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谋划构建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023-12-21冯志勇
■ 冯志勇
今年工作,我们按照年初既定目标,持续推进“三园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达24418元,增长13.9%(2022年的收入比是2.12∶1;江苏 2.11∶1;浙江 1.90∶1);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22年为93.26%)。目前,列入乡村振兴“挂图作战”的11大类58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完成率已超过68%。今天主要通报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工作进展;二是下一步工作思考和重点推进工作。
一、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前三个季度,在系统干部的齐心努力下,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工作提前完成月度任务。有些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市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重点抓了六项工作。
第一,开展大调研找出真问题
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部署,组织开展“百村万户”大调研,用“解剖麻雀”的方式走访九个涉农区的61个镇、209个村,共完成问卷调查10399份,形成调研报告。对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愿,梳理出近期需要解决的9项问题(需求),明确目标任务,通过制定政策文件、改进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三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第二,严格落实中央布置的各项任务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继续保持去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粮食生产任务的良好势头,确保完成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74万亩以上、产量超过94万吨。目前,夏粮种植面积约32万亩,总产量约14.6万吨,比上年增长22.17%。水稻种植面积约156万亩。同时,继续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确保规模化常年菜田面积不少于30万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6.37万亩次,产量(含食用菌)171.94万吨,同比增长4.9%。
第三,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和科技赋能
在做好农业招商工作方面:今年2月,出台加强农业投资促进工作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用地保障、服务宣传等八方面保障措施,并明确五类重点支持的领域。一是在农业全产业链方面。以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在乡村数字产业方面。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构建天地一体化覆盖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系统体系。三是在科创技术服务方面。鼓励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新赛道,加速研发力量向企业流动和集聚。四是在新产业新业态方面。通过“农业+”模式,支持企业全方位拓展乡村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新业态。五是在乡村更新提升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用城市更新的理念,引导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一体化建设和运维。
另外,在做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今年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范式和农业科技新赛道开展大调研,走访上海交通大学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向155家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系统分析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现状,提出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出台《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及资金管理细则》,优化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近期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温室制造和植物工厂等领域,布局一批体现都市特色、上海优势的科技攻关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强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目前,我们与市规资局已达成现代设施农业片区选址共识,12个片区规划布局方案已基本稳定。规划奉贤庄行片区、青浦现代农业园片区、青浦白鹤片区、浦东航头片区、浦东宣桥片区、浦东大团片区、临港万祥片区、崇明现代农业园片区、松江新浜片区、金山廊下片区、宝山月罗片区、嘉定华亭片区等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片区,每个片区2000-5000亩,总面积约3.6万亩。
第五,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将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纳入市委“民心工程”,推进农房建设提升行动、架空杆线序化行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行动等13项任务实施。同时,继续秉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到今年底有望建成112个示范村;持续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重点抓项目竣工,尽快把新房交到签约农民的手里,不断提升入住率。
第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协调各涉农区搭建区级统筹平台,为提升农村集体资金、土地、项目等资源要素的能级打好基础;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探索资源资产高效利用新途径,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级;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一网”交易。制定第三轮综合帮扶的政策措施,设定帮扶范围和对象的新标准,计划筹措不少于55亿元的帮扶资金,建立全市统一的帮扶机制,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这六项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事情,我们把“乡村所需”与“市场主体所能”结合起来推动工作。总体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工作的精准度。把握党中央“三农”政策和重大战略核心要义更加精准,坚持党组会第一议题制度,认真传达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理论学习,深刻领会精髓实质,协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谋划“12345”总体工作思路,结合上海实际,制定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二是成果的显示度。围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持续发力,农业农村发展成果更具显示度。经过前期梳理,按照“和美乡村”“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农业非遗传承”“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6大版块,梳理出239个典型案例,而且保持动态更新。
三是社会的关注度。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关注度逐步提高。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人大、政协也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工作。同时,新闻媒体也密集报道乡村振兴,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华社》《新民晚报》各2个整版,《解放日报》《农民日报》各2篇头版头条都进行过报道。另外,围绕主题教育、民心工程等方面,《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头版文章10余篇,形成良好的新闻舆论氛围。
二、多措并举,系统谋划构建上海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下一阶段,我们要锚定上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上海“窗口”作用,坚持在农业供给侧上下功夫,在市场需求侧上做文章。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持续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要在12个片区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编制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方案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深做细方案,落实落地落空间,进一步夯实超大城市稳产保供基础,拓展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带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加快完善市级布局规划并按程序报审。深化片区建设方案编制,进一步指导相关涉农区结合片区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结合项目招商引资情况,细化编制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方案。启动片区所在郊野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等关键问题的前期统筹工作。
二是谋划“规划不保留村”规划建设
根据上海2035年城市发展规划,有相当一部分村属于规划不保留村,如何让这些村享受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获得产业发展空间和机会,让这些村民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需要抓紧谋划,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事业
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要加快推进改革试点,为下一步全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打好基础,并以此为契机发展非农产业,做到既保护农民利益,又激发市场活力。在宅基地方面,要推进宅基地及其上房屋确权登记,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置换归并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多种模式和市场化退出机制,显化宅基地的资产性价值。
四是谋划“三园工程”2.0版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再上新水平的要求,结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对今后一个阶段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谋划,上海新一轮“三园工程”必须整体提升、彰显特色、深化内涵,让乡村成为更具都市范、江南韵、乡愁味的城市后花园。
“美丽家园”更加突出“和美”,从农村改善面貌向宜居宜业、塑形铸魂升级。“美丽家园”建设既要注重政府主导,又要引入市场机制;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
“绿色田园”更加突出“多彩”,从农业提质增效向高端精品、强链延链升级。“绿色田园”着力建设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向科技与资金要空间,向品质与特色要效益,向创意与服务要市场。
“幸福乐园”更加突出“共富”,从农民持续增收向联农惠农、城乡共富升级。“幸福乐园”建设坚持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农村,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把缩小收入差距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物质更加富裕、精神更加富足、生活更加美好。
(本文为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冯志勇在系统老干部2023年1-8月“三农”工作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