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体化联合教研”助力扩优提质
2023-12-20罗滨
罗滨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择高处立、往深处研、向实处做。近年来,为提高育人质量,全国各地政府通过布局调整采取多种方式扩优提质,如多个维度引入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新学校、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建立教育联盟、启动强校工程、“组团式”教育帮扶、开展教师交流轮岗,等等。当前,扩优提质核心是让更多学校硬件和软件双升级,软件升级的重点是要培养出一批好老师、好校长,建立起好老师、好校长辈出的培养机制。
一、新时代的好老师:素养升级
人才培养转型升级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和升级素养。在一个“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时代,创新、跨界创新无处不在,创新能力既是学生未来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前,教师代表权威,懂得多,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伴随、指导学生成长,这份权威也源于教师的爱和陪伴,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权威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教师的素养中应有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变化特征。
从育人理念看,要坚持素养导向,构建学习团队的新型关系,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方式,要让课堂从说教型教学转向赋能型教学,让学生获得思路、方法和工具,经历挫折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工作内容看,教学工作的起点要前移,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生学习特点规律,重视大单元教学的整体组织,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整体设计作业,用好班会课,班会要超越管理、说教,丰富内容,让班会成为学生专题研讨的平台、展示才能的场所、主题辩论的自我管理空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场域;从工作方式看,教师要用好各类资源和技术,组织好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创新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在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主战场上打“攻坚战”。
所以,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课程育人能力。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用人工智能学习的能力,还要具备能够用人工智能设计更好学习任务的能力等。这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素养结构升级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动态发展的。
二、新时代的好教研:课程升级
基于“强教必先强师”以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的重要指示精神,扩优提质必然首先对师资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亟须的是更多好老师、好校长。中小学教研体系是我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教研在推进区域课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大面积提高育人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研员总是和教师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特点是研究型、伴随式。注重学科育人实践的教研,让教师和教研员最亲,心理距离最近。大量事实也证明,一个地区的教研强,教育质量就高。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挑战,教研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机制也应转型升级,才能够真正支持教师和学校,助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更多以研究为特征的循证教研。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海淀区从教研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机制、评价六方面实现转型,构建了“大教研”海淀范式。这是每一位教师职后发展的一体化支持系统,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着力在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全要素整合、全方位覆盖、多主体协同、多领域服务”的海淀“大教研”体系。“大教研”体现出教师职后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操作性等特征,最大的创新是给全区教师提供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横纵关联支撑的“5+M+N”学科教研课程。核心是把原来的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考试命题等活动升级为教研课程,分年级、分学科,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有明确的教研目标、结构化的教研内容、对应的研修方式和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
教研课程升级,一有目标,准确诊断教师教学能力的起点,确定教研课程的目标;二有课程,丰富的课程内容为教师提供可选择、多组合的课程菜单;三有设计,通过系统化、进阶式的流程设计,教师在任务导向、互动交流中实现深度学习;四有跟进,关注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的改进,注重学习成果的落实情况。教研员是教研课程的规划组织者,也是具体落实者。
三、教研的一种新样态,一体化联合教研
先来看一个教研与教学案例,以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一文教学为例,两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双师”共同体,共同授课。杜老师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是北京市级学科带头人;刘老师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三小,是刚刚工作几年的青年教师。两所学校分别位于海淀区的最西边和最东边,距离较远,不方便开展每周常态化面对面教研。2022年4月,两位教师结对后,确定了主讲和协作的“双师模式”,半个月中进行了四次教研备课,两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学科教研员参加。第一次,研讨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环节;第二次,聚焦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如何实施、如何借助技术应用搭建平台;第三次,现场改课,一位教师分享,其他教师提建议,在线上开展讨论优化任务的组织和实施;第四次,正式上课和基于大家反馈数据进行研讨。
在这堂课上,两校师生打破空间限制,就像在同一间教室里一样,互动交流、展示分享……杜老师在课堂任务布置、活动组织、指导示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刘老师及时地组织、引导、提示和个性化辅导学生学习。两位教师协同教学、配合默契,教师间的互动也感染、带动着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们则积极投入地参与学习,认真倾听彼此,主动表达观点,热切地研讨交流,高质量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
课后,我们做了一件和平时不一样的事,就是线上采集数据,大家共同评课,10分钟之内收集了1510人的评课数据,大家通过数据梳理、分析,进一步反思研讨、优化教学。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了11次一体化联合教研,系列跨地区跨校教研和课堂教学研讨效果显著。一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听到名师的好课;二是促进了多个教研团队成长,助力集团教师集群成长;三是提炼出“一体化联合教研”三层实践模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初中数学教研组组长金成豪老师曾说:“我们学校19位老師参加此次活动,感触非常深刻,未来,我们也要将一体化联研的模式、工具迁移应用到我校南北校区的日常教研中,老师们不用跑来跑去也能参加主题式研讨了……”
“一体化联合教研”是为了解决当前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跨地区教育帮扶工作面临的教师多、距离远等实际困难而创生的一种教研新样态。内涵是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以课例为载体,组织跨地区、跨校区的教师、教研员、科研人员、技术团队形成研究实践共同体,集体研讨、反思并改进教学,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学校、学生、资源、工具、学习方式等多主体联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最终促进教师集体成长。关键要素是联研方案、联研团队、联研场景和联研工具,具有带头人、共同体、伴随性、常态化、输出型五大特点,包括学校联合、教师联合、学生联合、资源联合、工具联合、技术工具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创新联合等形式,只有“六个联合”得到保障才能让一体化联合教研真正有实效。实施“一体化联合教研”,好教师是前提,好课是关键,好技术是支撑,好团队是保障。
“一体化联合教研”是大教研范式的一种样态,也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是研究性、输出型教师研修方式的探索,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集群式发展的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体化联合教研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跨校联合教研,多端组建校际共同体,聚焦教育教学难点形成主题,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整合技术与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好课共享”。教研助力扩优提质,让更多学校和学生获得优质资源,优质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达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