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番茄新品种绿宝宝
2023-12-21赵丽萍王银磊董舒超宋刘霞赵统敏
赵丽萍,王银磊,董舒超,宋刘霞,赵统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园区采摘新鲜的果蔬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而特色番茄因其罕见的颜色受到很多园区的欢迎。目前较为常见的特色番茄品种果形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他果形的品种较为少见,口感上表现为软、番茄味淡,这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番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相矛盾。特色番茄新品种绿宝宝具有果实绿色、果形长椭圆形带突尖、口感脆甜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品种是以TJH2-2为母本,以CT2522为父本培育而成的特色番茄一代杂交品种,2019年秋季进行组合选配,2020年春季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21—2022年在山东、江苏进行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现已在南京、连云港等地种植,反映良好。
1 品种特征特性
绿宝宝为无限生长类型,中熟,生长势强;果实长椭圆形带突尖,单果质量40 g左右,果实大小一致,整齐度好;幼果有绿色果肩,成熟果绿色,果实硬度较高,较耐贮运;果实口感脆甜,番茄风味浓郁;产量为52 500 kg/hm2左右。适宜早春设施栽培,秋季栽培注意防治烟粉虱。
2 早春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苗
早春栽培一般在12月底—翌年1月上旬播种,采用电热线加温育苗。用种量为90 g/hm2左右,可选择50孔或72孔穴盘,并自行配制基质或用育苗专用基质,要求播种前基质水分状况以手抓起紧握后手指间微微滴水为宜。每穴播1粒,播种后覆土1 cm厚左右,以穴盘上表面盖平为宜,后浇透水,再覆盖无纺布或薄膜保湿。
2.2 苗期管理
早春茬番茄育苗期往往处于气温较低的冬季,此期育苗往往需要面对低温、高湿、弱光、降雪等不利条件。
播种后4~6 d,有少量种子萌发露白时立即揭去无纺布。设施内育苗可用多层覆盖方式,提高苗床温度,减少热量的散失。此外,因外界温度较低,应控制通风口大小和除湿时间,防止棚内的热量大量散失。通风时避免冷风直吹幼苗,造成闪苗。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内层的小拱棚,也可通过安装补光灯、使用反光膜等人工补光措施,提高育苗设施光照条件。
低温时幼苗需水量较小,大量浇水极易使幼苗出现沤根现象。浇水宜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最好使用棚内储存的水,可保证有一定的水温,防止因水温太低使幼苗根际温度骤降,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
冬季育苗时间长,在育苗后期,可以适当补充叶面肥,且在定植前7~10 d进行低温炼苗,即白天温度逐步降到20 ℃左右,夜间降至5~10 ℃。还要注意白天逐步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使幼苗所处温度条件与定植后的环境条件逐渐一致,若发生猝倒病,可用干土拌少量多菌灵或百菌清等真菌性药剂,再撒在幼苗周围进行防治。
2.3 定植前准备
及时清除植株残体,深翻土壤35 cm左右,揭去棚膜晒垡、冻垡,有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并减少土壤中越冬病原菌数量。在定植前15 d扣大棚棚膜,施腐熟有机肥60~75 t/hm2,然后翻2遍,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翻地后,施入复合肥40~50 kg/hm2、过磷酸钙35 kg/hm2,同时还应施入杀菌剂。做小高畦,畦宽70 cm,沟宽90 cm左右,畦高30~35 cm,耙平畦面,覆盖地膜。
2.4 定植
早春番茄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定植时期愈早愈好。当棚内10 cm土温稳定通过8~10 ℃时,棚内气温最低稳定通过5 ℃就可定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春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中旬定植,宜在无风的晴天进行,切忌下雨天定植。定植深度以茎基部埋入土中1~2 cm为宜,可促使长出不定根。随定植随浇“定根水”并浇透,于第2天再浇1次水,对活棵及提高成活率均有一定的作用。定植前最好普遍用1次杀菌剂,做到带药定植。定植前进行选苗,剔除瘦弱、无生长点、生病等幼苗。定植密度为33 000株/hm2左右。
2.5 定植后管理
2.5.1 肥水管理
选择晴天上午均匀浇水,忌忽干忽湿。结合浇水,根据植株生长状况进行追肥,一般在第1穗果膨大时,进行第1次追肥,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或复合肥375~450 kg/hm2,在第3穗果坐果后进行第2次追肥,再在果实采收后追肥1~2次;此外,果实膨大期也可叶面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番茄采摘前 2~3 d停水、停肥,以促进果实糖分转化,提高品质和风味。
2.5.2 温度管理
早春大棚温度比较低,在生长前期,重点是防寒保温,加速缓苗;因此,定植后3~4 d不放风,棚内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 ℃,夜间保持在18~20℃,当棚温超过30 ℃时,要进行短时间通风降温,一般通风时间选择晴天 10:00 以后。缓苗后要降低棚温,并随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加大放风量,控制温度白天20~25 ℃、夜间12~15 ℃,但夜间温度不能过低,否则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在果实膨大期,温度可适当提高,但若棚温超过35 ℃,则需要昼夜放风,直至大棚两侧棚膜全部揭开。
2.5.3 植株管理
一般采用单干或双干整枝。植株长到35 cm左右时搭架或吊蔓,第1穗花下方的侧芽全部去除,防止营养消耗。在侧枝长到5~10 cm时进行打杈,同时需要根据生长势来确定打杈早晚,生长势弱的植株晚打杈,生长势强的植株早打杈,以便抑制其生长。打杈应选择晴天进行,最好在10:00—15:00,这时温度较高,有利于伤口愈合。阴雨雪天气及露水未干时打杈,易引起伤口腐烂,发生病害。打顶应在花序上边留2~3片叶。及时摘除老叶、病叶,以利于通风透光。
2.5.4 保花保果
激素点花:可用防落素、番茄灵等进行点花,点花时间一般在08:00—10:00或15:00—16:00以后,一般不在中午点花。温度高时,防落素、番茄灵等浓度要低,温度低时,防落素、番茄灵等浓度要高,且注意不要重复点花。
熊蜂授粉:通风口处安装孔径为2.5~3.0 mm的防虫网,防止熊蜂外逃。当有5%~10%的第1穗花开时释放熊蜂,且一般每667 m2放置1箱熊蜂。设施内温度控制在5~35 ℃,湿度控制在50%~90%。蜂箱放置于设施内距地面垂直距离40 cm左右高度、通风凉爽位置,并做好防潮、防蚁措施。蜂箱移动中,避免强烈振动或敲击蜂箱。
2.6 病虫害防治
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低毒高效”的防治原则。积极采用各种科学的农业栽培方法增强作物自身抗性,并结合多种防治方法回避、限制和杀灭病虫的综合措施,以实现对番茄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2.6.1 农业防治
做好育苗场所及农具的消毒工作,并进行科学管理,以培育壮苗;尽量避免重茬,合理利用番茄与不同作物的间作套种或调整播期;采用高温闷棚、土壤消毒、高畦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及时清除杂草、病残体,并在远离栽培田的地方销毁。
2.6.2 物理防治
采用防虫网覆盖栽培;采用黄板、蓝板、灯光和毒饵等对害虫进行诱杀,当害虫或卵发生面积较小时也可采用人工捕杀方法;还可铺设银灰色地膜或悬挂银灰色膜条等方式驱避蚜虫和白粉虱。
2.6.3 生物防治
可选用既增产又防病的菌肥,如农抗120、农抗BO-10、井冈霉素等农用抗生素;选用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害虫天敌,进行以虫治虫。
2.6.4 化学防治
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早发现、早防治;遵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充分发挥药效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2 000倍液等防虫;可用72.2%的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叶霉病、早疫病等真菌性病害。若采用熊蜂授粉,禁止使用对熊蜂有害的杀虫剂。若必须使用有害的杀菌剂,施药前需将蜂箱移出,待安全间隔期结束,再放回原位置。
2.7 及时采收
宜在早晨或傍晚无露水时采摘,必要时可根据销售模式和运销距离等决定采摘时期,且注意采摘前3~5 d停止浇水。采收后,应剔除病果、伤果、畸形果等,并按大小分级后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