常年在外,许宗模曾寄信询问他在外“究竟所做的是什么事情”,许白昊回信说,做的是正大光明之事,“决当做中国有用之人”。

蔡以忱:“为人要正直,要为百姓着想,不要找组织的麻烦”

蔡以忱(1896-1928),湖北黄陂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地区早期革命活动骨干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8年牺牲,时年32岁。

翻开《蔡氏宗谱》,每一页眉角都印有“清廉堂”三个字,内含先祖家世、先祖清廉故事和蔡氏家训。明朝嘉靖年间,蔡氏八世祖蔡完任“八府巡按”,他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受官民称颂。蔡完逝世后,嘉靖帝追赐其“清官第一”称号。自此,黄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堂”为堂号,清廉家风世代相传。蔡氏子孙科名鼎盛、名人辈出。仅跟随辛亥元勋蔡济民参加武昌起义的就有21人,被誉为辛亥首义“蔡家军”,蔡以忱的大哥蔡极忱就是其中之一。

蔡以忱1921年参加革命后,取名“一尘”明志,立志做一尘不染的革命者。血与火的洗礼,让蔡以忱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活动家。他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中共湖北区(省)委宣传部主任(部长)、湖北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等职。董必武评价:“蔡以忱是好手,能写能说能做事。”

中共五大上,蔡以忱被选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乡邻问蔡以忱的妻子吴金梅:“以忱當了大官,你怎么不找他要一些东西?”吴金梅想起回乡前蔡以忱的叮嘱:“你带着孩子,哪怕生活再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找他们麻烦。”“他们”指的是吴金梅认识的董必武、陈潭秋等人。根据组织要求,蔡以忱没有向家人透露共产党员的秘密身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吴金梅才知道“他们”和丈夫都是共产党员。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临行前他对时任中央委员的罗章龙说:“你找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军事干部一道来湖南。”罗章龙推荐了蔡以忱。罗章龙回忆:“蔡以忱是湖北省农民运动自卫军的负责人,懂得一些军事,所以要他去。”蔡以忱欣然接受重任,到湖南后任中共安源市委书记。毛泽东到安源后,蔡以忱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组织并参加了9月1日召开的秋收起义军事部署会议(史称安源会议)。

1928年7月中旬,蔡以忱被国民党逮捕。10月25日牺牲。就义前,蔡以忱赋绝笔诗一首:“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蔡以忱32岁就牺牲了,后辈们对他的印象不深,记忆最深的是他说的一句话:“为人要正直,要为百姓着想,不要找组织的麻烦。”

据蔡以忱之孙蔡亚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派秘书到武汉看望蔡家人,问蔡以忱的儿子蔡光海有什么困难,蔡光海回答:“没什么困难。”

蔡亚生说,实际上那时蔡家年年缺粮,“但父亲不愿找政府的麻烦,还让我们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他说,国家这么大,有困难的人太多了,如果我们伸手向组织要这要那,会愧对祖先。祖父为革命抛家不顾,又是那么廉洁,我们后辈绝不能给他丢脸”。

张佐臣:首届监察委最年轻委员

张佐臣(1906-1927),浙江平湖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牺牲,年仅21岁。

“四一二”政变后,时任中共无锡地方执行委员书记的张佐臣被视为“洪水猛兽”,国民党登报通缉他。危急关头,张佐臣不顾自身安危,组织幸存的同志疏散、撤退,继而转道回上海,继续领导总工会的工作。1927年4月下旬,张佐臣乘船到武汉,准备参加中共五大。在大会上,他被选为首届中央监察委委员,是首届监察委最年轻的委员。

回上海后,张佐臣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负责恢复、重建上海总工会,为保存革命骨干、积蓄革命力量作出了贡献。6月26日,刚成立的中共江苏省委遭破坏,上海总工会机关也被暴露。6月29日,张佐臣、杨培生等工会骨干被捕。尽管张佐臣用了化名,但还是暴露了身份。

在审讯期间,张佐臣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毫不屈服。国民党反动派束手无策,于1927年7月1日对他下了毒手。临刑前,张佐臣与杨培生等四人神色自若,高唱《国际歌》,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刽子手惊慌失措,临时决定改枪杀为砍杀。张佐臣牺牲时,年仅21岁。

张佐臣在狱中时,曾嘱托难友带话给妻子:“不要难过,再嫁一个好人。”他的妻子后来确实嫁给了一个好人——待他的女儿如同己出,同样为革命事业牺牲。

杨培生:与入党介绍人张佐臣一同当选监察委员

杨培生(1883-1927),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27年牺牲,时年44岁。

杨培生年轻时是技术工人,薪水不低。1925年,42岁的杨培生认识了比自己小23岁的张佐臣,对他心生敬仰,与他成为忘年交。一天,张佐臣在开会时教大家唱《国际歌》,顿时打动了杨培生,他向张佐臣提出要求入党,并说道:“我认为共产党为平民办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

在张佐臣的介绍下,杨培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两人一同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培生之孙杨士川介绍:“爷爷回沪后,立即和张佐臣一起,投入恢复上海总工会的工作。6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成立,这时,党和工会工作都已转入秘密状态。为了避开敌探注意,他改名嫩枝。而当时的爷爷因为工作、生活十分艰苦,积劳成疾,开始频频吐血。”

杨培生以家庭为掩护,搬到上海总工会秘密机关居住,妻子周氏觉得孩子太小,不放心,他却说:“干我们这种工作,天南地北都是家,别人连头都被砍掉了,我们老牵挂着家像什么话?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杨培生忘我地投入革命工作,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利益。他牺牲后,周氏到铁厂为工人做饭、洗工作服,赚取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孙女杨敏华说,当时祖父的四子、五子分别只有8岁、5岁,因家里贫困,他们也承担起养家重担,到书店里帮别人装订、切割书籍,“虽然家庭穷困潦倒,但奶奶和孩子们从没有埋怨过祖父,他们尊重祖父的选择,努力让自己坚强、独立”。

杨培生之孙杨宝用说,他小时候听母亲说,为了支持革命,祖父不仅倾其所有,还借了不少债。他牺牲后,周氏带着几个儿子努力分批还债,“最后一笔债是新中国成立后,祖母带着我的母亲,一起去威海路一家粮店还清的”。

孙子杨宝丰说,祖父牺牲时,父亲杨渔春才5岁,“虽然父亲很少讲祖父的事,但看得出,他对祖父心存敬仰,也一直用行动让自己不愧为烈士后代”。杨渔春老实本分,在工作中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勤奋。杨宝丰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对他说:“勤恳工作、老实做人。”这句话,杨宝丰一直记在心上。

孙辈们都说:“祖父、父亲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萧石月:首届中央监察委牺牲第一人,任职仅19天

萧石月(1900-1927),湖南常宁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工运领袖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牺牲,时年27岁。

萧石月原名萧连祜,家境殷实,少年立志“要为布衣打天下”。17岁时,他为救国离家,从此没了音讯。1921年底,在毛泽东的介绍下,他加入党组织,随后在工人运动中与李立三、萧劲光、李维汉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给地方写了信,萧石月的家人、乡邻们才知道萧连祜改名了,而“萧石月”就是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牺牲第一人。

1927年5月,蕭石月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不久,“马日事变”发生,萧石月接到“将各县工农武装集中起来向长沙进攻”的命令,于5月28日率锡矿山工人纠察队到湘潭会师,途经安化蓝田,突遭国民党许克祥部伏击。《常宁英烈》记载:“在敌众我寡、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萧石月挥舞双枪击倒了几个妄图活捉自己的敌兵,在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

萧石月牺牲时年仅27岁,距离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仅19天。李维汉评价:“萧石月同志是一个忠实、沉着、朴实、熟悉群众、了解厂情、遇事心中有数,勇敢有为的青年党员……”

萧石月的故事在家族里广为流传。萧石月后人说:“他对革命的忠诚,已成为我们家族的精神传家宝。”

阮啸仙:肃贪战线的“铁算盘”,群众欢迎的“铁包公”

阮啸仙(1897-1935),广东河源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青年运动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运领袖、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1935年牺牲,时年38岁。

“阮啸仙,真过硬,审计肃贪是能人,群众见了哈哈笑,贪贼见到失了魂。”这首当年在中央苏区传唱的顺口溜,是阮啸仙正气凛然的真实写照。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的先驱。在中共五大上,他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在中共六大上,他当选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连续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纪律检查机构成员的党员。

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阮啸仙当选中央执行委员,随后被任命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任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健全审计组织,选配好各级审计工作人员,并规定了“不准偏听偏信;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漏查和作不精确统计;不准徇私用情;不准吃馆子或吃公饭,外出审查一律自带干粮;不准收受被审人员任何物品”的“六不准”工作纪律。

根据中央的指示,阮啸仙与中央工农检察部密切配合,组织肃贪“突击队”和清腐“轻骑队”。他说:“凡是贪污腐败分子,没有一个会甘愿承认的,只有严格审核,把握证据,才能逼使贪污分子缴械投降。”阮啸仙上任不久,就收到群众揭发时任中央互济会总财务部部长谢开松的贪污行为。谢开松是一个财务老手,善于编造假账,阮啸仙进行极为细致深入的调查与审计,终于在伙食费开支中找到突破口,发现了谢开松贪污公物、以少报多、涂改账目等多项问题。在事实面前,谢开松不得不坦白贪污的事实。

谢开松案结束不久,阮啸仙又连续主持清查了中央印刷厂会计科科长杨其兹吃喝嫖赌、克扣工人工资以及中央造币厂厂长陈云祥的贪污问题,在党内形成较大震慑。

从贪污案中,阮啸仙发现苏区机关及企业存在着制度漏洞。他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只有加紧反对腐化,反对官僚主义,才能更有力地彻底消灭贪污现象”“任用亲戚,尤其是阶级异己分子,苏维埃机关应该加以无情的打击”“对工厂的工账,我们提议应当每月向工人公布”等意见。毛泽东高度重视,要求必须尽快以苏维埃政府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在阮啸仙任上,29名贪污分子被送上了法庭,中央苏区军政机关每月减少开支20余万元。阮啸仙在苏区官兵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尊称他是肃贪战线的“铁算盘”。

前方战事吃紧,为了节省粮食支援前线,阮啸仙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与大家一样参加苏区每人节省三升米的活动,还写信嘱咐家人:“在家要节俭,一支火柴也来之不易。”1935年3月,阮啸仙在赣南指挥部队突围时不幸牺牲,时年38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陈毅惊悉噩耗后,于1935年4月写下《哭阮啸仙、贺昌同志》,表达他对战友的悼念之情:“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阮啸仙的家人很支持他从事革命工作。到中央苏区前,阮啸仙曾因上海党机关遭到破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那时他贫病交加,一度不省人事,百般无奈,只得给家人写信请求救济。没多久,亲友们凑来100元钱寄给他。他很快找到了党组织。

阮啸仙之孙阮钦彤是一名裁缝,在车间工作一辈子,直到1988年工廠倒闭。他说:“父亲一生节俭,从不以烈士后人自居。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是普通工人,父亲从未想过用自己的烈属身份为我们谋福利。”阮钦彤的父亲留给子女们的遗物中,有三个笔记本,里面有这样一首诗:“西去坦然疏牵挂,弥留戍语嘱儿孙。勤劳自应遵前训,廉洁无忘守德行!”2009年,阮啸仙曾孙阮士君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中央审计署驻广州办事处工作。他说:“爷爷说得最多的,是让我们以曾祖父为榜样。”谈到对忠诚、干净的理解,他说:“在审计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和平年代,忠诚是每个人立足自己的岗位敢作有为,干净就是能够踏实、不投机。”

首届中央监察委仅存续一年多,却对党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大革命失败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名成员就有6名牺牲。到1935年仅剩2名:周振声1928年在河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下落不明;刘峻山是唯一幸存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政协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等职务,1985年病逝,享年86岁。

大革命失败后,党没有精力及时补充监察委员会成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实际上只剩下机构的存在,基本上无法进一步开展工作。192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二十六号——关于监察委员会的问题》,提出“决议监察委员会之存废问题须在第六次全国大会解决”。

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监察委员会被取消,代之以职权范围相对弱化的中央审查委员会。从成立到废止,中央监察委员会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级的专门纪律监督机构,它对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立这一机构的实践,是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建设的重要探索,为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和实践基础。

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开始走向正规的重要标志。监察制度的建立,将严格党的纪律作为全体党员及全体党组织的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地清除党内违纪分子和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革命队伍的健康发展,提高党的威信和战斗力。

从党内首部反腐文件发布、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到此后几十年间党的纪检监察机构经过中央审查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历史演变和实践过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纪律建设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决态度。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 来源/《用生命诠释忠诚——首届中央检查委员会牺牲者寻访》,长江日报编辑部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财政部长”许白昊只留下一封家书》,尹洁/文,《环球人物》2022年第3期等)

猜你喜欢

监察中央委员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水政监察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江西:网上监察“阳光灿烂”
[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