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德鲁克遇见王阳明

2023-12-21

上海管理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德鲁克石匠王阳明

德鲁克是西方现代管理学大师,王阳明是东方中国明代的思想家,二者相隔近七百年,又分属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区域,怎么会相遇呢?这是时光穿越中,两者思想隔空相交、对话与共鸣。两者的思想关联是历史的必然。西汉大儒董仲舒曾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贤良对策》)如以董仲舒的表达方式,更知以“人”的实际内容,我们未尝不可以说:“人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人亦不变。”因为事物总是两分的,如从事物的变化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如从事物的不变来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类社会的进化,从茹毛饮血、构木为巢的蒙昧时代进化至当今的声、光、电、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这自然是变的一面。但自从有了“仁”以及“人”的界定以后,人还是人,这一本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化而有所改变。这样,东方人与西方人、当代人与古代人之间就有相同、相通的一面。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著述的经验和教训都会产生交融和启示,对于当下来说,这永远是一笔宝貴的财富,其借鉴的价值和意义,绝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消亡泯灭。

王阳明,中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思想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倡言“知行合一”,后专主“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成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意味着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即知道该做什么,就必须去实践并付出行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实践性哲理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动不可分割,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认识的正确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因此,“知行合一”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知行合一”的内核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知行相通。即认识和行动要相互贯通,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论。只有将认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第二,心行一致。即心灵和行为要保持一致。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必须相互协调,否则就会出现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情况。只有将内在的自我完善与外在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心想的愿景。人们所谓的“心想事成”就是以实践并付诸行动为基础的。

第三,知信合一。即认识和信仰要相一致。认识和信仰相互支持、相互贯通。只有信仰和认知相统一,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找到正确的行动方向。

“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核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理,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应用方面提倡“诚意正心、明德修身”。这就是王阳明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致良知”。“致良知”提倡每个人的内心都应有一个“良知”,并通过不断发掘和修炼,最终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是说,人应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认识和理解道德,而不是被动地依从自然和本能。同时,人的自然本能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需要通过理性和直觉的力量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核心是:强调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性,以人的内在感性直觉为基础,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性,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从而实现人与社会、天地间的和谐。

“人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人亦不变。”七百年后的西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重实践的思想领域完成了与王阳明的隔空对话。

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揭示管理学的真谛: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他认为:“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学,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并且,他进一步强调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果。”(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这是从管理实践出发,评判管理者的贡献,表明行动胜于语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管理者的修炼,在于“知行合一”,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成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

德鲁克的“知行合一”是以目标为导向,以管理实践为本质的知行准则。他认为,目标管理指明企业方向。企业最根本的定义就是目的,使命必须转化为目标。否则,它们只停留在见解上,只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任何企业目标都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空中楼阁。要想把目标变成现实,唯一的出路就是行动。德鲁克以管理目标为导向的“行”就是“执行力”。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管理,而管理的力度靠执行。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目标是量化的实际结果。管理的目标(“知”)只是明白、知晓,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知”不落实为行动,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管理的“行”,是对于管理事件的行为、动作,并产生管理的结果。管理的实践活动是以结果衡量的行动。一个企业,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的一切成效靠执行来支撑。所以,管理的本质在于“行”,起于“知”。“行”是执行与结果,管理的“知”是管理“行”的必要前提,是为“行”服务的。

在管理实践中执行力的高下、强弱是与管理实践时管理者的“心力”成正比的。执行的“心力”专注度高、责任心强,执行力就高。在德鲁克看来,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成果管理、自我管理和责任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其中,就责任而言,管理者既要眼睛向外看,关心它的使命、组织成果;又要眼睛向内看,凝心聚力,注视那些能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结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基于此,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就是“第三个石匠”(三个石匠的故事:第一个石匠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工作是为了干出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德鲁克认为,第三个石匠是真正的管理者,在从事职能性和专业性工作时,逐渐建立起管理的习惯、愿景和价值观。因此,德鲁克指出:“管理遵循的原则是:人尽其才,凝聚人心,群策群力,赋能个人,激励团队,实现愿景。”这与王阳明的“知行相通”“心行一致”“知信合一”有共通共融之妙。

德鲁克提倡的自我管理与王阳明倡导的“诚意正心、明德修身”也有完美的隔空对话。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管理。一个人如果能够管理好自己,即管理好自己的“心”,能够以清澈的良知应对万事万物的话,其行为一定是积极的、正向的,或者充满善意的。在他看来,“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一切的先决条件”。这不仅与中国古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智慧不谋而合,而且还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异曲同工。德鲁克从正向、善意出发,提出管理的出发点是围绕“人性”,核心是人的努力,目的是使下属具备“管理者态度”,成为当代社会“人性化管理”的倡导者。

当德鲁克遇见王阳明,不是简单的时光穿越中的两者思想隔空相交、对话与共鸣,更深刻的是体现东方人与西方人、古代人与当代人之间正念思想的联系与守正精神。守正精神是怀念、呼唤、跨越时代的精神共振。两者均以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心性问题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这种心性直击人生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包括管理的本质,以此激发人在社会实践中的潜能。这就是,通过点亮人心中的良知,调动人的积极性,集合资源与智慧,用高效能的组织力量来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从管理方面看就是:心有道、道入心、心道归元。具体而言是管理者志存高远的“心境”(心志、视野、格局、愿景、使命、目标)以及“致良知”的人性化管理,达成凝心聚力的管理实践,创造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德鲁克石匠王阳明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石匠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